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2020-12-31
奶牛酮病又名酮尿病、酮血症,是一种高产奶牛的脂肪和糖类代谢紊乱、尿液血清和奶中的酮体升高的代谢疾病。奶牛酮病特征是酮尿、酮血、酮乳,消化系统紊乱,血糖低,产奶量下降,偶尔会伴有神经症状。奶牛酮病会使产奶量下降和牛奶品质降低,还会影响其繁殖能力,积极有效的防治奶牛酮病成为了基层工作者主要问题。
1 病原
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的白血病病毒(BLV)感染牛后,牛便会发生白血病。BLV的病毒粒子外观呈现圆形,其直径约为80~100nm,外部具有带着纤突的双层囊膜。BLV是一种外源性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动物以后,主要是在动物的淋巴细胞中进行繁殖。感染绵羊和老鼠后,会使其白细胞凝集。牛白血病病毒对外界环境(尤其是温度)十分敏感,奶制品中的病毒在进行巴氏消毒时,便会失活。此外BLV也对紫外线和有机溶剂十分的敏感。BLV可在原代细胞(牛源、羊源)中进行生长繁殖[1]。
2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条件下,BLV仅仅可以使牛和绵羊发生感染。但人工接种BLV时,许多动物均可发生感染,例如猪、兔、蝙蝠等等。据报道,BLV在患病牛群中呈现一种年龄差异性,大部分以4~8岁的成年牛为主,其他年龄的牛易感性低。健康牛群中发生BLV流行时,主要是因为引进牛群中存在BLV阳性牛,从而造成健康牛群的感染。BLV在牛群中可进行水平和垂直传播,此外吸血昆虫也可以成为BLV的贮藏宿主。
3 临床症状
此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2]。
3.1 临床型被BLV感染后的牛只体况差,增重慢,体温正常或偏高。在临床触诊时可触摸到患病牛的淋巴结呈现一侧或双侧肿大,尤其以腮淋巴结最为严重,所以在观察病牛外观时会发现牛只存在眼球突出、头部伸向一侧的现象。
3.2 亚临床型亚临床型的BLV感染牛只不会发生肿瘤现象,主要是以淋巴增生为主要症状,对牛只的健康并无很大的影响。虽然亚临床型的病牛并无明显的主要症状,但是可以长期甚至终身带毒,从而在健康牛群中进行传播,这一点也是养殖企业十分值得注意的。
4 病理变化
病死牛的尸体消瘦,剖检时可见多处淋巴结肿胀异常,淋巴结被膜紧张,质地柔软,切开时外翻。皱胃和心脏组织发生炎性浸润,其余组织器官也可见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脑部损伤不明显。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可见肿瘤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成淋巴细胞。
5 诊断
根据牛白血病的临床特征性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且坚硬)可以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另外也可以进行实验室诊断(补体结合实验等实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确诊。
6 防制
定期对牛群进行白血病调查和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牛应立即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因为BLV可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所以对牛舍内的蚊虫驱赶也十分重要。在引进牛只时要严格进行检疫,隔离饲养至少半年以上,临床无症状,并且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牛只才能与健康牛进行混群饲养,BLV阳性的牛坚决不允许进入饲养场。如果饲养场内存在BLV阳性牛,应当全部淘汰,彻底消毒后再进行健康牛群的饲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牛群生活环境,降低牛群饲养密度[3]。
综上所述,牛白血病的预防主要在于对亚临床症状牛的淘汰处理,检测结果一旦出现BLV阳性牛只,坚决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彻底净化BLV感染的根本措施。目前国内大部分养殖企业均是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而加大饲养密度,这便给各种疾病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方便。很多养殖企业都会出现除非无病,有病时便是成群的发病,给养殖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大的。此外,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加强对牛群实施的免疫接种方案,同时需要加大奶牛的运动量。总而言之,发病时尽早治疗都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奶牛养殖过程要积极预防此病,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