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说课
2020-12-30杨晓萍
杨晓萍
摘 要:本文章是一篇说课稿,主要内容:1.教材简析;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3.教学过程;4.教学反思。而文章重点是教学过程,呈现了一堂完整的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猜想和积极思考问题,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
一.教材简析
相似三角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本节课是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准备的,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三角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所以学好本课对于后面的深入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①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会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②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③理解相似三角形的的性质。
教学重点:根据本节课在本章及初中数学中的地位,新课标及大纲的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图形中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并写出比例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概念引入
我用中位線定理引入,设置问题1.如图△ADE与△ABC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ADE与△ABC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容易由学过的知识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顺势提出相似的符号以及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跟注意点:在写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根据中位线的性质学生知道DE:BC=1:2,引出相似比的概念,并提醒学生求相似比时注意两个三角形的先后顺序。紧接着提出相似三角形概念的符号语言表示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中位线入手,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思考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能力。
2.巩固练习
如图△ADE与 △ABC相似,根据图形分别说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先让学生自行思考,再选择三位同学各回答一小题。
设计本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对应关系的理解跟掌握,便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例1已知:如图,D,E分别是AB,AC边的三等分点,DE:BC=1:3,DE∥BC.求证:△ADE∽△ABC.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尝试书写,最后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共同完成例1的板演过程。
例1是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安排这个题目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了解,知道怎样从边和角度去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二是让学生明确,在目前阶段,只能依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但用定义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情形不多,表述也比较繁琐,因此本例须要教师进行板演。
4.练习巩固,判断下面各题,并说明理由。
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一定相似。②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④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
⑤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⑥相似于同一个三角形的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
让学生举手发言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通过这个题目学生明确了全等与相似的关系,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严格按定义判断,同时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到此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第一个应用就已经解决了。
5.性质引入,设问:由上面的例题跟练习我们知道已知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已知三角形相似,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通过设问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符号语言表示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对话获取新知识。
6.例2讲解
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上的点,点D与点B是对应点.△ ADE ∽△ ABC.已知AD﹕DB=1﹕2,BC=9,求DE的长.
变式1 . D,E分别是△A B C的A B,A C边上的点,△ADE∽△ACB.∠ADE=∠C,AD=2,DB=4,AC=10,求AE的长.
变式2.D,E分别是△ABC的边AB,AC所在直线上的点,点D与点B是对应点.△ADE ∽△ ABC.(1)已知∠E=35°,∠EAD=70°,求∠B的度数。(2)若AD﹕AB=1﹕2,BC=9,求DE的长.
让学生同桌小声讨论,并完成练习,教师选择3位同学的过程通过同屏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进行批改点评。
例2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前面学生通过新课引入,例1和练习对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但是还需进一步加深,解题格式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为此,按排了本例题。本例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明确解题思路后,让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教师请其他同学进行修改,以达到规范解题格式的目的。同时通过例2,变式1以及变式2三种不同的图形,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7.提升练习,我的教学方法为练习法,讨论法
已知△ABC和△DEF相似
(1)若△ABC的三边为2,3,4,△DEF的最大边为12,求其余两边.
(2)若△ABC的三边为2,3,4,△DEF的一边为12,求其余两边.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并选出代表上台进行板演。
通过提升练习的第一小问,再次提高学生已知相似比求线段长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为第二小问做好铺垫。而第二小问的分类讨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在相似三角形中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并为后面的学习巩固知识,奠定基础。
8.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课堂小结,我首先肯定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猜想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继续保持。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对这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性质加以强化,让其对它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
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通过情景创设,引入新知较恰当,切合实际。这样引入能很好的使学生体验温故而知新的道理,从而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操作计算速度慢,没有时间等待。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今后要加强注意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光仪;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定形法及其应用[J];中学数学;1981年05期
[2]中学数学教学经验点滴[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2年05期
[3]张建明;三角形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一个推论[J];江苏教育;1984年04期
[4]汪星灿;利用相交线型相似三角形题解[J];数学教学通讯;1985年02期
[5]刘荣林;“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教学中的情境设置[J];江苏教育;1985年05期
[6]孙桂玉;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的探索[J];数学教学;198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