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人文理念下高校体育思政的新模式解析

2020-12-3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人文考核理念

(哈尔滨金融学院体育教研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1、前言

所谓体育人文教育理念,是指通过体育学科中的“人文科学”教学内容使个体习得综合文化知识、价值观、正确认知能力等“能力要素”和健康的心理水平及健全的精神状态等“精神要素”。良好的体育人文素养不仅体现的是个人魅力和综合素养,更对社会体育人文精神建设、体育生活方式的普及乃至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应重视充分挖掘体育人文教育的价值,打造身心健康,兼具文化素养、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良好品质的高校人才,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随着当今理论研究界对体育学科的分支与学科内涵的不断研究,体育的教育价值和对人才培养的综合作用已经得到凸显和广泛认识,但我们在教学实践执行层面却没有较好改观,教学思想认识的停滞不前、教育手段缺乏变革与教学模式缺乏普遍实用性等诸多教学因素使体育教学沦为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无法对接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导致实际人文素养教育成效不足。因此,体育教学今后应特别注重人文教育理念的贯彻与渗透,积极承担起体育人文教育的学科责任。本文在充分了解当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文教育现状基础上,立足体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探索高校体育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模式,以坚决贯彻体育人文教育理念,加强落实体育人文教育学科责任,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和精神面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

2、体育人文教育理念对高校体育思政教学的新影响、新价值解析

2.1、使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得到凸显,坚决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我们已经提出多年,现也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理念,但在体能等达标率作为体育绩效考核唯一硬性指标的功利性教学思想驱使下,以及师资素养提升、人员配比不到位的学情影响下,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一直是缺失的或片段化的,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从体育人文、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等四个二级体育学科沦为体育运动与训练两个主要内容,这种割裂式教学使得蕴含在体育学科中丰富的体育人文精神和内涵的时代教育价值无法得到正确认识,更难以在教学中进行主动探索与落实,因此学生养成厌学弃学等不良情绪。而体育人文教育理念的贯彻与执行,则会重建体育学科的知识结构秩序,使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得到凸显,今后体育教育的开展,将更加注重体育技能学习与训练和体育人文精神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与渗透,关注人的需求、人的成长、人的培养与人文氛围的创设,从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2.2、突出人文教育教学目标,真正契合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

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学科发展的根据与灵魂,更对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对体育人文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与认知,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在多年改革过程中,欠缺综合文化知识、价值观、正确认知能力等“能力要素”和健康的心理水平及健全的精神状态等“精神要素”的学科思想缺陷,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突出人文教育教学目标,并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既能以活动为介质,充分锻炼学生的体质和磨炼其精神意志,更在活动中营造积极、团结、奋进和具有竞争活力的人文精神氛围,为学生心智、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人格品质及健全三观的养成创设精神成长家园,真正契合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

3、高校体育思政教学新模式解析

3.1、注重教材建设,特设体育人文培养单元和人文培养目标,坚决落实体育人文教育功能

在体育人文教育理念下探索高校体育思政教育新模式,是事关体育教育思想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促进体育人文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效的最重要的手段。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教材的指导,因此,欲构建高校体育思政教学新模式,首先便应该重视教材建设,要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教材,在教材的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在高校体育思政教学新模式下,应重构当前高校体育教材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特设体育人文培养单元和人文培养目标,通过教材的重构,通过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明确,来坚决落实体育人文教育功能,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教材和教学大纲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只有将体育人文理念单独设立教学单元,并设定培养目标以及考核要求,才能使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思想和情感现状分析与需求,注重教学设计中体育技能学习和体育人文教育的结合与相互渗透,在体育教学实践层面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的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精神价值取向、情感体验等,实现体育教育由“技能型”向“人文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将人文素养全面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实践中。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友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形成阳光健康的人格;让学生能够通过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参加团队项目来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意念品质,真正落实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宗旨和目标。

3.2、建立“课堂—日常—社会”多元化考核因子,加强人文素养考核比重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探索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必须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学情的变化及时创新考核机制,从考核机制创新视角出发,作者认为为了适应体育人文教育理念,应建立“课堂—日常—社会”多元化考核因子,通过多个层面和自评、他评、课堂考核、课外监督等多个手段加强人文素养考核比重和规约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教育自主意识,形成一种内在自觉性,“君子慎独”,于无教处,方显个人品质与素养水平,只有在课堂内外都能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最终落实体育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实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要求。因此,探索体育人文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思政教育新模式的第二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课堂—日常—社会”多元化考核因子。其中,课堂教育考核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思想品德培养的主要场所,只有抓好课堂主战场才能为学生打造过硬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所占比重应为65%,以形成自觉学习动力;日常监督是重要手段,我国当前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培养成效却不明显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课堂教育与课外考核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出现走不出课堂的尴尬局面。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是重要考核手段和监督手段,应占25%,以形成内在鞭策力;当今网络社会环境下,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和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熔炉,只有在社会中也能保持过硬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最终使自我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因此社会监督与监测也是重要的考核因子,应占10%的比重,以形成人文素养检验环境和思想道德培养水平的监督平台。

3.3、全面优化教职员工的人文素养和校园体育人文氛围创设,以德立人,加强环境熏陶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在新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老师仍然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想全面落实体育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则必须要注重教职员工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校园体育人文氛围的创设。学生个体限于身心发育的规律,思想认知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变化性,易受环境、身边人员的影响,因此,只有体育教师等教职员工具有过硬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加深对体育人文素养的价值认知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践行人文素养要求和宗旨,然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只有过硬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探究中主动探索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体育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丰富教学载体,真正变“体育技能课堂”为“体育人文课堂”,增强体育人文素质课堂的吸引力。

4、结论

当今时代的竞争已经从智力、资源竞争转化为创新力的竞争,而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支柱力量,他们的素养和创新力将会直接决定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层次。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加强体育人文教育理念的落实,充分探索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将体育教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体育训练与体育政治教育综合化的学科,是今后体育科研和教学实践探索的重心。本文就体育人文教育理念下体育思政教育新模式进行了探索,该模式具有极高的适应价值和现实教学指导意义,将思政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猜你喜欢

人文考核理念
人文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人文绍兴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