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体时代网络社交中大学生自我认同建构研究
2020-12-31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 姚 蓝
一、自我认同定义
《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根据其所属的群体及所处的社会情境,通过与整个社会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结果发展起来的自我组织与自我设计过程。”
二、网络社交对于大学生自我认同构建的影响
自我认同既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从本质上讲,自我认同是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的反思性认识。建立自我认同意味着个体能够客观看待自我以及外部对自己的评价,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端正的价值观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够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巩固自信,进一步增强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部分。个体要形成反思性认识,首先需要向外共享自我,一方面自我呈现,实现自我确认;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关于自我的相关信息,从个人实现自我认识加工、积极自我选择,最终形成自我认同。
网络社交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自我呈现的需要,同时网络社交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平衡好网络与现实社交的关系,积极利用网络社交构建自我认同,对于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及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社交对自我认同构建的有利方面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媒介使用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网络社交能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构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全面认知自我
个体要实现自我认同,首先需要完成自我认知,社交对象反馈意见能够帮助个体实现全面自我认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体通过这面‘镜子’所反映出来的态度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网络社交相比现实社交对象更为广泛,不同对象能够帮助“主我”充分认知盲区内的自己,形成“客我”认识,帮助反思不同维度的“自我”,以此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自我认知。
2.满足个体自我呈现需求
马克思曾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自我呈现能够起到确认自我的作用,而确认自我是自我认同的心理基础。同时,自我呈现能够在个体和社交对象之间形成链接,为社交对象给自己提供信息反馈发挥桥梁作用。如美术家能够通过画展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外界确认自己是美术家的身份;也能通过画展收获粉丝,或是通过商业交易出售画作,实现作品的经济价值,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实现自我认同。在社交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通过自我呈现有意识地构建自我形象,而现实中由于个体性格因素、展示平台及机会等因素影响,个体无法满足自我展示的需要。智媒体社交空间的开放性优势能让大学生突破时间、空间、地域及平台限制,打破身份和地位顾虑,按照自己的意愿展示自我。展示自己当下学习工作中的成就、实践中的精彩瞬间、生活中的美好、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热点的看法等,实现自我呈现需要,顺利构建自我外部形象、获得外界反馈基础。
3.消减社交畏惧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渴望交流,在开放的世界中展现完美的自我形象,而过高的自我期望导致心态的不平和,无法正常呈现自我,最终导致大学生对自我表达能力的负面评价,对社交丧失信心。通过网络社交,大学生能大胆尝试、自由表现自我,弥补自己在现实社交中的欠缺,逐渐树立表达自信、人际交往自信,发现自我潜力,累积自我正面评价,消减社交心理障碍,将虚拟社交中积极的心理状态迁移到现实社交中。
4.增加积极情感体验,消减自我认同危机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经历和获得的网络社会支持越多,越有可能引发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网络社交可以实现跨地域、跨背景社交,拓宽个体交际圈,寻找志趣相同的朋友,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交圈,满足个人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形成自我认可。在网络社交分享在现实中不便于表露的情绪,获得广泛的人际支持,帮助大学生客观看待自我,消减自我认同危机。通过网络自我展示,当获得点赞、积极评价、转发时,获得被认可的积极体验,同时大学生可以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5.了解社会需求,提升社会适应性
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认同,个体自我认同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大学生要将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有效实现自我价值。网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见识学校外面的广阔世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相关的行业、岗位与人物,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进行的工作、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实现目标、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有一定认识,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顺利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认同程度。
(二)网络社交对自我认同构建的不利方面
1.习惯从网络社交中寻找保护与认可,形成逃避现实心态
大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网络中非常活跃的学生,在现实中却疏于表达,沉默安静,网络与现实判若两人。原因在于,网络中大学生更容易实现自我满足感,很多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困难时,会从网络中寻找认同感,逃避现实。习惯性逃避现实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成功经验、勇气、自信以及建立自我认同所需的健康心理基础。
2.网络社交层次不均,交往对象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社交用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猎奇、追求新鲜感的心理,交往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近墨者黑”,误入歧途,耽误学业,最终导致自我挫败感的产生。
3.依赖网络社交,沉浸虚拟世界
大学生如果不能有意识地保持自律会容易迷失自我。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失去自我约束力表现在不分场合沉溺于网络社交,与现实隔绝,不跟现实中的朋友打交道,不信任现实中的朋友,逐渐弱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自我消极评价。
三、智媒体社交环境下青年自我认同观的培育途径
自我认同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动力,引导大学生在智媒体社交环境下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性认识网络社交,保持对网络社交的掌控力
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网络社交是现实社交的补充,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网络社交应服务于大学生个人学业交流、提升个人沟通表达能力、志趣发展、就业择业等能够推进自我认同的积极方面。大学生要在网络社交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自律意识,自觉平衡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关系,利用虚拟自我促进现实自我的完善。
(二)强化责任意识,成为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准
大学生网络自我呈现中大多围绕自我,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有所欠缺。学校和学院应通过自媒体平台或者大学生点击率高的社交平台,以文字、视频及语音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家国意识教育并带动学生引发热议,让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准。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价值引领,增强明辨意识
网络社交信息量大且多元,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避免社交中被多元价值观分解自我,出现自我矛盾、自我困惑现象的存在。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构建理性平和、稳固积极的自我,促进自我认同构建,为个人发展、奉献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解决自我认同困惑
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社区、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增进与学生的交流,主动占据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认识网络社交的利弊和对自身成长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认同构建中存在的困惑。
综上所述,网络社交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构建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优势,让智媒体社交成为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构建的沃土,让智媒体网络社交成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