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职院校专业特点谈体育健康课程改革
2020-12-31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内江 642150)
随着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速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教学各方面的改革,通过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实质性问题所在,并基于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体育健康课程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在其过程中要注重树立学生对待课程正确的态度,构建起体育课程新体系。
1、高职院校专业特点
1.1、伏案型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分析,大致将其分为三类,而伏案型主要是指低头工作,长时间处于高度工作状态的专业类型,对上肢的灵活性要求较高,主要包括会计、计算机、化验等工作。其职业特点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可以利用健身操的形式来锻炼学生身体的整体素质,重点锻炼上肢力量,注意有氧练习,培养学生较为灵敏的反应和速度,有利于更好地适宜工作需求。与此同时,在进行体育健康活动时要教会伏案型职业学生适当的休息技巧,通过活动颈椎、眼睛等部位,达到放松效果。
1.2、站立型
站立型专业主要包括礼仪、烹饪、建筑等职业。此类专业的特点是长时间处于站立和含胸状态,会打破身体机能之间的平衡状态,容易出现血流不畅、心血管等方面的问题。在对此类学生开展体育健康课程时,要加强血液之间的循环,主要通过跑步和形体的形式来增加心肺功能,并通过娱乐形式来提高身体的整体素养。
1.3、运动型
运动型专业是指导游、销售和交通等职业,因为其高强度的工作密度和工作环境问题,导致其身体负担加重,尤其是心肺功能上,很容易出现心血管和肺部的疾病,在对运动型职业进行体育健康锻炼时要注重对耐力的训练。通过爬山、游泳等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此外,要教会学生自我放松训练,让学生进入此职业后能够劳逸结合,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
2.1、教学目标不合理
高职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因此教学目标在课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体育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运动参加和技能五方面开展教学。而在现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缺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的相关经验,没有深入了解到体育健康所包含的教育范围,在设计体育教学目标时常常出现偏差,直接造成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高职学院体育教师只针对运动技能开展教学活动,而对其他方面并不重视,造成学生只学会相关的运动技能,但没有接受相关的运动思想,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与教育改革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悖。
2.2、教学管理不到位
教学管理在整个体育健康教育中属于重要的环节,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首先,在学校管理方面对体育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不大,直接造成学生在上体育健康课时缺乏相应的设备,如足球场、篮球场、台球桌等,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无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为高职院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设置了阻碍;其次,在教师层面,有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师的专业水平没有达到学生的需求和教师年龄差距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于中职院校,并且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抵抗心理,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无法产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发挥消极的影响;最后,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现阶段学生的个性较强,对体育健康课程都有自己的看法,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为达到教学任务,只是对体育技能进行简单的教授,没有对课堂进行创新设计,也不具有专业的针对性,因此学生对体育健康课程的态度不容乐观,参与到体育健康课程中的积极性也不高,制约着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进程。
2.3、教学评价单一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考试不挂科的层面,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职业学校强调以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体育健康的重要,没有意识到体育健康锻炼的关键。同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化人才,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突出,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师和学生眼中被当作副科课程,此外,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的评价时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出现一味关注最终考试成绩,却忽视平时考核的现象,使学生没有掌握体育技能,无法很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3、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合理定位高职院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改革的首要任务。要准确把握课程的方向,在定位过程中要坚持实际性和深入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水平进行明确定位,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手段,每节课先设定一个小目标,随着课程的深入,目标难度逐年加大,最终达到终极目标,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证每节体育健康课程中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体育健康课程的五大教学目标,根据五大教学目标来合理创设课堂内容,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一教学方式,突破应试体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形式,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3.2、完善体育课程结构
完善体育课程结构在改革过程中处于基础环节,在其完善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设置,个性化发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首先,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应该以实用性为主,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三种类型的专业设置来设计教学课堂,要坚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原则,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要求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促进学生学习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体育锻炼,避免在之后的工作中出现身体损伤的情况;其次,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置时,要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创新教学形式,体现出将学生个性和职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最后,体育课程要迎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以五大内容为核心,以终身健康为核心,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健康习惯,促进课程结构体系的完整。
3.3、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高职体育健康课程要丰富体育教学形式,通过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让学生了解到必须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其设置俱乐部过程中,要按照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场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学校也可通过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锻炼,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中,运动会都会一年办一次,在运动会的筹集工作中,以凑合的态度来办活动,同时比赛项目没有创意,只是传统的跑步、跳远等,因经费不足导致设备无法达到比赛的要求,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各方面的完善,首先要完善体育设备,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的运动环境;其次要加强师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最后要多开展此类活动,要以实际为原则进行创新的活动设计,如,开展趣味运动会,通过背夹球、抢板凳等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各方面体育健康需求。
3.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在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给在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坚持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中来,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课程,建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学校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工作,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学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通过不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特点,以达到与时俱进的教学效果;最后,在招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时,要重视其专业技能,要求教师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保证在源头上教师质量的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有给学生讲授正确的体育理论,同时也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尝试和锻炼,在其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指导,采取鼓励式教学方式,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
3.5、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时进行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总计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不仅可以将有意识地锻炼不断内化为无意识的进行锻炼,培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正确的锻炼理念和技巧也是培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使用强化机制,当学生进行正确锻炼时要采用积极强化,给予其积极的暗示,在做出错误的动作时,要及时给予消极强化,达到消除行为的目的,并通过积极的体验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好处,逐渐建立起对体育锻炼的积极认知,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
4、小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是必要的。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分为伏案型、站立型和运动型,要依据专业特点开展具体的体育健康课程改革措施,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体育健康课程中出现的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管理不到位和教学评价单一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其问题实质,做到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丰富体育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