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陕西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0-12-31
(1.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2.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陕西 西安 71006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缺,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自6月1日起正式施行。“文化兴,才能民族兴”,近十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陕西民俗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陕西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鲜明性、多样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是陕西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在当前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利用陕西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沿线“文化相通”,积极迎合国家战略方针,是当前陕西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发展机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体育文化概念界定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极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而言之,就是非物质形式,具有历史传承性的人类文化。
1.2、民俗体育文化概念界定
民俗体育属于体育文化的一种,它由一定劳动群众所创造,又被群众所继承与发展,且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它的活动开展,大多伴随着节日或者重大礼仪,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亦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文化。
1.3、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
民俗体育文化之所以特殊,是因其所代表的文化特殊性。要把握好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首先要找到民俗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民俗体育文化的本质,既在于“民俗”二字。民俗,它深入群众生活,对当地生活群众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体育,简而言之就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拥有民俗文化的一切特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具有集体性、地域性、传统性以及继承性。
1.4、民俗体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
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以体育运动为主,是一种地域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传承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陕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分析
结合民俗体育文化的民俗性特点。其在体育文化中,亦有特殊之处。体育运动主要分为竞技体育、娱乐体育、大众体育和医疗体育。而民俗体育则是体育文化范畴的一类体育活动。它既有大众性特点又具有娱乐性因素,又含有一定的竞技性特征。例如赛龙舟、投壶、射箭和踢毽子。影响大的成为国家民族节日的代表性文化活动,传承千年广为人知。影响小的亦深入人民生活中,伴随着当地人民的生长。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文化特征的形成,既受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亦离不开山川地理自然环境的熏陶。陕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陕西全省地理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形成了不同风貌的文化类型。陕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形成了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豪放粗犷的文化特点。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安塞腰鼓已于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气势磅礴,队伍或成百或上千,震撼力极大。当代著名学者刘成章曾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形容其场面恢弘,文章《安塞腰鼓》亦入选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影响力极大。
陕西省中部,又称关中,地址较为平坦。其省会西安,古称长安,是历史上罕见的十二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浓厚。西安自古以来便是北方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发展中心,汉唐盛世亦起源于此,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因此中部地区的陕西民俗体育文化,多具有浓厚的历史传承性质,文化底蕴深厚。例如有骑射、狩猎等军事文化传承下来的体育活动,也有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游艺、乐舞等祭祀文化传承下来的体育活动。关中民俗体育文化,多半以宫廷文化最具代表性。这一地区的宫廷文化,延续了陕西文化的主流文化精神,是当前陕西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
陕西南部地理位置,已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一带。山川地理与人文,皆趋向于南方文化。因此,陕南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多具有自然性和细腻性。例如最有名的龙舟竞渡,每年端午节备受政府关注,已形成广阔的区域文化向心力,是陕南地区文化的重要代表。又如丹江漂流,已是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这些皆表现在陕南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上。
因此,纵观陕西省民俗体育文化地理分布,就起特征而言:陕北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民俗体育文化特点是豪放粗犷,较能体现当地民俗风情。以陕西中部,关中地区为代表的秦川民俗体育文化特点是文化传承性强,较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性。以陕南地区为代表的山川体育文化是娱乐性较强,较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3、陕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3.1、创新意识薄弱表现单一
目前陕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表现方式主要以商业演出为主。商业演出之外,又有节日庆典活动的表现方式。但当前信息化以及多元文化互动频繁的时代,单一的表现形式,早已满足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
在表现形式上,以安塞腰鼓为例。最具代表性的安塞腰鼓文化,其冲击力以及震撼力,不可谓不经典。但是长期的单一表现形式,使得观众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借鉴河南省少林寺文化的推广与表现模式可看到。少林寺每年的宣传视频以及演出方式,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在当前多远文化频繁冲击中国文化市场的时代,安塞腰鼓若要代表陕西经典民俗体育文化,闯出一片新天地,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不损害本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另外,一些影响力相对较小的民俗体育文化,在表现过程中规模小、层次低,难以塑造特色文化品牌。甚至一些民俗体育文化,如踢毽子和击球,已完全丧失其地域性文化特征,与别处民俗体育文化并无二致,所以难以获得群众的青睐。
在宣传模式上,陕西民俗体育文化的表现空间太过狭隘。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陕西民俗体育文化要积极寻求新的传播平台,达到及时推广自身文化的效果。如商业演出以及节日庆典的宣传模式,不仅宣传效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受众群体也未必能感受到真正的民俗文化氛围,甚至有时候不知所云。
3.2、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
“不忘初心”是民俗体育文化能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然而随着当前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碰撞的白热化,许多民俗体育文化为达到推广自己文化的目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其本质内涵,开始趋向于迎合大众心理的特征。典型的如华山太极拳文化宣传。太极拳三字最早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山西武术家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一书中。这是有史可查的最早将“太极”与“拳”二字相结合在一起的理论著作。然而对华山太极拳文化的宣传中,许多宣传者为迎合当下时代的“太极热”,把华山拳法轻灵、飘逸暗合阴阳五行的特点归结为太极类。直接命名为华山太极拳,且道出传承与战国时代。在当前太极市场上,前有陈家沟太极文化珠玉在前,后有武当山太极文化紧随其后。武当太极与陈家沟太极几乎已平分太极市场,当此之时,华山太极的出现,只能当做一个点缀而已。从科研角度的严谨性来看,华山太极拳最初的文化形成是什么,已是不得而知。再如,当前许多民俗体育文化的演出,商业目的性太强,对演员以及舞台的过度包装,反而有失本色。概而言之,民俗体育文化演出的最终目的,是传承,让大家知晓这一民俗体育文化,只有本着传承之心的文化演出,才能起到真正演出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手段。
3.3、活动资金匮乏
如上所说,陕西民俗体育文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商业演出。而商业演出也是民俗体育文化获利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仅仅只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且有商业价值的民俗体育文化。大量影响力较小,但历史意义浓厚,传承深远的民俗体育文化,上不了舞台,只能靠政府的文化资金支撑。如起始于唐代的,且盛行于宫廷的马球文化。马球文化因传于北方,因其豪放粗犷的风格与陕西民风相合,曾盛极一时。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马球文化因其自身文化特点原因,已逐步开始失传,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如类似文化,大多靠政府资金支撑,政策保护,单靠其自身发展,很难突破当下局面。
3.4、专业人士匮乏后继无人
(1)管理类专业人士相对缺乏。
陕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目前的管理模式主要靠群众自发性组织,包括与民俗体育文化相关的协会与活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和长远发展计划。而相关协会成员大多仅靠兴趣和爱好集中在一起,组织机构零散,缺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人物。
(2)传承类专业人士缺乏。
传承类专业人士无论是从学术成就上亦或是生活实践中,都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造成这一类的原因,社会人文因素占很大部分。究其根本原因是部分民俗体育文化,缺乏时代性特征,影响力小,操作困难,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相关传承人与研究越来越少。
(3)非重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生说不足,地位不高。
相当一部分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因所传承文化影响力小,表现形式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而难以获得优秀的公众资源,而逐渐淡出主流大众视野。例如高跷、竹马、芯子、旱船等节日性较强的民俗体育文化,表现空间相对较小,仅在节假日参与活动。且表现形式较单一,大多是走个过场,难以体现其文化性与传承性,当地政府也不予重视,久而久之不利于发展。
4、新时代陕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建议
4.1、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文化品牌
陕西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当前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时代大背景下,陕西省民俗体育文化可以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文化优势,打造陕西省特有的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丝路牌”民俗体育文化。积极迎合国家政策方针,扩大沿线国家和城市与陕西民俗体育文化之间的民间交流。体育作为一项肢体文化,与语言类文化不同。肢体性文化是世界上公认的具有人类共性的体育文化。它几乎没有地缘性与隔阂性,很容易得到国际间的文化认可。因此,以陕西民俗体育文化为代表,响应“一带一路”五通政策的“民心相通”,为国际间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是陕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4.2、迎合新时代传媒创新宣传模式
当下媒体行业的发展亦是丰富多样。以抖音平台为例:陕西的大唐不夜城的网红不倒翁,其在当下带来的流量与热度,甚至一度成为大唐不夜城的旅游标志性景点。尽管有点本末倒置的因素,但是从中可看出当下媒体行业影响力的冰山一角。这便是一种成功的媒体运作。陕西省民俗体育协会,可重点收集较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文化,通过日前较火的社交软件以及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与宣传。如代表性较强的“社火”活动,可针对其文化特点,历史由来,以及活动意义做成精简的MV,或者讲解小视频来加以传播宣传。再配合商业舞台的演出,“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必定可使更多的人了解陕西的民俗体育文化。
4.3、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整合旅游资源
“救急不救贫”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政策上的支援,亦同样适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陕西省民俗体育文化若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性,说到底,还是要靠文化的自身发展。陕西不仅具有多样的地理风貌,在历史人文上亦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大省。民俗体育文化若想实现突破性发展,不得不依靠与当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红色革命基地延安为例,可使最具代表性的安塞腰鼓与之整合。既弘扬了红色革命传统,又通过安塞腰鼓这一民俗体育文化,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再如大明宫与乐舞和骑射都宫廷文化相结合,既能起到历史文化的宣传作用,又能体现其悠久的传承精神。在陕南地区,水系发达,山川自然较为美观,可结合赛龙舟等一些列民俗体育活动,来活跃旅游气氛。作为山川人文的代表,华山旅游区,可结合华山剑法和拳法,进行大型汇演,来达到山川人和相结合的效果。总而言之,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地理和人文风景一条线,是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4.4、推进民俗体育文化进校园提高传承人地位
在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教育职能方面,可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文化进入高校校园。一方面,可使民俗体育文化的受众群体,从基层转移到“知青”层次。使更多的知识份子和学者了解和关注它,对它加以理论研究和实践宣传。例如:可开展具有陕西民俗体育文化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诸如“社火”、“安塞腰鼓”、“舞龙舞狮”、“赛龙舟”等项目的传承研究和发展现状研究。另一方面,可为部分因所传承的文化影响力较小,而难以保证生活水平的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使他们能安心发展所学技艺,提高传承人的含金量。也可使民间传承人走进高校,开展民俗体育文化的讲座,定期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与学校进行多方互动。在传播与发展陕西民俗体育文化方面,教育机构是终点。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才能使所传所学的民俗体育文化更生动,更完整的进行传承。
5、结语
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民俗体育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特征。如豪放粗犷的陕北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浓厚的关中民俗体育文化以及细腻自然的陕南民俗体育文化,充分展现了民俗文化中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特征,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宝藏。在新时代背景下,陕西民俗体育文化若要更好的发展,要做到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文化品牌;迎合新时代传媒,创新宣传模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民俗体育文化进校园,提高传承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