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四同”全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21-01-01袁术林舒会霞
袁术林 舒会霞
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质量为中心,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并重,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论述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四同”全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意义,提出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管理机制的新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过程评价;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建立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更加紧密的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和共享,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如何建立校企合作视域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搭建更加广泛的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开放平台?如何充分发挥产业、行业等需求的推动作用,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机制?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需要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思考。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在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适应岗位发展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质量。然而,随着校企合作走向深入,产教融合走向多元,各类管理机制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凸显出来,现有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亟待进行完善、创新和适应新形势要求,探索新的校企合作管理路径,从制度体系上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要强化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校企协同深入融合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通过校企双方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支撑;二要强化学校主动对接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行业发展,把行业调研、行业规划、职业技能考核等都纳入评价体系范围,促进校企合作双方的有机协调;三要强化学校与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体系。为此,在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并不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一是积极开展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思考和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体系框架、管理机制、过程评价等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到这些研究内容不是一个点,也不只是一个链,而是一个有着自身内在协调结构和对外交互的体系。二是积极开展校企资源共建、信息共享、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内外部资源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索校内在校学习与校外企业项目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要积极开展和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全过程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认真把握和分析双方开展合作的内在需求、内在要素、内在关系、内在规律,构建和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四同”全过程评价新体系。
二、构建“四同”全过程评价体系
围绕新工科建设,在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走向深入、走向融合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四同”全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全过程评价生态新体系,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资格认证与专业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且协调发展;探索建立“三能力”培养模块,即:通识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发展能力三大能力模块,探索实现“四对接”教学思想,即:课程设置对接企业行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发展、教学过程对接项目流程、专业教育对接就业创业;通过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时了解和分析内外各类需求和各种条件的变化,组织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修订工作,从而保证了评价和修订工作能够更好地反映行业的人才需求,更好地加强职业的素质要求,更好地落实创新教育,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建设特点、课程建设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我们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促进知识渗透、知识融合、思想碰撞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意义,推进优质资源、项目资源、人力资源在专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针对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信息,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在素质提高的要求上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融为一体,人才培养在能力提升的环节上将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三者融为一体,人才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上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科技活动三者融为一体。同时为了紧跟企业、行业的岗位要求,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的制订和调整,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专业建设与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
为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满足生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共同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确定校企合作新技术课程,明确课程共建和资源共建。针对新技术发展的变化及行业发展的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共同商讨方案的补充、完善和修订。将企业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来,采取不同的方式与途径深度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促进企业将行业需求融入教材、教学、课程、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环境的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建设的着力点,通过基地建设,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共同實施培养过程
在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之后,校企双方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教学上既体现知识结构“够用”“实用”“有用”的基本思想,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及专业实习模块、专业实验实训模块、研究性实验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组成平台与模块相结合实践体系。
校企双方通过定期商讨培养计划,不断优化教学实施过程,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保证教学效果。共同实施培养的主要环节有以下几个部分:
专业理论课程的实施:专业理论课程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新技术发展领域课程由企业选派工程师承担,逐步实现核心课程“双师”化。主干理论课程则根据课程设计要求,由企业选派项目经理或主要技术人员完成课程设计、指导实习实训项目,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专业实践环节主要由企业实施,包括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践课程由企业选派专业工程师进校指导,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校外完成的实践课程全部在企业环境下由企业负责实施完成。
就业实训环节的实施:就业实训环节集中在企业实训基地实施,由企业根据实训大纲,选派资深工程师直接授课,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在完成就业实训任务后,毕业实习环节由企业负责组织学生直接去相关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施: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各选派符合要求的老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必须符合学校的规范要求,答辩视实际情况可安排放在企业完成。
通过项目实训、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完成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坚持专业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将工程项目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校企双方在课程教学、项目案例、MOOC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用及共享。通过积极开展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活动,按照共建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完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线下”走向“线上”,从“讲授”走向“混合”,从“可用”走向“好用”。通过先后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与广州粤嵌共建创客空间、北京渥瑞达共建虚拟现实(VR)创新基地、北京千锋共建创客基地、南京云创共建大数据实验基地,做到人才培养过程“最后一公里”的延伸发展,实现了专业建设链、学科研究链与产业发展链、行业需求链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提升。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一方面,通过以平台支撑、学科竞赛、创新项目、活动引导、导师带动等为手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丰富了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通过以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共建课程体系网络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项目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各类教育资源等为途径的协同育人实践,不仅深化了产学研合作深度,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而且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双师型队伍为保障、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建设,通过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新与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四)共同监督教学质量
校企双方共同监督教学质量,针对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考试、毕业综合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制定、修订、完善各类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建立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保障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和研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等,包括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学生实训、实习机制、毕业设计指导机制、课程资源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与评价激励机制,采取动态的方式全方位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全过程评价体系,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新体系。
通过持续开展“校企合作论坛”,将高校与企业聚合共同探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新机制、新途径,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项目实训与工程案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努力实现课程教学案例化、实践方案应用化、资源建设平台化、工程要求项目化、实训基地企业化、创新教育活动化、职业教育全程化、质量跟踪常态化。校企双方严格遵循质量监督基本要求,执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质量标准,经常性对教学过程各主要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价,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监督教学质量体系,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结语
建立校企合作“四同”全过程评价体系,这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平台、共建教学资源平台、共建双创基地等方式,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校企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新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过程创新管理的评价机制,通过“四同”每个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補充、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建设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分别进入各层次训练或参加全部的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袁术林(1978— ),男,湖南湘潭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学生管理;舒会霞(1977— ),女,湖南溆浦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