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危机应对管理研究
2020-12-31邹佑林蔡东宏
邹佑林 蔡东宏
摘 要:本文首次提出“管理共同体”理论框架,并进一步思考和探析我国企业在面临危机时如何进行有效、持续的应对管理。在我国本土发展环境下,创新提煉出我国企业危机应对管理模型。以期为我国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危机应对;管理共同体;协同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言: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我国企业面临着资源流通不畅、人员流动受到限制,且收入出现滑坡式下降,导致发展受阻,运营不确定性剧增。在如此严重的危机冲击之下,企业该如何面对?如何发展?对于我国企业是一次大考。
现有研究已表明企业受限于多方面因素,仅凭自身力量已很难对危机进行有效应对(于文博,2007;刘静静、席酉民和王亚刚,2009);并且在这“百年大变局”的局势中,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一味地遵循以往的模式进行危机应对已经行不通,如何进行改革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发展的主旋律是“开放合作”,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因而企业的发展理应与我国发展理念接轨,在危机应对过程中也应该创新应对方式,朝着现代化、可持续化的道路前进。因此,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协同治理理论,本文提出“管理共同体”理论框架,真正实现企业如何在合作中共赢,以及跨组织协同的现代化模式。
一、文献综述
在国内,中国学者申俊喜(1998)早已提出危机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后,学术界开始对企业危机管理进行深入研究。贺正楚、李自如、全裕吉(2003)指出企业只有加强危机管理,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并总结了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包括危机防范、监测、预控、决策、处理和总结;王静一(2007)总结了近年来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包括:注重可操作的策略研究;注重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发展了消费者危机反应的研究视角;任春华(2012)从内涵、原则、管理步骤及方法四个层面对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了深入论述。
一部分学者开始注重构建模型和实证研究,郭际、吴先华、李南(2007)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动态发展模型,表示企业建立了在三环学习模式下的知识管理执行过程和战略,以保证危机管理的知识供给;何军(2014)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危机管理系统设计思路,分析危机管理云平台的IaaS、PaaS和SaaS主要功能模块,以适应大数据下复杂危机管理的要求;利用云计算平台的优势,实现企业危机信息的高效管理,将有利企业在危机决策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和降低危机决策成本。
有一部分学者用新理论对危机管理进行解释,刘静静,席酉民,王亚刚(2009)引入和谐管理理论,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并给出了解决企业危机问题的一般框架;革敬伟(2014)从不确定环境视角,建立了企业的危害策略管理的结构模型,分析了企业危害策略管理能力与企业环境高度可变性之间的关系,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生活具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综上分析,现有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但鲜有涉及从企业合作应对和多主体协同参与视角研究企业危机应对管理的文献。鉴于此,本文首次提出的“管理共同体”理论框架分别从企业合作应对和多主体协同参与两个维度出发,对实现企业危机应对管理现代化、高效化提出新的思考。
二、企业危机应对管理思路及模型构建
1.危机应对管理思路
企业作为市场的核心组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单个企业独自进行危机应对已变得困难重重,受限于资金、业务、信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导致危机应对较难成功(于文博,2007;刘静静、席酉民和王亚刚,2009),进而会让市场受到不小的冲击。为了对危机进行防范、应对、化解和消除后果,需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协调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行动,这种任务只有政府主导的管理系统才能够胜任(白长虹,2020)。因此,我国企业危机应对管理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1)形成合作开放新局面,实现竞争生态新平衡
各个地域、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企业都应该形成合作开放的理念,这是我国发展的基调之一,也是面对危机时的必然选择,因为仅凭单独的力量已很难进行危机应对(于文博,2007;刘静静、席酉民和王亚刚,2009)。因此,企业应该在新的局面下寻求新的竞争生态平衡,在不破坏新竞争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构建企业合作新发展方式,通过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取长补短,来达到危机之下企业资金链、业务链的持续稳定,进而激活企业界内在发展活力和韧性,为未来的企业发展探索新的方式,也是打造可持续、健康、高效经济的必经之路。
(2)打造机制创新新高度,实现多主体参与新模式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企业生存关乎经济发展质量和潜力。为了让企业更加主动、有效地应对危机,充分利用我国体制制度优势,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会计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模式,即通过政府的领导牵头作用,利用政策的灵活性,进行机制创新,加上金融机构、会计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到企业的危机应对之中,对企业进行共同发力、精准施策,以降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冲击,从而减弱了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危害。
(3)坚持问题导向总方向,实现危机应对精准施策
危机的正确应对是找到根源,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进行精准施策。发现问题,是危机应对的第一步,其中的关键不仅在于企业,还在于政府、金融机构、会计机构等组织机构。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危机的研判分析,整合多方面、多角度有关危机的线索信息,并从多方面、多角度总结导致危机出现的因素,才能进行正确的决策、合理的统筹、有效的安排,最重要的就是精准的施策。
总的来看,一方面,为了竞争生态的平衡,以及市场供应链的完整性,企业之间应互帮互助,构建起一种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进而稳定各企业业务、资金的运转,畅通信息流动渠道,提升企业危机应对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为了企业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政府部门应联合金融机构、会计机构等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到企业的危机应对之中,集中力量为企业纾困。
2.“管理共同体”理论框架
本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协同治理理念,首次提出我国企业在危机应对管理中的管理共同体理念。管理共同体理念分两个维度。一是企業界维度,借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管理共同体企业界维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主张摒弃零和博弈,主张将所有其他企业视为本企业自由发展的条件,进而构建企业联盟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关照所有企业的共同利益为旨归,要求既尊重和维护“个性”,存在各企业具体利益,确保发展的基础条件,又强调“共性”存在的市场共同利益,追求1+1>2的利益最大化。不可否认,企业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但在合作、协商的前提下,这种竞争通常表现为良性竞争。二是多主体参与维度,称为协同参与维度,依据协同治理理念,管理共同体协同参与维度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合”的思想,发挥我国“同心协力”的体制优势,从而构建起以企业为主导,由政府、金融、会计等机构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同体网络;共同体网络从高点出发,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共同发力、精准施策、全面保障”的原则,坚持“一企一策、多措并举”的方针,尽最大可能使企业能成功应对危机,从而发展起来。
3.企业危机应对管理模型
以往研究对危机应对管理的逻辑主要包括缩短反应时间、提升反应速度、提高应对效率、提升应对能力以及做好应对保障(陶厚永、王秀江和刘洪,2009)。因此,在“管理共同体”理论框架下,本文从企业资金链、业务链两个角度出发,对企业危机应对管理的具体过程进行阐述:
(1)资金链
从“管理共同体”视角出发,对如何在危机之下构建起稳固的资金链提供以下分析(如上图)。
从企业联盟角度出发。一是通过联盟理事会,调动起联盟内各企业成员,让联盟内各成员签订资金链互助协议,同时构建信任机制和应急预案,整合联盟内各成员的共享资源,进而危机企业可以在联盟内发行虚拟债券,可由联盟内其他有能力的企业进行认购(可获得一定范围的回报),从而利用特殊时期的特殊商业手段降低了危机企业的融资障碍,增加了危机企业的资金来源;二是利用好联盟专项基金(来源于联盟企业定期缴纳的危机定向救助金)的兜底作用,联盟理事会首先对危机企业进行危机等级评估,进而根据评估的等级进行基金的划级资助,进而实现“把每一笔资金用在刀刃上”。
从共同体网络角度出发。利用好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稳住企业基本盘,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会计机构等多主体应协同发力。政府部门要做好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企业扶持,如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提升企业融资额度以及创新企业融资担保内容等;金融机构应为企业做好完善的金融服务,如缩减相关手续,可先发放贷款、后补齐手续资料等方式方法,实现“当天申请、当天到账”的效果;会计机构可帮助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的评估,从而尽快识别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指导企业进行风险及时化解,以防止次生危机的出现。
(2)业务链
从“管理共同体”视角出发,对如何在危机之下保障业务链的持续提供以下分析(如上图)。
从企业联盟角度出发。通过在联盟企业之间签订业务链互助协议,一是一个企业可在某项业务流程上与多家企业签署互助协议,这样可以防范风险的堆积以及多点爆发,使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二是可进行危机流程时限性外包,即危机企业对出现的危机流程及时止血治疗,外包给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包括技术、资源等流程必要资源进行共享),但外包是有时限的,当联盟理事对危机企业进行危机评估的结果显示有能力继续承担危机流程时,接手企业需无条件进行返还,但会获得来自联盟(对业务链互助协议签订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及危机企业的一定回报。同时发挥联盟智库的优势,对危机企业出现的危机流程进行指导应对,可通过改革或是流程再造等形式实现危机流程优化,尽可能地降低对企业的影响。
从共同体网络角度出发。政府部门首先应对危机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危机流程中的根源问题,然后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利用政策、机制等的灵活性工具,联同其他相关主体(如行业协会等)为危机企业应对危机流程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和支撑,如派驻相关专家入驻企业;派专员专门对接危机企业,了解危机企业的即时需求等。
总的来说,企业界的联盟加上共同体网络的构建,为企业进行危机管理(本文从稳固的资金链、业务链的持续两个方面论述)提供坚实稳固的支撑、精准有效的策略以及全面多元的保障,进而展现了我国体制制度的优势,也表现出我国企业的韧性。
三、结论与研究意义
1.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本文的结论如下:
第一,“管理共同体”理论框架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主张将所有其他企业视为本企业自由发展的条件,进而构建企业联盟发展模式;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提出发挥我国“同心协力”的体制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由政府、金融机构、会计机构等机构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同体网络。
第二,本文从资金链、业务链两个层面出发,同时每个层面各分两个角度对我国企业如何进行危机应对管理进行了阐述。
2.研究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一是在我国本土情境下,从管理共同体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了企业的危机应对管理,管理共同体提出了企业联盟和共同体网络新的危机应对管理模式,同时从资金链、业务链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二是扩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协同治理理论的适用边界,本文将这两个理论进行了巧妙地融合,提出了管理共同体理论框架。
第二,实践意义:一是引起我国企业界的重视,即要转变发展观念,摒弃零和博弈,将所有其他企业视为本企业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寻找到新的竞争生态;二是鼓励企业在建设企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学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积极与国家政策进行接轨,努力做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有使命的企业。
参考文献:
[1]于文博.基于企业危机理论的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刘静静,席酉民,王亚刚.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申俊喜.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课题:危机管理[J].东南学术,1998(5):55-59.
[4]贺正楚,李自如,全裕吉.企业危机及企业危机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2(3):67-71.
[5]王静一.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新进展:相关文献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6):144-147.
[6]任春华.企业危机管理探讨[J].学术交流,2012(12):104-107.
[7]郭际,吴先华,李南.企业危机管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战略整合[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
[8]何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下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1):159-164.
[9]革敬伟.不确定环境视角下企业危机战略管理能力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4.
[10]白长虹.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