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1-01-02周俊颖
周俊颖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江校区 浙江宁波 31540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思想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种文化信息大量涌入中国,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小学生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思想熏陶和心灵启迪,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塑造学生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知识体系、人文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文化积淀,进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提升个人的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出最大化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
二、立足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会收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内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阅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认知,在阅读中了解、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身上的传统美德。比如,三年级学习《司马光》这篇小古文时,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语言简练、措辞考究,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也要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内涵,学习司马光机智勇敢、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的了解,也能促进对优秀品质的继承和发扬,取得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2]。
三、坚持古诗诵读,品味传统文化
古诗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是一种有别于现代文学的独特体裁,通过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为后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小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古诗词作品,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来理解诗意、感知诗情,走进诗词意境中,感受其中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三年上册为例,六单元收录了《望天门山》《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古诗,三首诗中都描绘了祖国秀美的景色,并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用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老师可以采用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反复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诗句中的文字美、意境美、自然美,为学生带来丰富审美感受,同时在诵读中了解和品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激发起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古诗词的热爱,积极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与诵读中[3]。
四、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老师可以在开展语文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走进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以三年级《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教学为例,课文中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年少时求学的事迹,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事物,比如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新栽种的花木开花了,这种花你之前没有看到过,那么你在看到花的时候脑海中会闪现出什么想法?是不是会好奇这是什么花?那么你通常会怎么做?是只欣赏什么也不考虑?还是询问别人这是什么花?还是直接想办法自己查询?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给出了各种答案。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展开本篇课文阅读,使学生将个人经验融入课文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知到少年孙中山勤学好问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推动学生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无形中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传承。
五、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传承教育,带领学生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使学生充分感知传统文化内涵,无形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