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诗相济,传诵经典
2020-12-30俞赪炜
俞赪炜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2019年7月版的上海市小学音乐教材在保证课程量未变的情况下,加入了各种类型的中国作品,其中三首根据古诗词创编的歌曲引人瞩目。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也是诗词音乐创编 “新学堂乐歌”的一种形式。它属于声乐体裁的范畴,有助于在音乐教学中厚植我国民族文化与艺术之根基。“吟诗”“诵文”“唱词”是古人对诗词的特有表现方式,经现代文化“洗礼”后的古诗文歌曲具有清雅质朴、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特点,十分适合少年儿童学唱。
音乐教学应以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提高音乐审美为目标,造就民族品位定格。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彰显学科特质、导向学科育人的价值观念的高度提炼,要以审美为核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因循着国家对教育育人功能的时代需求,教师应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通过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保持认同、主动内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一方面教师须提高自身素养和对这一类教材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满足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小学阶段古诗词歌曲的教学研究,可先从教师自身的学习领悟切入,再结合教材歌曲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研究相应的教法策略。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鹅鹅鹅》到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读唐诗》,再到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游子吟》,教材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小学生从形象性认知到情感性感受递进的原则。教师可以先行感悟其邏辑连接和内容描述,再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堂活动设计。以这三首歌曲为例,可以梳理出相关音乐课程的教学脉络。一是音诗相济、词曲同情,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从诗词的声调格律入手,结合旋律中的民族音乐特点,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诗画的情景氛围中。在教学中可用以诵带唱和听音思意的方法进行设计,以吟诵的方式感受诗词本身音律之美,让学生领悟词与曲表达的思想内涵。二是和诗以歌、徜徉经典,用音乐的艺术形式来诠释古诗词的内容形象与情感意蕴,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引导学生成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在教学中可把诗词、歌曲、舞蹈、乐器多种艺术手段糅合在一起,通过模仿学唱、诗舞结合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演绎中准确表达。
古诗词歌曲具有传承经典的使命,启发了双线并行的教学方式。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古诗词歌曲教学目的明确,就是以歌唱的方式,让现代的孩子们获得对中国古代诗词经典内容的记忆。古诗词记载了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是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托付,小学生容易被动听的旋律感染,对古诗词中的诗意产生初步的感受,逐渐形成个人的中华民族文化烙印。与其他“以音乐为本体”的学习内容不同,古诗词歌曲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词曲并重。老师须抓住两者间的联系,精巧设计、以点带面、完善技巧、激发情感,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营造出“1+1>2”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中的古诗词歌曲在对语文教学进行补充的同时,也以音乐独有的方式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对中国古代诗乐结合的文化意识形态建立初步认知,打开学生接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模式的端口,为学生今后自发地开展传统文化音乐艺术活动提供了良好有效的指导。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
责任编辑:曹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