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策略
2020-12-31福建省福安市韩城第一中心小学肖翠琴
福建省福安市韩城第一中心小学 肖翠琴
学情分析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专业教学技能,基于学情分析,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有效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进而对学生学习情况实现精准化的“诊断”,帮助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工作。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学情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够,学情分析的针对性不强,学情分析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欠缺,部分教师不重视学情分析工作或是很少开展学情分析工作,这些潜在因素都使得学情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精准化教学中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用。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精准教学策略。
一、精准把握思维现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课程更要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观察、问卷、谈话、前测等方式读懂学生,精准把握学生的思维现状,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想”,敢于别出心裁地“想”,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学会应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现代学习工具和平台来创新学生学习的形式,并通过数据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做到精准化教学。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整理和练习时,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预习平台发布预习作业: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请你用文字、画图、表格或其他方式,对所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利用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作出诊断,以了解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薄弱点: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但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不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能力欠佳。针对学生思维的现状,教师在复习时以“长5,宽4,高3的长方体”为主线,进行复习方法整理指导,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这个图形,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不改变图形形状,增加一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三个逐步递进的问题链展开交流讨论。开放的环节设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底面积、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等方面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网络,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地融入学习过程,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平台预习的方式,学生的预习信息被收集分析,教师通过平台反馈能够得到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思维现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把握学生思维现状,后续的课堂教学将会围绕重点知识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精准把握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当预设与课堂生成相背离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敏锐地捕捉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点兵点将有你吗?”这个游戏环节:在方格座位图上点到某个位置,让相应的同学站起来,并大声地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当点到(2,5)时,位置在(5,2)的同学站了起来,他说如果以他自己为观察者,那么他的位置就可以用数对(2,5)来表示,如果以老师为观察者,那么他的位置就表示为(5,2)。这个学生对以谁为观察者不能确定,从不同的角度去确定了位置。这时候怎么办呢?笔者再次重申数学家的规定,并让他到讲台上,以观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很快他就纠正了自己的想法。这时笔者适机追问:那你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还有同学的位置也可以用(5,2)来表示的吗?同学们经过思考发现每个位置只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位置和数对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轻松驾驭学情,生成精彩瞬间的同时,课堂的精准化教学水平也不断提升。
三、精准举办交流活动,形成个性学习方法
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为帮助学生在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同时提高合作探究水平,教师要精准举办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经验,通过自我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学习提供指引。首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分析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分为一组,发挥互补作用,通过交流来了解其他人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其次,可以在全班开展学习交流会,让优秀学生分享自己的数学学习经验。这种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差异,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升了学情分析的准确率。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时,作为运算律的“种子课”,笔者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笔者先与学生一起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再应用学法,通过学习单自主学习“加法结合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的“煞费苦心”,为孩子们打开了运算律学习的大门,学习方法的习得犹如手握尚方宝剑,为学生后续生长课的学习增添了勇气和信心。
四、精准推送教学素材,实现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背景,进行相应的教学。教师通过学情分析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分析学生的兴趣和薄弱点所在,选择适宜的素材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小学阶段教学素材不能过于复杂,但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教师的带领下探究材料,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如根据除法学习情况,教师利用数据平台分别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答题正确率来设计相应的习题难度,并由数据平台直接推送给学生,学生自主做选择,并由平台判分,给予优秀同学“小红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进而让学生在激励中有激情地学习,做到因材施教。
又如“方程的意义”一课,教师通过“天平中的故事”这一教学素材,让学生交流:谁来讲讲“天平中的故事”?这个天平讲的是平衡的故事还是不平衡的故事?平衡和不平衡之间有什么不一样?以这三个问题引领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天平的故事”,并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达“故事”。通过操作的亲历,学生发自内心地讲好“天平的故事”,充分感受到等量关系的“=”两边是等价的,感受方程是说数量相等的两个故事的。在对比中明确方程的意义,就是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并明确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练习设计部分,教师接着推送“故事中的天平”这一素材,通过一式多境,追问:两个不同的故事怎么都可以用x×4=240 来表示呢?你还能说说x×4=240 的故事吗?学生通过辨析发现,虽然问题不同,但它们的等量关系相同,就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将无形、抽象的等量关系寓于“故事中的天平”中,巧妙渗透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的思想。接着出示“男生x 人,女生23 人,全班48 人”这一情境,让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体会一境多式下的等量关系与方程。通过“什么样的方程和题目表达的意思一样?”“什么样的方程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以前的方法相似?”这样的问题,在对比观察中初步体验“一个问题情境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感悟方程的模型思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追求的目标只是简单的“因材施教”,教师开展学情分析工作更多是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工作实践为指标,缺乏对学生信息的科学认识,造成相关的学情分析不够科学客观,由此制定的教学策略并不能达到精准化教学的目标。而充分利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转变教学理念之后的学情分析能够收集更多有效的学生信息,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未来,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新方法,学会运用新技术来开展学情分析,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教学精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