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2020-12-30吴爽
吴爽
栉风沐雨,我们已携手走过五年的岁月。《教育家》踏着新时代的节点,开启了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鼓呼、助力的历程。
在北京创刊启动仪式上,全国400多名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标志性的时刻。
五年来,250期杂志、1954个日日夜夜,《教育家》秉承“传播有力量的思想、影響有追求的师者”的办刊方针,努力讲好教育故事,传播教育智慧,助力教师成长,推进教育变革,形成了“因思考,而不同”的办刊特色。
百舸争流,奋者当先。《教育家》坚定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理念,凝心聚力,务实笃行,与众多教育人携手同行,在“纸媒寒冬”的场景中突围,在“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浮躁中保持理性定力和思想洞见,做忠实于内容的守望者,以严肃诚恳的态度为师者培育一方精神沃土,赢得了日益增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创刊的辉煌只有一刹那,更大的荣耀来自日常采编工作中的坚守和付出。”犹记当年前辈的这句挚语箴言,常常回响在耳畔,激励着我们青年媒体人以梦为马,不懈奋斗,与新时代一道前行,与《教育家》共同成长。
担当教育使命,勇立时代潮头
《教育家》是《光明日报》主管的国家一级教育期刊,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宣传者,更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使命: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献力,为教师和校长鼓呼,为新经验、新理念、新思想广开言路。
党的媒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力军,精准解读、及时传递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家》作为教育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2015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其中,职称系列改革中增设相当于教授的正高一档。这一改革引发了种种热议,《教育家》围绕“如何把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执行好、开展好”的诸多热点问题,采访教育专家,为教师们答疑解惑,助推教育政策的落地。
2016年1月,《教育家》开辟“厅局长面对面”专栏,用对话记录各地教育管理与改革的实践进程,深度解读各项教育新政,展现教育发展中的经验与智慧,助力加快开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2020年,是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年,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若干意见》要求,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幼儿园“民转公”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改革动作频繁的背后,园所举办者的权益如何保障?转后的教师管理和待遇保障是否到位?政府应该如何履行学前教育管理职责?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牵动着民办幼儿园管理者的心。《教育家》邀请专家和一线从业者,梳理民办幼儿园疫后转型的喜与忧,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帮助普惠园在转型阵痛期平稳过渡,在统筹兼顾下有序进行,让普惠性学前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快乐成长。
社会重大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之际,《教育家》抱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缺位、不失语,及时介入,回应受众关切,坚守教育主流媒体高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教育家》以抗疫为契机和素材,推出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危机教育、责任教育等系列教育专题。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2.7亿多名学生涌向在线课堂。疫情之下,教育教学面临重构,摆在教育人面前的是一个个新的难题。在线教育给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等各方面提出新挑战,为突破教育信息化的困局,《教育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第一时间启动征集“停课不停学”优秀实践案例。从3月开始,刊物陆续发表了近百所大、中、小学校典型经验,及时传递“教育力量”。此外,《教育家》组织多期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专家、校长等直面教育热点、难点、痛点,积极寻求解决之策,帮助师者在“教育大考”中交出漂亮答卷。
疫情中,全民居家隔离,生活节奏被打乱,学生们在固定的空间、密闭的环境中单调重复每日生活,且疫情发展态势充满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教育家》联合各大高校心理学部专家及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者撰稿,刊出30个版的《心理战“疫”》专题报道,及时指导教育工作者开展疫情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学生纾解心理问题,为守护师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支撑。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多起青少年暴力事件发生。《教育家》刊出28个版《未成年人暴力,是“无解题”吗?》的专题报道,以“社会之痛——青少年暴力犯罪低龄化、严重化”“社会之祸——是什么让他们走向暴力犯罪之路”“社会之治——让每个孩子成长在阳光下”为引领,基于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大主体,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法学等多个层面剖析现象背后潜藏的本质问题,为读者深度认识该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并为如何营造全方位支持体系、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传播先进理念,弘扬师者匠心
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一批批先行者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家》紧扣时代脉搏,以专业素养提炼改革经验与精神,推广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弘扬“大国良师”的师者匠心,助力教育家型校长及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专业性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也是在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跻身前列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家》不断提高报道内容的前瞻性、预见性,致力为服务国家教育决策、促进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8年1月,《教育家》开设“脑科学与教育”专栏,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开栏语中说:“在21世纪,人的智能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如何给每个孩子最好和最适合的教育,需要基于实证性的科学研究,研究脑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的规律。在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把以脑科学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推动起来。”该栏目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多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撰稿,集聚科学性、指导性、趣味性,譬如“专注程度差的低龄儿童,是患有冲动障碍吗?”“8+7=14?算错答案是因为笨吗?”“童年记忆,真的会遗忘得‘一干二净吗”等紧贴教育实践的议题,为广大教师普及脑科学的基本知识,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广受教师欢迎。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教师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近年来发生的各种与“性”有关的社会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得不到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性教育的长期缺失有密切关系,并凸显这一问题的尖锐程度。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学校性教育不仅是政府的号召,更是兒童健康成长的必需和广大家长的热切呼唤。2018年9月,《教育家》开设“性教育课堂”专栏,传播科学的、全面的性教育知识和让儿童青少年对性持有积极美好的态度及价值观,呼吁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人员为儿童青少年接受更好的学校性教育共同努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教育变革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面临巨大挑战。今年1月,《教育家》开设“走进智慧教育”专栏,呈现智慧教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推进科教融合,引领教育信息化风向。
国家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靠教师,教师是民族高挺的脊梁,《教育家》记者扎根一线,走近良师,聚焦师者仁心的璀璨光芒,用文字记录新时代教育的奋进之笔。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头上没有太多的光环,不是院士、不是博士,甚至没有发表过很多论文,摘获“诺奖”后引发社会关注。《教育家》记者通过采访屠呦呦,挖掘她在攀登科学高峰路上,执着坚韧、勇于钻研的“钉子”精神,引领公众感受来自屠呦呦的教育力量。
2019年9月30日,于漪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作为在这些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唯一来自基础教育界的人士,于漪是一位从中学课堂里成长起来的“人民教育家”,她的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教育家》杂志曾多次报道于漪60余年来,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坚持教文育人,研究教师教育,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先进事迹,挖掘其中的教育智慧,凝练教育教学主张,以帮助更多教师成长。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教育家》开设“寻找为共和国添彩的教育人”专栏,先后报道了顾明远、朱永新、李吉林、魏书生、吴良镛、叶澜、冯恩洪、吴正宪等一大批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人,以教育人物为线索,记录动人的教育故事,凸显博大的教育情怀,传播深邃的教育思想。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教育界,还有很多扎根奉献,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国良师”。五年来,《教育家》记者采访报道了数百位这样的教师。譬如:文化学者、南阳师范学院教授聂振弢,学国学、教国学,数十年来义务讲学3000余场,他说“即使只有一个人听,我也要讲。国学,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一定要传承好”;“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8年,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之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青年舞蹈教师葛敏,虽罹患渐冻症,却不向命运屈服,组建让渐冻人抱团取暖的公众号“冰语阁”,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为病友拍摄护理视频等,用灵魂跳出了一支不屈的人生之舞……
2016年初冬,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为《教育家》题词:“总结教师先进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教育家提供发展的平台。”五年来,《教育家》辛勤耕耘,不负所望。
探索融合创新,推进“以智兴教”
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是《教育家》永恒的思考。五年来,《教育家》坚持内容“不同”,创意“不同”,服务“不同”,以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展媒体的内涵与外延,在“主业坚守”与“融合创新”中探索独树一帜的发展之路。
顺应融媒大势,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教育家》的传播触角从纸质化走向电子化、灵便化,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传播形态,构建起立体的传播矩阵。
《教育家》作为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期刊,在纸墨书香中架起了读者与编者交流的桥梁,目前,除了传统的纸质传播渠道外,已搭建起“光明社教育家”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光明教育家”App,《教育家》电子刊,教育家杂志社官网、人民教师网,“家长传媒”“语言文字规矩方圆”微信公众号,及“教育家杂志”学习强国号等在内的媒体矩阵。信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让读者可听、可视、可感,获取信息更便捷,信息传播更及时,内容更丰富,从而赢得了更多的忠实受众。
《教育家》通过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策划,增强了内容创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近一年来,《教育家》成功举办了45期线上圆桌论坛直播,累计观看量数百万次。线上圆桌论坛直播议题内容鲜活,紧贴当下教育现实;网友参与方式灵活,进入直播间就能跟研讨专家、校长、教师进行实时互动。
2020年,第一批“90后”已步入“而立之年”,“90后”教师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生力军。《教育家》杂志与相关城市教科院历经三个月开展了“90后”教师现状在线调查,并提出对策与建议,该调查多次被各大主流媒体转载传播,引发教育行政主管单位领导的关注,为教育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咨政建议。
线下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具有线上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多了情感的交融、心灵的沟通,在深度的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能激发教育者的灵感,形成新的创见,做出新的创举,《教育家》深层次、全方位地为教育人搭建线下交流学习的平台,助推教育发展。
五年来,《教育家》以创办高品质杂志为根基,以筹办深度交流的品牌活动为平台,发挥媒体资源整合的优势,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指导,努力为教育工作者搭建传递思想、学习提升的专业平台,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建学院及交流项目,已成功参与或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活动数十场;与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
《教育家》杂志社主办的“寻找中国好校长”“寻找大国良师”“脑科学与教育”国际论坛活动已分别成功举办两届。2018年4月,“寻找大国良师”颁奖盛典在四川成都举行。66名教师被授予“大国良师”荣誉称号,188名教师获得“大国良师”杰出贡献奖,活动历时近10个月,“大国良师”从远方到身边,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微信公众号上线后,访问量迅速突破4000万。其间,《教育家》采访报道了一批情怀高远、人格高尚、教育得法的良师,弘扬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国良师精神,传递育人正能量,助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脑科学与教育”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与全国1000余名教师、校长共话脑科学与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求解教育现实问题。2018年,在“脑科学与教育”国际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表示,本次会议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事件。
2019年10月21日,光明日报基础教育智库委员会成立,秘书处设于《教育家》杂志社。“智库”聚焦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决策研究与教改实践,关注和追踪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应公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为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发挥教育家的引领辐射作用,智库特邀教育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学者、名家担任委员会学术顾问,汇集了一批教育家型校长组成专家委员会。
今年5月,《教育家》杂志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少儿阅读与童书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起的“百部童书助成长”公益活动系列——寻找“童书阅读推广人”计划启动,召集千名教育者回归年少初心,为儿童阅读掌灯。该活动发布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教育家》已向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捐赠优质童书数千册。
教育需要教育家,时代呼唤教育家。《教育家》孜孜以求,为更多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平台。旌旗猎猎、击鼓催征,越过重重的峻岭才能看到更辽阔的风景,行走在奋进路上,回顾过去,我们勇毅笃行;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