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2021-01-02石中全李小寒
刘 璟 石中全 李小寒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4000)
我校学生都是医学生,古有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将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医者仁心,医则仁术”“为医道,必先正己”的训诫,有“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的动人典故,近有2003年SARS病毒性肺炎、2020年COVID-19病毒性肺炎世界爆发流行期间,大量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奔涌抗疫一线,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事迹,无一不表明医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医学生专业知识繁多,技能操作要求严格,学习任务繁重,但同时,医学生的专业课程里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价值导向、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等课程思政内容[2][3],如何在专业课中更好地协调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探讨和解决的。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桥梁衔接,是免疫相关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理论依据,也是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础,本教研室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本门课程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以实验课为例,介绍本次教学改革探索的内容和思考建议。
一、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而且近年来,免疫检测和免疫防治的飞速更新,要求教育者需时常调研学习,保证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在研究与应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许多与本门课程相关的令人深思的个人事迹或社会现象。我们先深入医院对临床上病原生物与免疫的诊疗手段、相关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内容进行调研,再以临床诊疗的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其中牵涉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现状,以互动探讨的模式为主与学生进行介绍和交流。同时,随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进展,出现了大量隐性教学资源,如网络实验平台、各大医科院校自媒体等[4],这些隐性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学习时间限制小,除了可以让学生预习和熟悉实验,有更多了解和学习本课新知识、新进展的平台;并且,除了对目前国内国际的免疫诊疗、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学习了解,还可以学习了解相应的疾病诊疗管理政策、临床前辈的优秀个人事迹等。这些隐性教学资源不但是对课堂理论讲授的有效补充,也是进行课后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详细规划了课前课后线上学习的内容,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实验实践及课前课后线上内容安排举例如下:
实验《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1.理论课和线上教学介绍了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2.实验课前询问学生:为什么医院里医生护士有严格的着装要求,做一些特殊诊疗时还需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为何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需要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引导学生根据理论课内容进行思考回答后,让学生尝试先后直接接触、洗手后接触、消毒后接触无菌的基础培养基,以及用紫外线照射涂抹菌液的培养基,将这些培养基温箱孵育12小时后带学生观察结果。3.向他们解释实验结果的同时,进行如规范着装、规范无菌操作等职业道德教育。4.课后线上教学:通过新闻网页的重放,向他们展示2020年爱国华侨和留学生集资抢购口罩、防护服支援国内抗疫工作、国内各大厂家争先大投入口罩、防护服生产的事迹,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实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1.理论课和线上教学介绍本类实验的原理和大致操作过程。2.实验课前询问学生:疾病排查时使用的核酸检测是什么实验?有什么原理?带学生按试剂盒说明完成实验。3.同时,介绍这类实验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用途和发展前景;介绍在2020年COVID-19病毒性肺炎流行期间,最早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和重庆医科大学研制出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为我们国家抗疫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鼓励学生学习前辈们不怕挫折、刻苦钻研。4.课后线上教学:通过新闻网页,介绍我国和其他国家在2020年疫情流行期疾病排查情况,让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卫生防疫政策的先进性和普惠性,加深学生的爱国热情。
实验《抗酸染色》:1.在理论课介绍抗酸染色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步骤。2.实验课上带学生用卡介苗按实验程序进行抗酸染色。3.同时,介绍结核病目前的流行情况,我国结核病防治和管理政策、学校结核病例管理政策等,以临床调研时真实案例询问学生:有高三学生诊断结核,停学治疗两月,申请复学是否可行?老师如果得了结核,应该怎么办?向学生宣传政策的意义与先进性,培养学生守法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课后线上教学:通过新闻视频,带学生了解国内目前结核病流行情况、防治和管理政策,加强课中的德育教学内容。
在理论介绍与实践操作的间隙,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介绍相关思政内容,开展与学生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验实践的考核评估
此前实验实践的考核主要表现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完成的情况,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后,我们调整了考核评估的内容,加入了开放式问题模式,在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发展。为防止学生为了考核分数提交“标准化”答案,我们选择了开放式问题,举例如下:
1.除了规范着装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尽量避免医源性感染?
2.作为医学生,应如何向非医学专业亲友宣传传染病的防治?
3.你所在的地区都有哪些关于新冠预防的政策?你觉得你可以做什么?
开放式问题不存在所谓“标准化”的回答,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以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调整提供思路和依据。从本次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和考核结果来看,很多学生从开始的自身定位不准确,对国家时事热情又懵懂,对自身、对社会充满困惑而不自知,发展到开始省视自身,思考自身发展与社会关系,到开始有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可以说效果是非常的显著。同时也向我们提出:课程思政的开展和效果,需要教师多付出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
三、总结和反思
我们的学生未来是医疗第一线的医务战士,复杂的医疗环境,尚未结束的疫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飞速发展的国家,都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从开展课程思政以来,不论是交流互动,还是开放式问题的回答,都在向我们反馈学生思想的进步,反馈着学生对自身和社会定位的思考,反馈着青年人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与信心。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专业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医术,没有道德素养的医学生是社会极危品,教授医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引导并培养起职业道德和家国思想,才能让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医学人才。
这对医学类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保持自己在知识和思想上的先进性,必须不吝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课程思政效果,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