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辩证共通
2020-12-30葛夷辰
摘 要:现行江苏卷语文高考作文,主旨依然无法剥离具有思辨性的人文内涵,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建构一种审美理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进而推进雅正情怀于写作教学中的形成。而其中,经验感性和理性思辨之间的辩证和共通,正是贯穿实用功能教学与审美功能教学的切入所在。
关键词:高考作文;语文教学
一、经验感性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建构“雅正”之格调,写作教学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反思平日的写作教学经验不难得出“情动而辞发”正是学生能完成一篇佳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沉湎于应试作文的窠臼,鼓吹“套作”与“背作文”的作文教学势必是失败的;反之,作文需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才能使行文言之有物。
这一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更为明显和普遍。南通的情境作文教学立足点也在此。教师尝试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带领学生亲身实践,从而达到写人、状物、描景的相应教学目标。但是,相对于文字运用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高中的写作教学,无论从审题到行文步骤方面的指导都要复杂得多。如今高考适用的材料作文被称为“戴着镣铐跳舞”,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准确清晰的审题并同时找寻到生活中的经验感性应用于文章中。
其實经验感性的运用对于小学和初中的作文更为普遍和常见。以江苏各城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为例可窥见一斑。如《这里,也是我的舞台》《良言如春》《苦趣》等,此类命题作文皆能以生活中的经验感性为基点,触发学生脑海中的素材和文字的运用。相比而言,高考作文题提升了审题和寻找素材的难度,也对学生经验感性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例如2013年高考作文“探险者与蝴蝶”的材料作文,需要学生先打开视野,不为题目所局限,从材料中提炼主旨,找寻材料与生活经验相类似的部分。就本题而言,改变蝴蝶生存环境的是一点小小的微光和烛火,而在我们生活中也时常因为一粒微尘的变迁而更改了原先预设的故事。其实作文题目所考验的,是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平凡生活中的些许感触。
语文追求感性,就是主张不依赖语言知识作为中介而进行逼近意义的言意直接对位的教与学。语文的理性不完全是逻辑,而应当是智慧与情趣相结合的,起于感性而归于感性。因此往往,在长篇累牍的议论文中,偶尔冒出的几篇抒情散文和记叙文能让阅卷者眼前一亮,获得高分。这些学生也许有着自己独到深刻的思想,能够敏锐找寻到材料作文和感性经验的共通,可以带着情感和情怀完成作文。然在当下教学实践中的大体情况却是,教师在教学中未敢过多提倡散文和记叙文的写作,因为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有欠缺,想要驾驭此类作文还有待文字运用的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规避学生的写作短板,还是应该鼓励学生更多的进行基于其经验感性的创作。经验感性的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愿意笔耕不辍,不断地进行写作活动。至少这种感性创作不能在教师的遏制中消解。如在批阅作文时有个学生非常喜欢举《荷马史诗》中的事例,证明他对《荷马史诗》进行了系统的阅读,并且能做到喜爱和灵活运用;又如有学生酷爱假期游山玩水,在写作时会将旅途中的经历加以渲染,进行创作。这些也是以经验感性为主导进行的创作,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认可。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写作教学中。批阅作文的过程,也是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过程。只有教师通晓学生的情感方向,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用经验感性指导学生写作。
二、理性思辨与议论文写作的逻辑建构
作文应不仅只专注于宽泛的感性层面,同样重视理性思辨的重要性。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可以开拓作文的立意和格局。
(一)时事与哲学概念的融入
在执教往届学生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关注民生”的理念,希望学生可以更多关注时事,在作文中融入对待社会的独特思考。如今高考作文的选材趋势,也更加贴近时事与生活,因此教师在执教写作课堂时需要树立理性自觉的意识,使学生不能仅仅沉溺于风花雪月,更要脚踏实地,文以载道。
回想中国历代的古文运动革新,都是意欲脱离绮靡婉媚的文风,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理念,社会发展到今天,更需要青年学子能够切实对社会进行思考和创新。教师在遵循这一法度时需要做到从理解到质疑,从质疑到批判,再从批判到重构的过程,让学生立足社会,从而针对身边的现象或作文题目进行锤炼和思考,达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
同时,也要提倡教材中可以选入部分反映西方哲学思想的篇目,或者作为补充阅读,提升学生的眼界和见识。无论是西方大家的作品,还是近代论说文,想要全面的理解其内涵,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思想领域,都需要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根基。西方哲学的体系严谨,逻辑精妙,对于培育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借鉴性的意义。也许学生很难全然理解马克思、康德、尼采的思想,但至少可以从中学习到些许思维理念,在成文之时先厘清思路,有助下笔。
(二)议论文的条理与思辨
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求他们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观念、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要对语文学科的辩证精神有深刻理解,要有培养和训练辩证思维的意识与技巧。只有讲这种辩证思维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才能使文章结构和思想不趋于单一,不局限传统。想要推陈出新,思想就要深刻,有破有立。此种辩证思想的迸发还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去实现,归根结底,还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的关键所在。
经验感性和理性思辨,都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两者在语文课堂的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致中和”的格局平衡。
作者简介:
葛夷辰(1981-),女 籍贯:江苏南通,汉族,现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