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视角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方向的对策研究
2020-12-31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1)
引言
在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效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要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1、高校体育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积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实现全程教育,这就需要当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结合起来,高校体育教学融合课程思政有以下积极作用。
1.1、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要达到高校的育人目的,除了开展以课程教学为主的显性教育之外,还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这种隐性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指的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营造相应的德育环境,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从而使被教育者能够产生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往往是非特定的,也是无意识的,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品德经验。这种隐性教育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显性教育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尽管我国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仍然以显性教学为主,隐性教育发挥的作用非常少,没有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一种体现,其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引导、道德品质熏陶、行为规范培养等教育手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实现全过程式的、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1.2、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高校的开展体育教学时仍然将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和传授用技能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采用达标测试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将体育教学变成了简单的技能传授,没有挖掘出体育教学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这也导致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体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拓宽高校体育教学的范围,切实有效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在课程施政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行为习惯予以更高的关注,拓展自己的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对体育教学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适当的优化和改进,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促进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的策略
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能够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教育目的融会贯通,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身体素质,更好的完成高校的育人目标。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深挖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并非是相互孤立的,要促进二者的融合,就必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这就需要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利用。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方面的提高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对各项运动中体现的体育精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精准的解读。
体育是一种跨越种族、国家、文化的语言,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所有积极的精神状态的融合。高校体育教师要能够对体育精神的内涵进行解读,并将其传达给学生。例如,运动员在进行体育锻炼、学习体育技能时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运动员在参加体育赛事时所体现的遵守规则、珍惜集体荣誉、团结协作等精神,以及体育活动的举办方在举行体育活动时所体现的公平公正、和谐共赢等精神。
2.2、找准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契机
高校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这些体育精神融汇到体育教学中去,找准解读点,给予学生更为深刻和真切的体会,使学生能够在非特定和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达到一种春风化雨的效果。
例如,在一些需要锻炼耐力的项目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耐力和耐性,努力克服自身困难,当学生取得相应的突破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一些对抗性的项目,则着重培养学生对对手的尊重、对规则的尊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胜负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对于一些群体性项目,则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才能取得团队的胜利,正确看待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作用。
高校体育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来适时的进行思政教育,从而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作用。例如在训练长跑时,一部分学生会出现耐力不足、想要放弃的情况,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用PPT和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在长跑训练中人的体能变化,鼓励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耐力,克服困难、突破自我。教师还可以请擅长该项运动的学生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跑步经验,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其他学生。
在一些团队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心态的偏差,这也正是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契机。例如,一些学生为了求胜,可能会出现犯规的行为,还有一些学生在失败后可能会对对手产生怨恨情绪。教师必须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这些行为进行处罚,要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是体育精神的基础,只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摆正心态,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仪式性的行为来强化观念,例如,比赛之前要求双方必须与对手握手;比赛过程中不许对对手有言语或行为上的不敬,否则就要接受处罚;比赛结束后双方握手,并一同鞠躬感谢裁判和观众;比赛结束后,无论胜负,所有参赛队员共同讨论比赛过程,反思自身对团队的贡献,不得互相推诿责任。
2.3、打造体育精品课
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合,并不是意味着要在体育课堂内添加一个思政教育模块,而是要用思政教育的理念对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造,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构。在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对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优化,站在全过程育人的角度,来对体育课程进行设计。
(1)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
以羽毛球选项课程为例,在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设计之前,先要对该运动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羽毛球选项课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部分:羽毛球基本动作的教学、羽毛球比赛规则教学、羽毛球竞赛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思政融合元素。例如,羽毛球基本动作教学中,应该将思政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耐力、突破自我这方面,同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球技来体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羽毛球的比赛规则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前世界范围内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争光的精神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高水平羽毛球竞赛视频,让学生感受羽毛球竞赛中的角色定位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羽毛球竞赛教学的设计中,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尊重比赛等方面的精神。在课堂常规中,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约定、遵守纪律、守时、尊重师长等方面的意识。
(2)对体育教学手段的设计。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让学生查找一场体育赛事之中不同的视频素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以“寻找奋勇拼搏的镜头”、“寻找反败为胜的镜头”、“寻找团结协作的镜头”为任务,让学生开展任务学习。在学生为了完成任务需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哪些镜头可以体现 “奋勇拼搏”、“反败为胜”、“团结协作”的精神,然后再认真观看体育比赛,最终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在日常授课中,教师也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在竞赛分组时可以采取“强弱组合”,根据学生的体力基础以及运动技能水平进行分组,要求本组内学生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2.4、关注体育学困生
高校体育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就必然会存在学困生。高校体育学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身体天生羸弱、肥胖或患有一些不利于运动的疾病的学生、沉迷网络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其他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游离于体育课堂之外,不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对于这类学生,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促进其对体育学习方面的转变,不仅要促进其对体育学习方面的转变,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一些体质天生较差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强求其能够完成一般学生的运动任务,要适当降低其运动难度,设置一些这一类学生“跳一跳”可以完成的目标。教师可以请一些原本体质较差或者肥胖、通过运动改善体质和体型的学生,作为这类学生的榜样,鼓励他们勇敢迈出第一步、积极突破自我。对于一些因为沉迷网络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其积极参与集体体育活动,使之感受到在现实世界进行人际交往的快乐,加强对其关注,使这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受体育锻炼中的成功喜悦,通过体育锻炼找回自我价值。
3、结语
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提高自身的思政修养,高校体育教研室也应该加强内部合作,对现有的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进,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使之与高校体育教学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体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