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野下中职机电教育改革探究
2021-01-02季东旺
季东旺
(安徽省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 安徽滁州 239200)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在逐渐变革、转型[1]。作为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中职院校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同时代接轨,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机电专业是中职院校中就业前景好、专业性强的核心专业,机电专业在课程设置、创新、转型上更要紧密跟随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只有中职机电教育改革不断提升自身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发挥中职机电专业良好的应用成效,才能始终保持生命力、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中职机电专业教育改革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和经济、社会、科技、生活以及教育息息相关。新时代信息化视野下的中职机电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加强中职学生对专业理论、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加以合理利用,这是让中职学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建设中渗透信息化教学[2],可以使得机电教学效率获得提升。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地发展,从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结合中职院校机电课程内容可以发现,机电教学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为综合性基本知识学习;二为机电专业知识。通过渗透信息化内容,使之辅助课堂教学,可以让机电专业知识更为丰富,从而真正响应教学改革,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中职机电院校要科学、系统地设置并开展课程,对机电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进行适当合理分配,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中职学生要意识到信息网络的重要性,要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检索、汲取机电专业相关信息,来拓展自己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最后,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平台,使学生能够依托信息网络,实现企业信息和学生信息之间的对接、交换,从而为学生实习以及就业提供保障。
二、当前中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目标陈旧,背离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经济、科技以及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单一的技术型、体力型逐步发展为全能型的人才[3],中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例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信息、技术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地探究更深一步的合作,寻求进步。然而,中职院校机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固守陈规,教授给学生的机电技术、理论知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此同时,从中职机电专业教学目标来看,仍然只限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播,未能基于信息化视野给学生渗透本专业相关知识,使学生不能自我充实、自我发展。从中职机电教学目标上来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还背离了社会发展需求。
(二)教学手段单一,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定义。但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变动下,许多中职学校不愿做出改变,仍然固执保持原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在课堂上仅仅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没有“授学生以渔”,教给他们利用信息网络获取所需内容的方法论。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另一方面是学生仅仅依托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学生不能对机电整体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导致学生不能通过学会这门技术提高自己进入社会的竞争力。这种简单、落后、质量较差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许多教学资源,又不利于学生成长,注定不能接轨时代发展,注定被时代所淘汰。
(三)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中职学院招生途径比较广泛,学生来源复杂,学生之间基础差距比较大。如中职新生多为初中毕业学生,其具有年龄较小、自主学习以及独立能力较弱的特征。对中职学生基本水平调查显示,很多中职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较差,但是也有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整体来说,中职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一方面不利于中职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开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信息化视野下中职机电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引入信息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因此,中职机电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目的、计划、针对性的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由单一的技术型、体力型逐步发展为全能型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不能再墨守陈规,而是要基于信息化视野对中职机电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首先,可以通过信息化将中职机电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训课程,三者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开展教学[4],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中职机电院校可以定时、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更新机电教学内容。如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在开展电气线路接线的教学时要考虑到电气线路多、系统复杂的情况。因此,在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重复性、直观性及具体性的特点,给学生展示线路连接方式;再次,要推进中职机电信息化,将信息化教学逐步渗透到全部教学内容中。例如,在开展星—三角降压起动的教学时,可以发现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在机电教学中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快速掌握机电技术;最后,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实训课程的针对性,基于信息化视野结合时代发展,给学生渗透机电最新理论,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学生与社会接轨,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引入信息化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针对当前中职机电教学方式单一、信息化应用不足的现状,中职机电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化教学,完善信息化设备,将信息化教学贯彻执行到机电教学中。与此同时,中职机电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信息化技术,升级教学方式,在提升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更为直观的学习,从而提升机电教学的开展效果。
例如,传统中职机电教学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基于信息化视野的中职机电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来创设课程教学环境,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机电理论、实践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教师要学会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方式[5],如在机电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给学生展示零部件的运动轨迹、机械操作原理等,让学生对机电相关理论、实践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中职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渗透机电教学的方式,通过给予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机电理论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丰富、开阔视野。
(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曾说:“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只有这两个主体朝着一个‘点’发展,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要学会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情绪。
例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布置与机电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搜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师在讲课方式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6]。如在讲授龙门刨床的运动以及控制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本课题最基础的原理,为开展龙门刨床的转向控制、制动、变速、自动循环等夯实基础。中职教师遵循科学原则开展教学以及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解决基础薄弱的难题。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四)加大物质方面的投入
信息化视野下的中职机电教育改革,需要立足于实际,做好资金、物质方面的支持。例如,需要中职学院做好信息化的建设。如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信息网络设备准备,确保信息化的开展能获得一个稳定、良好的物质资源支持。与此同时,中职学院要搭建校园内部智慧网络,使得机电专业学生能利用课下时间开展碎片化、网络化学习,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巩固自己的理论、实践知识。此外,学生还能利用校园搭建的信息网络系统随时和教师沟通问题,以达到消疑解惑的目的。
总而言之,机电专业是中职院校的核心专业,相关课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将信息化应用于机电教学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其社会竞争力。所以,中职院校必须积极推进机电教育改革,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断对教学层面进行有效创新,使中职学生能通过信息技术提升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走入社会,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