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复读热的形成机理与破解之道

2020-12-30姜朝晖

教育家 2020年46期
关键词:普及化复读生选人

姜朝晖

近年来,高考复读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为何在新高考推行复读风险增大、一些地区公办普通高中不再允许招收复读生、复读费用越来越高等重重困难之下,依然有那么多人选择复读?甚至在复读生群体中“高分复读”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本文将从多个视角深度剖析这一现象形成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高考复读 : 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

作为我国高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高考复读由来已久。每年都有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未能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水平,或是未能考取心仪的大学。许多高考落榜或自动“弃读”的学生,选择重新回到高中学校复读,再次或多次参加高考,这部分学生群体被称为“高考复读生”。这些复读生中,未能达到录取线的学生占大多数,但也有些成绩已经达到大学专科或本科线的学生选择回炉复读,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出现了所谓的“高分复读”现象。

如果从源头上追溯,我国自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度开始,许多考生就是通过反复多次参加考试,才最终考取功名。就高考而言,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复读现象就一直存在。在2002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由于大学录取比例很低,不少考生都是复读多年才考取的大学,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有些省份复读生占到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比例。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实现普及化,许多学生选择复读不是单纯地为上一所大学,其中相当部分的“高分复读”学生,是为了考取传统的“985”或“211”大学,“双一流”计划实施后,主要是瞄准考取“双一流”高校。

从政府层面来看,复读现象挤占了教育资源,是对教育公平的挑战,因此并不鼓励考生复读。2002年教育部就曾发文,禁止公办中学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复读班。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開办复读班。在这种政策背景下,许多公办高中绕开政策开设分部,以及民办学校开办高考复读班,高考复读班仍在继续。

从学校层面来看,复读生能够带来收益,不仅包括高额的学费,也有复读生考取好的大学后,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甚至曾有一段时间,有些学校不惜通过免除学费或奖励等形式吸引“高分”学生复读。现在,复读生不再是“成绩差”的代名词。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某些省份的补习学校,有接近一半的复读生成绩在本科线以上。

从家长和学生的层面来看,高考复读同样是一场博弈。对于低分复读的学生,考取一所大学,是家长和学生的追求;对于高分复读的学生,考取更好的大学,从大专进入本科,从“二本”进入“一本”,从普通“一本”进入“双一流”高校,是他们的愿望所在。

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之下,我国高考复读热这样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始终存在。

高考复读的形成机理剖析

事物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高考复读的存在,同样有其相应的合理性。这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延续。但是在新高考推出之后,高考复读的风险明显增加,高考复读生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思。高考复读现象的存在,究竟具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传统文化心理作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理念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希望孩子能够考取大学,并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大陆的家庭平均要为每个孩子准备29万的教育学费,有超过93%的家庭为孩子请过私人辅导,这个数据位居全球首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培养一名大学生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社会地位和待遇也在逐步提高,但在广大群众看来,上大学仍然是比上职业学校更好的选择。即便有些孩子本身更适合技能技术教育,也选择在落榜后参加复读,足见家长希望孩子考取大学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二是受“名校情结”的影响。对我国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来说,“有大学上”是基本前提,“有好大学上”是更高的追求。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毛入学率达到51.6%,各省份大学平均录取率达到70%~80%,有的省份甚至达到90%,上大学对于很多高中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在许多知名高中学校,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考上大学。虽然大学易上,但只有相当少数的学生能够进入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能改变命运,但是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在许多人眼里,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因此,“名校情结”成了高考复读的重要因素,少数学生即便已经考上了大学,还想着冲击名校,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想。

三是现实的利益驱动。家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背后主要是功利思想的驱动。许多学生通过上大学获得体面的工作,实现个人的发展。大学文凭成了获取更多利益,进入职业发展的一块“敲门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这种现实的利益驱动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有关调查,对于个体而言,投资高等教育是回报率最高的学段,而能够就读高等教育中的名校,回报率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回报,在不能一次性实现考取大学、或进入理想名校的情况下,复读成了一种现实的理性选择。

四是选人用人的不当导向。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许多用人单位都存在以文凭取人、以名校取人,甚至“学历查三代”的不当做法。这意味着不仅要看“最后学历”,而且要看“学习经历”,尤其是“第一学历”。从人力资本运行的角度,以文凭对人才进行筛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选聘的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与此同时,这种不当做法,剥夺了许多非大学生、非名牌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更不良的影响是,这样一种“指挥棒”,导致了整个社会不当的用人导向,更加剧了高考复读热。虽然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纠偏和矫正,但在实际层面,一些用人单位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类似情况。

教育评价改革有助于高考复读降温

高考复读,从国家教育投入的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公共资源的浪费;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说,复读本身就隐含着较大风险,对于那些“高分复读”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和选人用人观,对五大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说,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视,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推进,必将有助于改变目前高考复读持续升温的现象。

一是党和政府要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考生是否选择复读,这属于考生的考试自由。党和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通过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创新考试方式方法,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机会,而不是“一考定终身”。同时,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选人用人观,打破“唯分数”“唯升學”“唯文凭”的传统桎梏,破除“学历查三代”等不当的做法,保障不同院校毕业生平等的工作权益,以及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二是家庭和学生要有理性的选择。客观上来讲,由于高考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新高考的推行,复读的风险性持续加大。对于任何考生而言,很难说复读一年,成绩就一定会优于现有成绩。从相关研究来看,近八成的复读生,再次高考的成绩并未得到提升。特别是对于已经被高校录取的考生,放弃现有就读的机会,机会成本并不小。综合以上几方面因素,在选择是否复读时,家庭和学生一定要谨慎而行。

三是高校要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适龄青年人都有就读大学的机会。但是上什么样的大学,学生具有选择的权利。因此,大学一定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否则,没有办学特色的普通地方本专科院校,就很难受就业市场的欢迎,也就不可避免会造成许多学生即便考取这类院校,也要退学重新选择复读。而对大学来说,如果缺少充足的优秀生源,办学将会受到巨大冲击,甚至会出现倒闭的危机。此外,大学还要建立更加灵活的专业选择机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申请调换专业,避免僵化管理。

四是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选人用人观。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向就是针对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旨在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唯学历”“唯名校”的不当用人评价导向。只有在出口上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选人用人评价体系,让所有大学生具有同等的面试、就职、选拔的机会,享受同等福利待遇,相信绝大部分高中学生所谓的“名校情结”就会自动瓦解。

总体来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是党和国家最高层面对教育发展的一次系统性改革,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必能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和选人用人观,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进而直接或间接推动高考复读热的降温。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普及化复读生选人
卷首语
选人用人求精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选人用人求精准
关于高三复读生心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思考
论电视媒体对大众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高考故事:我和复读生
奏好选人用人“三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