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牛棘球蚴病感染情况的调查
2020-12-31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牛的肝、肺或其他器官引起的。棘球蚴虫体体积较大,生命力强,不仅会对寄生器官的周围组织进行压迫使之萎缩引起功能障碍,还容易造成继发感染。目前,世界公认的棘球蚴类型有4种,我国以细粒棘球绦虫较多见。牛感染棘球蚴后,犊牛可出现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等症状;成年牛会引起脱毛、黄疸、腹水等症状,进而影响肉、奶的产量和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的采集选取吴忠市的利通区、红寺堡区、盐池县和同心县4个区、县的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作为调查地点,每只牛采集2~3mL新鲜血液作为试验样本,将采血管放进行标记,置于保温箱中。
1.2 样本的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放入高速离心机以3000r/min离心10min,用吸管取上清液体进行检测。
1.3 结果判定对待检样本进行ELISA检测,根据试剂盒说明,对样本进行OD值(P)与参考阴性血清OD值(N)的比值,如果所测样品的PN值≥2则判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2 结果
2.1 不同地区牛棘球蚴感染情况采集的1350份牛血液样本总阳性率为2.4%,其中利通区所检测的387只牛,结果为阳性的牛有8只,阳性率2.1%;红寺堡区所测的324只牛,结果为阳性的牛有5只,阳性率1.5%;盐池县所检测的316只牛,结果为阳性的牛有9只,阳性率2.8%;同心县所检测的323只牛中,结果为阳性的牛有10只,阳性率3.1%。
2.2 不同年龄牛棘球蚴感染情况本次调查,所调查的牛年龄段为1岁以下犊牛,1~3岁青年牛和4~5岁牛。1岁以下的犊牛阳性样本较少,感染率较低,阳性率为1.35%;1~3岁的牛感染率较高,阳性率为3.17%;4~5岁的牛感染情况次之,阳性率为2.87%。
2.3 不同饲养方式牛棘球蚴感染情况本次调查共选择了3中不同饲养方式的牛进行感染情况调查,一种是规模化养牛场,共采取试验样本480分,阳性样本为7份,感染率1.5%;半放牧半舍饲养殖的牛共采取试验样本450份,阳性样本为11份,感染率为2.4%;放牧饲养的牛共采样本420份,阳性样本为14份;感染率为3.3%。
2.4 不同品种牛棘球蚴的感染情况本次调查中,选择肉牛680头,其中检测为阳性的为19只,感染率为2.8%;选择奶牛670头,其中检测为阳性的为13只,感染率为1.9%。
4 讨论
本次结果表明,吴忠市牛棘球蚴病总感染率为2.4%,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饲养方式的牛的感染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吴忠市牛棘球蚴发病程度不高,人畜共患感染风险降低。王玉柱曾对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牛棘球蚴病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感染率为54.0%。周毛等人对甘肃省久治县屠宰牛棘球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抽检牛518头,感染牛为168头,感染率为32.4%。赵河江等人对新疆伊吾县牛棘球蚴病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感染率为43.3%。其中黄牛的棘球蚴病感染率为47.37%,牦牛的棘球蚴病感染率为41.44%。综上所述,可见不同地区的牛棘球蚴感染情况不甚相同,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有一定的关系。在本调查验结果中,1~3岁的青年牛感染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部分青年牛出现了“带虫宿主”而并没有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容易引起对这些“带虫宿主”呈隐形感染牛的忽视。不同饲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放牧饲养的牛感染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放牧饲养管理较为粗放,对于饲料、环境卫生并没有严格的控管,再加上犬在本病的流行上具有重要意义,放牧牛在羊、犬之间的循环流行可增加本病感染的概率。
5 防治措施
5.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对犬进行定期驱虫,可采用氢溴酸槟榔碱2mg/kg或使用吡喹酮按5mg/kg。驱虫后要注意犬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的传播。对牧区上的野狼、野犬、狐狸等犬科动物进行捕杀,根除感染源。病畜的肉、内脏器官不得随意喂犬。
5.2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保持牛圈、牛舍的通风、消毒,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防止犬粪的污染。加强对不同生长阶段牛饲料营养的补充,适当添加中草药或微量元素等提高牛的抵抗力,减少疾病感染。
5.3 加强对棘球蚴病的宣传在牧区,通过广播、新闻、讲座等形式,宣传牛棘球蚴虫病的危害,提高牧民的防控意识,勤洗手,避免人与犬等动物的接触,注意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