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入路治疗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疗效

2020-12-31厉建林王磊苗仁英苗超峰陈宁恒张闯李萌张秀丽宋燕郭学利

实用医学杂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入路远端导管

厉建林 王磊 苗仁英 苗超峰 陈宁恒 张闯 李萌 张秀丽 宋燕 郭学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郑州450052)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多,若得不到有效治疗,有较高截肢致残风险[1]。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周围动脉疾病中常见类型,血流重建手术包括外科转流及介入微创,外科手术创伤较大,目前临床主要以介入微创治疗为主。传统介入手术多以对侧股动脉为入路经腹主动脉“翻山”后顺行开通病变血管,当遇股浅近端开口平齐病变或远端再返真腔困难时,需进一步使用专门CTO设备如旋磨开通导管、再返真腔设备等[2-4],若仍不成功,主要补救措施为经肢体远端动脉穿刺辅助逆行开通[5-9],甚至转为外科转流手术。本研究观察经肢体远端腘动脉入路逆行开通股浅动脉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行介入微创治疗的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纳入标准:(1)经CTA或MRA明确诊断为单纯性股浅动脉CTO病变,闭塞长度5 cm,血管直径4~10 mm;(2)有典型肢体缺血表现如间歇跛行、静息痛、组织溃疡或缺损。排除标准:(1)急性下肢动脉栓塞;(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辅助行膝下动脉穿刺;(4)术中行动脉切开取栓、斑块切除、转流手术;(5)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存在抗凝、抗血小板禁忌。患者仰卧位经传统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病变段血管(图1E-H)为FA组;俯卧位超声引导穿刺腘动脉入路逆行开通病变段血管(图1A-D)为PA组。共收集3 659例,最终纳入2 481例,其中FA组2 265例,PA组216例。

图1 患者相关影像资料Fig.1 Medical image data of patient

1.2 血管重建尽量尝试真腔开通病变血管,其次尝试内膜下开通,必要时使用CTO设备。斑块旋磨、开通导管突破近端纤维帽,加硬导丝、支持导管、微导丝及微导管通过钙化斑块,再返真腔设备返回真腔。成功建立“轨道”后导入球囊行逐级扩张,扩张后造影若显示血管重建成功(残余狭窄30%,无限流性夹层)则不置入支架,若不成功则根据病变长度置入合适支架并后扩张。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手术结束后按压穿刺点15 min后给予加压包扎,嘱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q12h)、扩血管(前列地尔10 μg qd ivgtt)维持应用3 d,出院前行CTA复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1年后改为单纯阿司匹林长期口服。出院后每月电话或微信随访一次,1、3、6、9、12个月后行彩超复查,目标血管再狭窄50%认为血流通畅。

1.4 统计学方法两组病历资料中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变量采用秩和检验。本研究采用意向性分析。随访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P <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基线特征两组一般资料相当,术前临床症状、肢体缺血等级及血管病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历具有可比性,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Tab.1 Baseline pati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wo groups 例(%)

2.2 总体效果这项研究中92.1%患者血管重建成功,72.8%行支架置入,43.2%使用CTO设备。

2.3 随访情况共有2 263例(91.2%)完成1年随访,一期通畅率85%(FA组85.4%,PA组81.0%),保肢生存率88.1%(FA组88.4%,PA组84.7%),主要不利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1.4%(FA组11.1%,PA组14.8%)。

2.4 围手术期(30 d)事件围手术期病死率0.7%,不良事件(动脉夹层、远端栓塞、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9%(FA组8.8%,PA组10.2%)。

2.5 指标对比主要观察指标: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一期通畅率及保肢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及图2、3。次要观察指标中CTO设备使用率、平均手术时间及透射时间FA组明显高于PA组(P <0.05);余次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率、穿刺相关并发症、动脉夹层、远端栓塞及主要不利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2 术前两组病变情况Tab.2 Pre-operative le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groups例(%)

表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结果Tab.3 Perioperative outcomes of two groups 例(%)

3 讨论

图2 两组患者1年随访一期通畅率Fig.2 Primary patency at 1-year of two groups

图3 两组患者1年随访保肢生存率Fig.3 Amputation-free survival at 1-year of two groups

3.1 传统股动脉入路的挑战病变血管近端纤维帽形成时间相对较长,常较为坚硬[10],股浅动脉近端开口平齐病变或残端过短,闭塞段严重钙化,普通导丝导管很难顺利通过,BANERJEE等[2]报道普通导丝导管通过率仅有51.9%。随着CTO设备不断改进,明显提高了开通成功率,但也显著增加医疗成本并且延长手术时间。股浅动脉CTO病变常较为复杂且极具有挑战性,即便使用设备突破纤维帽通过钙化斑块,内膜下成形常伴随10%~30%出现远端再返真腔困难[2-4],这需进一步使用再返真腔设备,其成功率也仅有65%~87%[2-4],并且反复多次尝试会明显增加操作相关并发症[3-4]。相反,病变血管远端斑块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导丝导管相对容易通过,UESHIMA等[5]报道逆行开通有更高一次通过率,这项研究结果也显示逆行开通更容易通过病变段血管更少使用CTO设备。很多研究报道当传统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失败后,穿刺肢体远端血管逆行开通可获得成功[5-8]。

3.2 腘动脉入路逆行开通的优势早期腘动脉穿刺入路需变换体位[5],不仅操作不便并且并发症较多,使得推广受限。这项研究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并不增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SANGIORGI等[7]对其长期随访未观察到不良事件发生增加。尽管目前可在患者不变换体位情况下实施远端血管穿刺,穿刺点多为膝下动脉,由于远端血管灌注不足及硬化严重经皮穿刺难度较大,学习周期长[11-12],有时甚至需要外科显露,术中采取路图或动态造影引导穿刺术者不可避免地接受更多射线[11]。况且膝下动脉穿刺多为无鞘操作,当逆行置入撤出球囊时,会不规则撕裂穿刺点,造成止血时间延长,甚至止血困难进而增加血肿发生[11-12]。腘动脉管径相对较大,穿刺相对容易,离血管病变部位更近,术中支撑力及推送力更好,增加了导丝导管通过率,术中器械交换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手术及透射时间,常作为首选的远端穿刺点[5,7],UESHIMA等[5]研究报道腘动脉入路明显优于非腘动脉入路,并且腘动脉入路术者站在C臂尾侧操作可有效减少射线辐射。

3.3 本研究临床发现与局限性这项观察研究中两组主要临床观察指标(技术成功、围手术期死亡、一期通畅率及保肢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治疗股浅动脉CTO病变时腘动脉入路可达到传统股动脉入路同样效果,很多研究报道结果与此一致[5-9]。CONRAD等[13]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一期通畅率主要和病变严重程度有关,TASC II C/D病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弱化了入路对其影响。本研究PA组1年一期通畅率81%与之前报道75% ~85%相当[6-8],稍低于FA组85.4%,这可能和PA组更多TASC II C/D病变有关。PA组1年保肢生存率84.7%稍低于之前90% ~100%报道[7-9],这可能和病例中更多重度缺血(卢瑟福4/5期)有关。次要观察指标中PA组CTO设备使用率更低,手术及透射时间更短,表明腘动脉入路比传统股动脉入路更加高效,UESHIMA等[5]也有类似报道。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论有一定局限性,为进一步证实结论设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是必须的。

腘动脉可作为一个安全有效的入路治疗股浅动脉CTO病变,可作为股动脉的替代入路选择,尤其适合股动脉入路困难的患者。

猜你喜欢

入路远端导管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对比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