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才观:学力比学历更重要

2020-12-30万春万秋红翟晓迪

教育家 2020年46期
关键词:人才观学力成才

万春?万秋红 翟晓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作为创造生产力和体现国家实力的宝贵资源,其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各国政府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用,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要求全社会树立新时代的人才观,重视人才工作,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那么,什么是人才?新时代的人才观是什么?新时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人才与人才观

最早谈及人才的著作是《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其中提到“君子能長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以生长茂盛的植物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采的人;汉代王充在《论衡·累害》写道“人才高下,不能钧同”,此处的 “人才”是指有才能的人;中华辞海中对人才的定义是指有品德有才能的人。2003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里明确了人才应具备的三个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的技能;二是从事创造性劳动;三是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界定有了更广阔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时代的人才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持续的创造思维活力、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以及共建共赢的国际理念,这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社会上的“学历偏见论”,更符合新时代“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提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人才观”: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人才观回答了几个关键问题:人才的发展模式——人人皆可成才;人才的建设规模——数以亿计;人才的本质特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新时代的人才观更看重“学力”

现实中,人们常常以学历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认为高学历者即人才,很多用人单位也以学历作为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标准,认为学历代表能力和水平。这其实是对人才的误解,对学历与学力认识的混淆。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培训的学习历程,一般以国家认可的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而学力则是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概括,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取得一定文凭的学历者应当具备与之相符的学力,学历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作为预计学力的依据。其实,学历与学力是“名”与“实”的关系。而古往今来的人大多注重“名”,如生前有官名、死后有谥号,根深蒂固的求“名”思想流传至今,就是追求高学历,用一纸文凭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在现实中也并非都“名至实归”,一些高学历者未必能将在校所学付诸实际以充分发挥其高学力,因此,学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实力。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也并非高学历。例如:现代文学家莫言,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第一学历是小学五年级肄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其第一学历为大专,但他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符合人才的共通特征:德才兼备,有知识、有技能、有创新、有爱国情怀、有国际视野,都为社会和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且人才的类型多种多样,依据国际标准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应有各自的适用标准。因此,以学历来评判人才既缺乏客观事实依据,也有失公允。

新时代的人才观有一个突出的创新点在于其是“大人才观”,强调人人皆可成才,评判人才的标准也更为多元化和广泛化。而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则需要改变用人机制。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不以学历论能力,在招聘任用和晋升评聘中减少学历方面的限制,给更多有实力的人才崭露头角的机会。例如,杭州市将95后快递小哥李庆恒评定为市高层次人才,并给予一百万购房补贴,这一现象体现出新时代对人才的认定——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注于某一行业持续不断的精进就可以成为这一方面的人才。当今社会不仅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基础性服务型人才,传统的高学历高科技人才观应转向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多元人才观。我们要看到无论从事的是基础性工作,还是高新技术工作,都可以人才辈出。社会对于人才的考核,应不在于其有多高文凭,而在于其有多少本事,是否具备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专业的工匠精神。

新时代的人才观更看重学力而非学历。当代教育学家朱永新曾提到,学力比学历更有价值,能力、知识结构和体系更为关键,未来要淡化文凭、学历、名校这些在用人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本身就是应该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者,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者们,不应过多地向受教育者灌输“唯学历论”的错误观念,给学生造成“一考定终身”的错觉,这种狭隘的人才培养观正是造成高考复读生规模日益扩大的原因之一。如果拓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途径和道路,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认识到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成才,发挥自己不断发展的潜能,想必高考复读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降温,高考的压力也会有所减轻。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高考仍是一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条途径能让人才脱颖而出。人才也可以从最不起眼的实践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人的学历是有限的、静态的,而学力则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只要人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建构丰富的知识体系,终将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新时代,我们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学人才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人人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打破“唯学历”“唯帽子”的怪圈。

(作者万春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作者万秋红、翟晓迪单位: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梦茜

猜你喜欢

人才观学力成才
优化干部动员机制加速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浅谈《三国演义》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
浅谈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
祝您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