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及仔猪副伤寒混合感染的病例探析
2020-12-31梁祖光
梁祖光
(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南宁 530202)
猪伪狂犬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患病的母猪会在发病后出现流产和死胎等现象,公猪会发生发育不全等情况,死亡率较高。有研究结果证明,猪圆环病毒2型(PCV一2)感染是降低猪群免疫力的一大“元凶”,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猪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疫病的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几率,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和诊断治疗的难度[1]。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1.1 发病情况
南宁市良庆区的龚某养猪场中共有500头存栏猪,已进行过水肿及链球菌的疫苗注射,但未实施猪瘟以及副伤寒疫苗的注射。在500头存栏猪中,仔猪共有142头,育肥猪共有358头。2017年8月21日,龚某养猪场的部分生猪发生高烧情况,最高温度可达43℃,最低温度为41℃;皮肤出现泛红状况,且眼角存在脓性的分泌物;在粪便中,可见淡黄色、灰绿色的颜色,且粪便较稀,部分猪存在神经性的症状。随后,对发病的猪群实施抗菌药物治疗,但未见患猪的情况好转,且发病的数量持续递增。统计分析该猪场的存栏猪发病情况,其中,仔猪中共有100头发病,发生率为70.42%,死亡率10%(10/100);育肥猪中共有310头发病,发生率为86.59%,未出现死亡状况。
1.2 临床症状
通过分析仔猪的临床症状,其最长病程时间为5d,最短病程时间仅为2d,其体温在40~42℃之间,且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佳、打寒颤等情况;猪的鼻子和眼部出现脓性的分泌物,并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和腹泻,粪便性状为粥状,肉眼可见黄褐、灰绿等多种颜色,伴有恶臭或血丝;患猪的颈部、腹部、鼻子和耳朵等皮肤出现病斑,且体格消瘦、呼吸困难,或发生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在育肥猪的临床症状方面,体温未有显著变化,但咳嗽的频率和次数较多,一分钟的咳嗽次数在60~120次之间。病情严重的育肥猪,呼吸急促,并呈现张口喘气的现象,伴有喘鸣音。患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愿卧地、食欲下降、身体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猪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
2 诊断
2.1 病理解剖
在发病的猪只中选择5头进行处死与解剖,其皮肤表面明显可见铁锈色的出血孔,且皮下浆膜面存在出血斑点,全身的淋巴结处均出现肿大,且断面存在出血情况;气管内可见大量的白色粘液,脾头钝圆,在肺心叶及隔叶等内脏出现纤维素性沉着物,大小约同核桃;肝脏及肾脏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呈索样肿大,肺脏膨隆不全,部分肺叶质地坚实,可见因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灰白色斑块;胃黏膜脱落、溃疡,肠壁淋巴小结肿胀隆起,突出于肠浆膜和黏膜表面。在组织学检查方面,结果显示,在肝脏的坏死部分及周围的肝细胞浆内和单核细胞内、淋巴窦内皮细胞内,均可见不等数量的弓形虫,且形状多为圆形和弓形[2-3]。
2.2 实验室确诊
(1)细菌分离
在无菌的条件下,采集患猪的淋巴结、脾脏和肠道内容物等,并将其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将温度控制在37℃左右,进行24h的细菌培养后,可明显看见光滑且边缘较为齐整的白色菌落,在其中选取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4]。随后,在无菌条件下,将分离纯化的细菌接种于细菌微量生化微反应管中,在 37 ℃下培养 24~48 h,观察结果。
(2)药敏试验
选择琼脂纸片扩增法,将巴氏杆菌均匀应用灭菌棉涂抹于培养基上,并将药敏纸片紧贴于培养基的表面,在温度为37℃的条件下实施培养16~18h。
(3)圆环病毒鉴定
采取30份患猪的血液,以4000转/min的频率离心,时间为3min;随后,选择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检验对血液实施检测,在5份母猪血液中,有1例患猪的结果为阳性,在8例哺乳仔猪的血液中,有4例患猪的结果为阳性;在10例断奶仔猪的血液中,10例检查结果均为阳性;7例育肥猪的血液中,共有4例病猪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4)鉴别诊断
综合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经伪狂犬血清学检查,多数猪只的结果均为阳性;经猪圆环病毒的检查,PCV-2抗原的结果也普遍呈现阳性;随后,通过仔猪副伤寒细菌分离、药敏试验等综合试验诊断分析,确诊患病的猪只均为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及仔猪副伤寒混合感染。
3 治疗方法
3.1 采取消毒、隔离及疫苗接种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对于患病的猪只,须及时进行隔离与消毒,并给予患病猪只抗生素或抗病毒等药物,避免继发性感染的出现。对患病猪只实施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的接种,其中,针对<2周龄的初生仔猪,在猪只的鼻子两侧分别给予接种0.5份;仔猪、育肥猪和后背母猪等给予肌肉注射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1.5头份;三周后,对所有猪群均实施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的肌肉注射加免一次。注意,在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的接种时,应同时给予猪只免疫增强剂,通过产生抗体的手段,帮助猪群提升免疫效果[5]。
3.2 抗病毒治疗,提升营养水平
针对流产的母猪,应及时对猪腹内的胎儿进行清除,并对产房和猪体进行严格消毒,清除各类污染物,对其实施无害化处理,防止感染扩散;将剂量为20-30ml的30%黄芪多糖注射液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母猪,肌注频率为一天一次,连续肌注3天;与此同时,对于发病的猪只,应使用白细胞干扰素进行统一肌肉注射,药物的注射剂量以猪只的体重为参考依据,合理控制在2-10ml之间,肌注频率为1天1次,连续肌注3天;食欲显著下降或废绝的猪只,可选择葡萄糖液和维生素等作为营养剂,对猪只实施静脉注射,以此实现提升补充体液和提升猪只营养水平的目的;针对能进食的猪只,可在饲料中增加以金银花、连翘、桔梗等为核心成分的并清,使用剂量为1kg/t,连续给予1周;对于病情危重的猪只,可在饮水中加用以维生素、氨基酸和粪肠球菌等益生菌为核心成分的绿益态,使用剂量为500g/t,通过绿益态的缓解应激和扶正祛邪的作用,助力猪只提升存活几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6]。
3.3 对症治疗,缓解患猪病情
针对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较为明显,且混合感染弓形体的患猪,可给予猪只红附特药物,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使用频率为1天1次,持续使用3-5天,使用剂量为0.1ml/kg。对于皮肤表面出现出血性红斑、关节肿胀,且发生腹泻和血尿等症状的患猪,可对其进行龙链菌杀的肌肉注射,按照体重评估使用剂量,约为0.2ml/kg,每天使用1次,持续使用3-5天。在患猪的饲料中,添加以蒙脱石、多种维生素等为核心成分的美安捷,以板蓝根、大青叶等为核心成分的板青颗粒,使用剂量均以猪只的体重为依据,约1kg/t,持续使用1周。为帮助患猪提升免疫功能,改善循环功能,可在猪只的饮水中添加肛泰,用量以猪只体重为依据,为1kg/t,持续使用1周[7]。
3.4 综合治疗
定期观察猪只的情况,对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猪,应及时进行集中隔离,防止病情的扩散;随后,可对患猪进行头孢吡肟的肌肉注射,剂量约为20mg/kg,一天注射2次,连续注射3天,以此控制患猪的病情发展。由于患猪会出现打寒颤的现象,为此,可在猪舍中安装照红外灯,瓦数为250瓦,提升猪舍的温度;对即将出生的仔猪应及时进行猪圆环病毒疫苗的滴鼻接种,对<2周龄的哺乳仔猪均实施猪圆环病毒疫苗的紧急免疫[8]。对于猪场内一切使用工具,如饲养工具、交通工具等,均须进行严格消毒,并对已死亡的患猪实施无害化处理,彻底切断传染源。
4 结果
通过以上的对症治疗和综合性治疗,全猪场内除治疗前死亡的猪只外,剩下的发病猪只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且病情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90头仔猪中,治疗效果显著的患猪占比为46.67%,有效占比为53.33%;在310头育肥猪,有159头治疗效果显著,151头治疗有效。结果见表1:
5 讨论
目前,中小规模养猪场的环境质量均较差,因未实现全方位的环境管理,导致猪场内的污染极为严重,从而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疾病创造了滋生条件。与此同时,中小规模养猪场的饲养员会在猪群发病后滥用抗生素,导致众多细菌产生强力的耐药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的使用效果。研究表明,在中小规模猪场中,猪圆环病毒是为常见的病毒,在猪只免疫力较低时,会趁机诱发多种疾病的疾病,也会增加与猪伪狂犬和仔猪副伤寒的混合感染几率[9]。在此情况下,有效增强猪场的疫苗免疫接种,及时隔离发病猪只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养猪场的负责人一定要加大对猪场的饲养管理力度,在给予猪只营养丰富的饲料的同时,还应对猪场的各类器械及交通用具实施消毒,防止细菌的扩散[10]。本文的结果显示,经对患猪实施消毒隔离、抗病毒、对症治疗和综合治疗等措施,90头仔猪中,治疗效果显著的患猪占比为46.67%,有效占比为53.33%;在310头育肥猪,治疗效果显著的患猪占比为51.29%,有效占比为48.71%。综上所述,对临床症状较为复杂的混合性感染猪只,应及时采用病理解剖及实验室确诊等措施,明确猪只的疾病类型,并对其实施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才能有效降低猪只的死亡率,控制养猪场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