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突破口:构建“红色”校本德育课程

2020-12-30程立春

教育家 2020年46期
关键词:校本红色德育

德育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其功能的发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基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德育开展有其艰难曲折的地方,也有其驳杂烦琐的地方。在当前背景下,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以下简称“曙光中学”)的德育开展也面临实效低下的困境,追根溯源,是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是德育现状与其应有地位间的不平衡。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教学工作势必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对而言,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使其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其次是德育内容比较空洞,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尊重明显不够,较多情况下只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缺乏时代元素,更缺少联系生活实践的真问题。再次,德育方法比较单一枯燥,容易流于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千篇一律的德育方法使学生感觉味同嚼蜡,成为用来装饰门面的“花架子”。最后,学校对德育课程设计缺少统筹思考,导致德育课程化建设,特别是德育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较为缺失。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呈现散点式、碎片化发展,没有体系可言,又谈何实效。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结合区域或学校实际情况,缺少对学校所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无法成为学校德育课程校本化的有利依托。基于以上问题,面对长期以来德育实效不高的困境,如何突破是曙光中学努力探索的方向。

立足学校红色历史,打造校本德育课程“主旋律”

曙光中学作为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从创立伊始就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大革命时期,李主一、刘晓等老一辈革命家根据上级指示,于1927年创办私立曙光中学,在此建立中共奉贤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奉贤县委。1956年,学校复校,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全校师生在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校园内开辟农垦基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1995年,学校成为“奉贤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校史,提炼学校精神内核,创设学校红色文化环境。2011年,学校异地新建,以市级课题《基于校史传统的学校特色创建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奏响“铸洪炉之魂、布洪炉之体、丰洪炉之肌”的“红色精神”培育特色发展三部曲。

重温红色历史,学校以传承“红色精神”为抓手,努力探索“红色精神”培育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本做法与经验,积极培育现代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打造学校德育校本特色,以此增强德育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精神”教育价值

前期,学校在将德育与学校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其精神内涵挖掘不深的问题,使得红色文化资源在德育中的运用缺乏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近一年多来,学校进一步梳理与整合了学校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在物质文化资源上,学校投入人力、物力对红色文化纪念场所进行扩展与充实,对李主一纪念碑进行维护,并修建了洪炉校史馆、长征主题教室、中国革命史主题教室、时代强国主题教室、依法治国主题教室、大美中国主题教室、红书法主题教室、红剧场、农耕基地等教育场所。在精神文化资源方面,学校进一步对办学历史和经验进行总结,对“红色精神”的外显和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红色精神”的概念界定。“红色精神”历经革命年代、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真实写照,是革命先辈在各个时期发扬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下不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高度概括。其中,“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实事求是、创新开拓”贯穿始终,这是学校对“红色精神”内涵的校本解读。

此外,学校还充分挖掘“红色精神”的教育价值。以“红色精神”为教育元素,既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和研究的载体。同时,这不仅可以推动学生多多参与有价值的活动,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和责任意识。

在此基礎上,学校根据德育课程开发的“学生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和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以及互相合作原则” ,秉持使德育内容丰富、形式与方法生动活泼的宗旨,开发了“红色精神”培育校本德育课程。

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施模式

“红色精神”培育校本德育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从知、意、情、行这四个维度进行确立,即培育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为人生理想,具有利他品格、社会服务意识、基础社会管理能力的时代新人。在此目标指向下,我们明确了各个课程群的课程目标,最终细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从而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以“红色精神”培育为主轴,串联起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各类课程。

该课程体系分为:特色厚植课程、必修融合课程、拓展延伸课程、活动体验课程、专题探究课程五大版块。特色厚植课程是内核,其中“红色基因”课程群通过浸润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公共参与课程帮助学生获得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课程让学生认知自我、了解社会。必修融合课程体现的是学科德育的价值,做到了“全科、全员、全过程”育人,即覆盖所有学科、调度所有教师、惠及所有学生、贯穿整个高中阶段。拓展延伸课程将“红色精神”向社会人文、科学创新、身心健康、艺术审美、生活技能五大领域拓展延伸,充分发挥“红色精神”丰富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质。活动体验课程,是“红色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包含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仪式典礼、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如每年5月开展的“红色”主题月活动。专题探究课程旨在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分工合作的意识,锻炼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新开拓的意识,激活批判思维与逻辑思维。

一年多来,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已展现出实效性。目前,如何通过师生努力使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落实落细,使德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是学校面临的最大瓶颈与困难。部分师生往往会以“任务观点”去组织或参与各类德育活动,这是校本德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更有甚者会使校本德育课程变形、走样,失去原本应有的功能。为此,学校后续将在校本德育课程评价上继续进行探索,以学生潜能激发和个性发展为基点,突显课程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功能。在明确校本德育课程评价的目标取向的同时,强调课程评价的主体取向与过程取向,注重评价者、被评价者与具体情境在交互作用中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

程立春,中学高级教师,教育学硕士,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校长,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第56期全国骨干校长培训班学员,曾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英语新教材教学展评一等奖等荣誉,著有《大道课程下的育人智慧》。

猜你喜欢

校本红色德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追忆红色浪漫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