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IL 理论的高级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0-12-31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念念郑文莹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念念 郑文莹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剧,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普通人的必备技能,在大学校园中外语教育更是如火如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语言知识、翻译技巧之外,还会讲授外国的社会和文化,以利于学生跨越文化壁垒,更好地进行交流。可以说,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会受到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言的工具属性凸显,其价值属性被忽视,使得我们的外语教育停留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和素质的培养。2020 年6 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在专业课中导入课程思政,摒弃能力主义至上的单一模式,把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伦理道德、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框架之中,成为专业教育的趋势和主流。在此过程中,大学外语教育也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尝试,包括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构建、以课程为突破点探讨实现路径等,但总体上来说,个案研究居多,系统性、体系性有待提高。本研究以CLIL 理论为依托,先设定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探讨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CLIL 理论的高级日语思政目标设定
CLIL 理 论 的4C 框 架 包 括 内 容(content)、认 知(cognition)、交际(communication)和文化(culture),这四要素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构成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体。为了发挥外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探讨在4C 理论框架中融入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和价值观的内化,需强化外语学习与本国的联系,把本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渗透到课程学习之中。高级日语课程以日语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其教学内容由词汇、语法、句型的学习过渡到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以及文化背景的把握。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本研究以CLIL 理论为依托,设定了高级日语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在内容方面,能够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常识,将社会伦理道德和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在认知方面,通过中日对比和辨析,能够深刻解读社会文化现象,领会其深层次含义,形成基于本体立场的价值判断;在文化方面,明确中日文化风俗的异同,掌握跨越文化障碍的技巧和策略,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并传递本国文化;在交际方面,用所学语言顺畅地传递自己的观点,对不实的信息和观点能够进行有说服力的说理和辩驳,同时能够进行正向、客观、真实的信息传播,维护国家形象,彰显个人品格和原则。
二、基于4C 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采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日语》,授课时间为三年级下半学期,选取课本的第一、三、五、八、十课进行教学。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前任务、课上导入、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发表)、课后作业四部分组成。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或微信群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对相关背景、要学习的内容等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导入环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比如,教师如果提出“日本人有着怎样的自然观”这个问题,学生可能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但如果教师展示日本的景观图片,以及鹿群在奈良街头散步的视频,提出“日本人是如何和大自然及动物相处”的问题,相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要深刻得多。在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紧密贴合所要学习的内容,从内容中去提取课程思政的要素,去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不是教师提出“应该怎样”,而是学生自己认识到“应该这样”。大学生是有着独立思想和行为能力的个体,在大学外语课堂上的价值塑造重点在于引导,不能一味“提倡”,因而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隐性涵化”。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可以实行“三段法”,第一阶段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阶段不局限于课文内容,就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深入拓展;第三阶段,在对前一阶段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以完成任务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以所学语言知识为工具进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
以第一课《蜂》为例,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作者对蜂巢的态度有何转变,转变的契机是什么?作者幻想蜜蜂在强烈的日光下飞舞的景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通过上述两个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在第二阶段,进一步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升华:“大家是否可以想到其他的案例,说一下日本人的自然观、和生态环境的相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相处模式,其查找资料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也会得以提升,能力教学目标同样可以实现。在第三阶段中,要紧密联系和贴近生活,让学生的思考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到映照和体现,从而坚定其价值选择。同时提出问题:“你看到过地铁或公交站中保护野生动物的广告吗?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张你认为最打动人心的图片把它翻译成日文,并说说这张图片打动人心的点在哪里。”“在日文网站上关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哪些报道?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报道的,尝试在SNS 上以一名中国大学生的视角进行回应。”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学生需要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技巧的同时,学生会对“人与自然的相处”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不仅仅体现在“认知”上,更体现在“参与”上。
三、问题设定及研究方法
在高级日语课程中,教师结合每课的授课内容挖掘课程思政要点,依据4C 框架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去解读和分析?是否存在文化差异?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观点,在表达时应注意哪些策略和技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表等活动去探讨、去思考,自己形成价值判断,结合教师的正向引导,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发现者、挖掘者和践行者,针对种种疑惑,他们需要进行深入思考,自己去寻找材料、组织语言、辩驳说服、得出结论、相互学习借鉴、相互评价、自我省察。为了判定基于CLIL 理论教学活动的授课效果,本研究设定了两个问题:(1)课堂活动是否实现了思政教学目标?(2)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活动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为了实现上述两个问题,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根据CLIL理论设定每课的课程思政目标,对小组的讨论和发表内容进行录音和分析,确定是否达成教学目标。(2)设定调查问卷,了解当前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不足之处,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强化授课效果,并且在授课后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个人访谈,通过访谈内容了解哪些课堂活动和价值观涵化存在正相关,还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
本研究将进一步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授课效果的分析,探讨教学目标是否合适、考核评价标准是否和教学目标相一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改善手段等,力图为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化和系统化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