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古诗词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2020-12-30汪志恒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群文议题建构

汪志恒

【关键词】1+X;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方面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词84首(课内教读篇目36首,课外诵读篇目48首),古诗词占比明显增大,这说明语文教学经过多轮的改革尝试与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古诗词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独特教学价值。

而目前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大多仍以单篇阅读教学为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以考试大纲作为主要参考,聚焦应试,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流程有点固化,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不能很好体现出来。这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课程理念有比较大的差距。为解决这一问题,統编教材提出了“1+X”阅读理念。

“1+X”阅读理念与群文阅读的理念契合度很高,因此,能运用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亦可以运用于“1+X”古诗词阅读教学。下面笔者就统编教材“1+X”古诗词阅读教学议题设计、组文策略及集体建构方面的实践尝试及思考探索略做论述。

一、“1+X”古诗词阅读教学常见的议题类型

议题是一堂群文阅读课的灵魂,是贯穿群文阅读教学始终的主线,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亦是终点。一堂“1+X”古诗词阅读课,一定要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根据统编教材结构体系和所学诗词文本的特点,提炼一个可供师生共同议论的开放性议题,以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多方积累,自觉建构诗词的意义,有效实现“1+X”教学目标。笔者拟从诗词语言、作者、意象、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等几方面谈谈“1+X”诗词教学议题的设计。

(一)根据诗词语言设计议题

诗词语言形象生动、凝练含蓄,品析诗词语言是解读诗词文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有重要动作意义和有重要修饰成分的标题入手,也可从诗句中有特殊表达作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活用类字词入手,还可以从特殊句式和描写特殊类场景、表达特殊类情感的句子入手,品析诗词语言特点,解读诗词文本。

例如:统编本八上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叠词“历历”和“萋萋”使用很有特色,我们可以以“诗歌中叠词的表达作用”为议题,把统编本七下课外诵读篇目赵师秀的《约客》和杜甫的《秋兴·其三》组成群文进行学习,让学生探讨叠词类形容词独有的表达作用。

(二)根据诗词作者设计议题

要想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重要诗人的创作,仅凭统编教材提供的文本,我们只能观其大略。因此,进行“1+X”诗词教学时,很有必要按照作者生平视角设计议题,有利于搭建学习支架,梳理诗人创作心路历程,整体把握风格流变特点。

例如:统编本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仅凭此篇,学生对沉郁顿挫难以理解,我们可以把杜甫人生失意、困顿、落魄三个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蜀相》《旅夜书怀》《登高》组成群文,以“沉郁幽愤抑扬顿挫”为议题进行学习,感受杜诗情感的沉郁深刻、幽愤深广,表达的深沉含蓄、音韵节奏的抑扬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根据诗词意象设计议题

诗词意象,简言之,就是“意”加“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以我观物”之后而“着我之色彩”的一种艺术形象。从具体的“物象”来说,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有花草树木类、飞禽走兽类、自然现象类、时令节日类、特定地点类。意象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即使同一意象,所用情境不同,营造的意境也各有差异。

例如:统编本八下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所咏之“梅”,是中国古诗词传统经典意象。梅花为四君子之首,不与群芳争艳,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常用来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坚守自我的高洁之士。我们可以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和王冕《墨梅》组成群文进行学习,诵读赏析,感受梅花之形,品味梅花之“傲”,揣摩梅花之形神与君子高洁品格之间的关联。

(四)根据诗词题材设计议题

古诗词按照题材内容可分为羁旅思乡诗、爱国忧民诗、感时抒怀诗、边塞征战诗、咏物抒怀诗、怀人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和山水田园诗。其所表达的情感可大致归类为客居羁旅之孤苦、忧国伤时之痛楚、人生际遇之感悟、建功报国之豪情、怀才不遇之忧愤、长亭送别之伤悲、昔盛今衰之感慨和归隐田园之闲适等。

例如:统编本八下陶渊明《饮酒·其五》是田园诗的代表作,我们可以将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组成群文,以“恬静淡雅,清丽洗练”为议题,感受诗歌中所抒写山水风光的静谧优美、田园生活的闲适恬淡,所抒发的对时代黑暗的不满,揣摩山水田园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的整体特点。

(五)根据艺术手法来确定议题

古诗词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特定的艺术手法,以期能形象准确地达到言志的效果。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互文、用典、复沓、双关、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借代等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烘托、对比对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小见大以及借古讽今等几种。“1+X”古诗词阅读,可根据诗词的艺术手法特点设计议题,进行比对探究。

例如:统编本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三处用典,我们可以以“古诗词中用典的表达效果”为议题,将本诗和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李清照的《绝句》组成群文学习,感受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丰富含蓄的表达作用。

二、“1+X”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组文策略

议题的设计和组文没有绝对的孰先孰后,它是相互交织互相作用共同生成的一个过程。“1+X”古诗词阅读的组文与议题设计相一致,可从诗词语言视角、诗词作者视角、诗词意象视角、诗词题材视角和诗词艺术手法视角入手选择文本。笔者认为,“1+X”古诗词阅读组文要遵从以下原则:

(一)紧扣统编教材

统编语文教材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由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既能彰显国家意志,又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既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又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的教材体系。因此“1+X”古诗文阅读教学,必须把教材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语文教材仍然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切合初中生的年齡特点和接受心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理性思维也开始逐渐成熟,他们具备一定的多文本阅读能力,但这个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初一至初三阶段进行“1+X”古诗文阅读教学,一定要考虑到他们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群文组文时“X”文本的难易程度必须接受“1”筛查。

(三)遵循文本互织原理,文本之间要存在互文性

“1+X”古诗词阅读的组文基于文本互织理论,文本之间要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要有共同的指向性,互相影响,共同生成意义。“1+X”古诗文阅读教学也应遵循文本互织原理,既要发现单篇的个性,还要寻找共性,便于集体建构。

(四)文质兼美,量度适中

“1+X”阅读组文时“X”文本应选经过时间沉淀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和时代价值的经典作品,而且要充分考虑教学的时效性问题,组文三至五篇为宜,多则流于形式,走马观花,难以集体建构,难以达成共识。

三、“1+X”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集体建构

集体建构是“1+X”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在议题的导引下,通过对“1+X”文本的比对阅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过程。在集体建构中,教师要巧妙转换角色,变讲解为引导,实现角色的隐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激发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1+X”古诗词阅读教学一节课要完成3-5首诗词的学习,只有将阅读前置,才能留出充足的时间合作探究,集体建构,提升学习效能。阅读前置,教师应该围绕议题,设置学习单,在方法策略上给予相应的指导,做好交流探讨的准备。课堂学习,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避免文本简单相加,流于形式,有名无实。集体建构,切忌学生“互相说”,而是要让学生“互相学”,用心倾听,释疑解惑。达成共识不是找出学生的共性,对标一个预设的标准答案,形成统一的认识,而是发掘学生不同的个性,形成独一无二的认识,共同演绎“1+X”诗词文本,生成诗词意义。

统编教材“1+X”古诗词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种改革尝试,初中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愿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来更多同仁对“1+X”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关注,丰富课程内容,有效促进古诗词的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群文议题建构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