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

2021-01-01赵普

雨露风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活态传承产业链

摘要:机器生产时代的纺织品代替了傣族织锦的使用功能,打破了原有的生存空间。针对傣族织锦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问题,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寻找保护文化语境整体性的路径。通过激发原生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从实践中获得傣族织锦可持续开发的成功经验。延长傣锦制品产业链,扩大市场和辐射面,增强盈利能力,让当地傣族人民主动传承、乐于传承。

关键词:傣族织锦;活态传承;产业链;文化空间

锦是以彩色丝线用平纹、斜纹的方式多重、多层织成的提花丝织品,属复杂结构的织物[1],色彩鲜艳,美观耐用。正所谓“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2]。织锦需耗费大量的原料和人工,织造时间久、难度大,从古至今都是贵重的纺织品。傣锦是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傣族认为自己的先民是越人,傣族各支系继承并发展了越人的纺织传统和纺织技术[3]。唐代《云南志》生动记录了云南傣族人民使用木棉纺丝织布裁衣的日常生活。明代《殊域周咨录》记载了云南少数民族织锦上贡的历史。傣锦俗称“娑罗布”,纬线起花,主要用于制作傣族筒裙、筒帕和佛教经幡等[4]。西双版纳一直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再加上过去交通闭塞,远离内地汉族聚居区,所以当地傣族织锦也带有鲜明的地域艺术特色:纹样图案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提炼,如大象纹、孔雀纹;几何式边纹连续排列,形成动态视觉感受;底色和花纹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绚丽夺目;表现傣族人民的生产实践,如耕作纹;体现着南传佛教的影响。西双版纳傣族织锦体现了傣族劳动妇女的勤劳与智慧,见证了傣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也是傣族群体民族风尚与传统习俗的载体,处处体现着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风貌,象征着傣族人民的内在个性。傣族织锦制作技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西双版纳傣族织锦技艺面临的困境

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制作技艺目前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掌握纺织技艺的群体渐渐老去却后继无人;二是傣锦的市场受到山寨品的冲击,傣锦纹样被无限制滥用。

(一)制作技艺传承后继乏力

当下,傣族织锦依然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纯手工小规模生产,产业开发程度较为初级。傣族织锦以线下实体销售为主,销售点和展厅集中在西双版纳等傣族聚居地,或景区附近有个别零售摊位针对外地游客。大部分傣族人民虽然仍保持着在传统节庆、婚礼或祈福大会等特殊时刻购买和使用傣锦制品的习惯,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穿着流行服饰已然成为主流。傣族织锦至今仍使用人力驱动的生产工具、采用手工纺织的制造方式,生产周期长、劳动量大、市场萎缩,越来越多的傣族家庭放弃了这一副业,原本的群体技艺收缩成需要保护的专业技能。掌握傣族织锦制作技艺的人群逐渐老龄化,制作傣锦作为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忆和民族身份认同标志的观念也在当地年轻人心中慢慢淡去。

(二)纹样成为图像资源被滥用

旅游景区里专供游客拍照的傣族服饰不是由当地傣锦制作的,电商平台售卖的“傣族服装”也多是采用其他布料,印刷的图案是傣族织锦上的几何纹样。这些批量生产的商品借用“傣族风情”的招牌,以获得更高的溢价,不付出任何成本把傣族织锦的纹样当作免费图像资源随意使用,既没有考虑到对原纺织者创意和劳动的尊重,也不在乎傣族织锦技艺和母体语境受到的冲击。印刷制品没有手工纺织所具备的质感和文化意义,但是由于其产量大、售价低,占据了手工纺织品的市场,让手工艺人面临傣锦有价无市的窘境。当地手艺人的转行,造成了技艺的失传,导致了文化环境的解体,傣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就会停滞。拿傣族织锦纹样作提高身价的噱头,也无异于给文化贴标签,这种“批量生产”的“快消品”是对傣族文化的伤害:某一特征被片面地放大, 而其他构成要素则被无限地弱化[5],加深了刻板印象。傣族群众和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人欣慰于异地游客对傣锦的喜爱,却也遗憾于大众的兴趣仅止步在视觉新鲜感,而不是这项技艺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迎合市场需求而改造文化、移植文化的商业行为更是消解了如象驮宝塔纹、诵经亭纹等傣族织锦纹样在原生语境里的神圣性和仪式感,忽视了傣族人民的情感和尊严。

二、活态传承:傣族织锦制作技艺的新实践

(一)活态传承离不开原生文化环境

傣族织锦技艺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诞生并传承的工艺,除了原生地的人以外,其他群体无法完整且生动地保存这项无形的技艺。纺织技艺“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文环境。正如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所言,“工艺并非是个人的问题,正宗的工艺呼唤着正确的社会”[6]。从十九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到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费孝通先生,许多国内外的学者都意识到原生文化环境对人格塑造和日常生活规范的巨大影响,没有哪种技艺是凭空产生、独立存在的。傣族织锦制作技艺是傣族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和傣族人民的历史渊源、劳动实践、吃穿住行、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审美取向等共生共存。民众的生活是活泼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没有这项技艺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深厚文化土壤,挪用的纹样图案也只是失去灵魂的皮相。保护傣族织锦技艺存在的文化语境,首先要尊重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减少旅游地产等竭泽而渔式的圈地开发项目,给予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享受原生文化环境的空间。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保持活性,其文化便宛如一泉活水,滋润着技艺的活态传承,实现源源不断的创新。少数民族纺织工艺作为中华文化一体多元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也将会给未来形成强势的文化输出保存有生力量。

(二)活态传承离不开成品使用范围的扩展

傣族织锦技艺想实现活态传承,除了不能忽视这项技艺诞生和发展的语境,也不能脱离生产谈保护和开发。能激起原生主体的自觉保护和自发传承的路径之一,就是让文化持有者意识到这项技艺可以带来快乐、自信、被尊重和实在的利益。手艺人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获益,技艺才能获得代代流传的内生动力,所以就不能离开技艺的物质载体——成品。西双版纳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张继美意识到技艺灵魂的传承主要还是要靠当地傣族,但是产品可以和现代设计、绿色环保等各种概念相结合而使其使用范围无限延伸。所以对傣族织锦的开发可以从当地人制作传统傣锦制品扩展到制作其他现代款式的服饰。当前,在西双版纳傣族织锦传承人的体验店里,不仅出售傣锦布料和傣装,还有傣族织锦制成的围巾、短袖和布包等。这种销售方式既实现了傣族织锦作用对象和市场的扩展,又没有破坏当地的文化语境,不会引发当地人的抵触。使用傣锦实体,充分理解傣锦图案的寓意,使其与服装的风格及功能有机联系在一起,比如把傣锦的图案直接印在服装上更利于文化共情,也更有利于当地的傣锦手艺人增加收入——这是傣族织锦技艺长久保存的现实前提,进而才能真正实现双赢。傣族织锦对色彩的运用既精巧又大胆,纺织品上的纹样寓意吉祥,与现代服饰结合毫无违和感。傣锦成品的开发不排斥向外互动,形式普适性强,潜在的受众广阔,也可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服饰求新求异的需求。

三、结语

整体文化环境是技艺活态传承的基础,民族文化的价值需要依靠具体的文化产品表现出来。傣族织锦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和傣锦成品的使用范围扩展,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打破西方审美霸权。保存文化空间、延长产业链回馈当地,扩大生产者、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傣锦成品的使用市场,给予原生文化主体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成就感,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以傣族织锦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课题名称:后福特制视域下的滇南傣锦小型生产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1Y645。

作者简介:赵普(1997—),女,山西大同人,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艺术产业。

参考文献:

〔1〕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王国珍.《释名》语源疏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4〕赵屹,田源.织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5〕吴兴帜.遗产属性与遗产反思[J].东南文化,2011(6).

〔6〕[日]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活态传承产业链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