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2021-01-02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林巧铃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题材革命

◇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 林巧铃

◇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李荣春

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较,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里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明显增多了。这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的以单篇来呈现,穿插编排在各个单元中;有的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内,以单元整体的方式呈现。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这类课文时,有些老师过于重视文本的思想性,一味地进行革命文化情感的教育,而忽视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与运用。教材主编陈先云老师认为,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教师应当注意不要总是给学生讲革命的大道理,这类课文的教学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传统教育、革命领袖教育应当有所区别。教学时,力求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感悟美好的品德巧妙结合,做到“文道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在统编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分量。教学时,宜从学情出发,依托革命文化题材恰当地进行拓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传统和现代的交叉点上融合汇集,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一、把握单元语文要素,让拓展有理有据

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上有个明显的特色,那就是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模式。语文要素突显语文工具性,彰显这个单元的文本特点,跟单元教学重点联系紧密。强化语文要素,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

随着年级的增长,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从散见于不同单元的单篇慢慢过渡到以单元组合的方式呈现,单元要素指向明显,因此教学时应纵观整体,胸怀单元整体,突显单元语文要素。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这四篇课文。语文要素为:“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次活动。”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是进行场面描写教学的典型范本。教学时,宜引导学生从读悟写,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从面到点,渐进深入

正如电影中的远景镜头,课文开篇往往先从整体,从宏观,从大范围进行勾勒,从“面”的角度展现人、事、景、物,使读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而后再用特写镜头的形式,汇聚到大场面其中的一点进行描绘,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事、景、物的形象特征。

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不仅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教学时引导学生画出七连六班五个战士集体表现的句子,画出描写每一个战士如何拼命痛打敌人的句子,认真阅读,结合相关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群体读,个别读;加动作有感情地读……在反复品读中,学生明白有点有面的描写,既充分展示了五壮士这样一个战斗群体的同仇敌忾、英勇无畏,又突出了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奋勇杀敌。这样的点面结合,不管是抗日英雄的个体形象,还是群体的形象,都让人刻骨铭心。

像这样忠于祖国、一心为民的英雄群体和个人,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不断涌现。教师引导学生试想当下的抗疫英雄们、抗洪英雄们等,把他们的壮举化成拓展内容,尝试从面到点进行介绍。从学生们的练笔来看,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典型人物的介绍,看来英雄们的风貌他们已有所认识,从面到点的写法也得以运用。

(二)从点到面,拓展外延

即写作时先具体写一个“点”——特定的人、事、景、物,再以这个点推广到“一般”“面”的范围,由局部到整体,借此深化主题。《开国大典》一文,作者写阅兵式这一场面,先总体描写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的情景,再按照入场顺序具体描写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空军等各兵种方队的特点。这是典型的“从面到点”的写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活用教材,先读读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学生熟练地掌握“由面到点”的介绍方法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化身为阅兵式的小主持人,进行“由点到面”拓展练笔,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语先描写各兵种方队入场情况,再写受检阅部队的整体情况。由于难度不大,学生们兴致浓厚,下笔成文的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提高难度,让学生们拓展介绍庆祝建党100周年阅兵式,不少学生的练笔既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又展示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他们以“从点到面”的方式表达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强大的祖国感到自豪的感情。

引导学生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汲取正能量,从读学写,与时俱进,描写学校运动会、开学典礼等一些集体活动,运用点面结合的技法,文章既重点突出又具有普遍意义,主题得以升华,也能产生更动人的力量。

二、聚焦言语形式,让细节有情有味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意义,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其实,这类课文还蕴藏着语言学习的丰富价值。它们对英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细节化的描写,以此来突显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是大部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行文特色。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言语特色,注重对课文言语形式的品读欣赏,让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言语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力量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理解内化言语形式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心灵得以净化,素养得以提升。

如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描写细致入微,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崇高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的李大钊,《金色的鱼钩》一文中的老班长,这两个英雄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都让人印象深刻。教学时,聚焦这些细节,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的行文特色,巧妙拓展,让学生在积累中内化,在融贯中提升,学会刻画人物。

(一)特写镜头有深意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特写镜头。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作者李星华写道:“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个特写镜头关注了父亲李大钊的外貌和神态。读一读,从“平静而慈祥”与“乱蓬蓬”的对比中体会他的品格,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即使自己受过苦难,也能坚强地在孩子们面前展示自己镇定自若的一面,这是何等伟大!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又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瞅”字,暗含着李大钊丰富的内心活动。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呢?“我”心里又会想到什么呢?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说一说,写一写,学生们从“我”的内心出发,写下这样的话语:“父亲这一瞅,是想告诉我们,在敌人面前,在危险面前,要沉着镇定。”“不要害怕,哭是没有用的。勇敢点,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有信心。”……由一个个特写镜头拓展练笔,有助于学生发现细节,从而进行思维的碰撞,走进人物的内心。

(二)慢镜头有内涵

人物的一举一动经过慢镜头的放大,形象突出,能给读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关注人物的连续性动作,反复品读,人物的形象越来越丰满。《金色的鱼钩》中,这样的慢镜头给了读者很大的震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关注这样的慢镜头,一遍一遍地读,这“一嚼,一皱,一咽”,冲击着学生的内心。一位有责任、有担当,一心为他人的老班长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学习用上慢镜头去写身边的抗疫英雄,写路边的清洁工,学生笔下出现了一些连续性动作的描写,人物形象也慢慢丰满起来。

三、关注框架结构,让篇章有条有理

结构意识的缺少,是困扰学生作文的一大问题。正如一座楼,最重要的就是构架结构的坚实牢固。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结构,几乎就成功了一半。借助导读和课后思考题,对照课文,思考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构思范式,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拓展练笔的“行进方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文导读是这样的:“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导读,阅读时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事件,并逐个加小标题,使他们明白事例要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进而从谋篇布局角度练习通过几件典型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课后第2题是“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教学时借助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品读课文,以思维导图呈现这篇课文的主要构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多方面多角度表达。

无论是写场景,还是写细节,无论是写段落,还是下笔成篇,我们都可以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找到绝好的例子,从言语习得的角度发现阅读与写作是如此契合。传承红色基因,把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读文本,学表达,实现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题材革命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中国的出行革命
浅谈特写镜头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特写镜头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