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体系下的治未病理论分析
2021-01-01李明哲
[摘要]治未病理论是根据脏腑之间生克乘侮关系,结合疾病产生和发展规律而采取的治疗方法,该方法的内涵在于无病早防、有病防变。早在内经时期,我国传统医学就将治未病理论作为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进一步继承了这一思想和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这之后,孙思邈、朱震亨等人也在著作当中提到了治未病理论。在现代生活当中,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情志变化等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现代医学当中治未病理论也得到了应用。基于此,本文对治未病理论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该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经方体系;治未病理论;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7-0205-02
“经方”以此最早出现了《汉书·艺文志》当中,认为经方就是通过药物的辅助作用来使人体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在这之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等著作又进一步丰富了经方的含义,并形成了完整的经方体系框架。在经方体系之下,治未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包括未病先防和病成早治这两个原则,目的是帮助人们达到身体“安和”的状态。
1治未病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1治未病理论的起源治未病理论最早是出现了《内经》和《难经》这两本著作当中,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实际上,在这之前,我国就早已产生了治未病理论的萌芽,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等思想就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同。在《淮南子》等作品当中,还会将医学的思想用到从政处事当中,这其中就蕴含着治未病理论。《孙子兵法》当中“有备无患”的战略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治未病理论。“治未病”这一词语首次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展現了我国古代医学防微杜渐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中医防病重于治病的理念。从本质上来说,治未病理论起源于我国传统的习俗文化。在古代,人们会通过踩高跷、扭秧歌、舞龙等习俗文化活动来达到精神愉悦、心旷神怡的目的,并以此来实现调心安神、情志舒畅,这也可以防治疾病的产生。
1.2治未病理论的发展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对
治未病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促进了治未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临床医学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比如他指出了“合病”、“并病”、“传病”等病症,这反映了伤寒疾病的传变规律。唐朝的孙思邈也在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当中对治未病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将人们患病的状态分为“未病”、“将病”以及“已病”这三种。宋朝的成无己、明朝的张介宾等人都曾经提到治未病理论。到了清代,治未病理论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人们对此更为重视,并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体系,而治未病理论就是该体系的中心。
1.3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研究当前,治未病理论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并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根据治未病理论,当前所公认的四种“未病”状态包括“健康未病”、“潜病未病”、“前病未病”以及“传变未病”,其中前三种是最为主要的,这也是人体由健康向疾病状态转化的过渡阶段。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使得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方式和处理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经由过去的“治疗为主”转向了现在的“防治结合”,尤其是各种精密医学设备的运用,使疾病在出现之前就可以显现出来,进而达到早干预的目标。除此之外,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当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亚健康”和“亚疾病”的调节,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来对“未病”状态进行干预,促进人体的平衡状态。
2经方体系下的治未病理论体系
2.1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治未病”指的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这里的“治”指的是治疗和调治,而“未病”则指的是没有疾病的状态。由此可见,“治未病”就是要将那些突然发生、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者继发的疾病进行调治和控制。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治未病理论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作为指导思想,在其中综合运用了现代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实现了对疾病的精准控制。为了达到治未病的目标,可以运用饮食调节、起居养生、运动健身等多种方式,刮痧、熏蒸、推拿等特色的中医调治方法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2.2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思想治未病理论已经成为了当前最受人们关注的预防医学思想,其中与含着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的理念。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第一是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具有完整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之间都具有统一的关系。在这一观念下,治未病理论强调的就是以人为中心,能够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精神这个整体出发来对未病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调治和干预措施来达到疾病预防和身心健康的目标。第二是辨证论治思想,它指的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法来搜集资料、确定症候,进而确定未病状态的种类,并对疾病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采取综合的调治方案。
2.3治未病的施治原则治未病理论的支持下,“未病”的施治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第一是未病先防,具体来说就是在没有患病的情况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防范,将致病因素提前消除,这样可以将疾病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第二是既病防变,即在患病之后采取积极的调治措施来避免疾病的加重,预防其他疾病的继发。第三是三因制宜,这一原则是治未病理论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类于人、气候以及地理这三个方面。因此,在治未病的时候,也要从这三者的关系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宜的调治方法。
2.4治未病的施治方法施治方法会对施治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施治过程需要融入中医养生学、健康管理学、体质辨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从经络、中药、运动、情志、饮食、起居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理。经络调理就是要从人体的穴位、静脉来进行调治,达到静脉疏通、气血调和的目的,进而提高脏腑的功能,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其中比较常用的调理方法有推拿、刮痧、针灸等。中药调理就是要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寒热与虚实,比如药膳、熏蒸、沐足都是常见的中药调理方式。运动调理指的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来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以此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除了游泳、跑步、跳绳的基本的运动项目之外,还可以通过太极拳、武术等特殊的健身养生活动来达到目的。
3经方体系下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意义
3.1对健康管理的指导健康管理指的是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所进行的全面检测、分析和评估,除此之外还包含健康咨询与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等。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现代人进行健康管理的过程当中可以使用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对个体健康进行全面化管理。当前,部分高校已经成立了健康管理学院和研究院,治未病理论将成为健康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3.2对亚健康的干预亚健康指的是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身体部分功能的改变,它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特殊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世界上有超过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与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对亚健康进行控制的话,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多种疾病。而治未病理论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主张在人体没有出现患病的迹象和征兆、没有达到疾病标准的时候就及时进行调理和治疗,以此来对那些高危治病因素进行干预,促进人体健康状态的调整。
3.3對早期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发展的早期通常是预防的关键时期,防治效果会对病情进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医学认为,很多传染病的发病正是由于正虚感邪而造成的,如果机体正气充足的话就可以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在传染病发生的早期通过饮食起居调理、药物治疗、药膳结合等方法来进行治疗,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毒能力,同时也可以使传染病被长期地被控制在无症状时期,延缓疾病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治未病理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在思想上具有先进性、应用上具有高效性、发展上具有超前性,目前已经成为了最为理想的医学理论。通过对治未病理论的创新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将医学诊断的预见性和治疗的及时性充分体现出来,通过把握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来实现医疗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军宁,张翼冠,胡镜清,等.分子版治未病:基于中医药理学与新一代技术装备的精准中医学发展前瞻[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5(4):2-9.
[2]张翼冠,赵军宁.基于肿瘤超早期免疫应答信息放大指标naCTL,TCR/BCR/HLA有效多样性等免疫信息学多维指标的中医(肿瘤)治未病测知、评价模型(体系)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5):3129-3134.
[3]张振贤,王庆其.中医“治未病”理论溯源及其运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2016:10.
[4]周波,兰吉瑞,陈瑞祥,等.论《黄帝内经》的“形与神俱”、调神及治未病:兼探讨藏象象数模型与脏的实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133-137.
基金项目: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基金会研究项目“南阳市仲景学子培育现状及机制构建的应用研究——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编号:wzjy2015-07-006)
作者简介:李明哲(1983-),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退行性骨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
(收稿日期:2021-3-1 接受日期:20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