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产生愉悦,自主激发创造

2020-12-30薛斯竹

下一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滚筒玩法规则

薛斯竹

【案例描述】:

场景1:晨锻中的小“发现”

圆盘玩具预设的玩法是抛接小球。三个女孩子却蹲在地上玩起了别的游戏——“孵小鸡”,将小球当作是“蛋宝宝”,轻柔地将“蛋宝宝”夹在两个圆盘中间,不让“蛋宝宝”掉落。

大滚筒预设的玩法是投球进筒。但涵涵却在玩“躲猫猫”的游戏。她努力的将身体完全藏于筒内,不断调整在滚筒里的姿势,直到将自己完全隱匿于滚筒中不被别人发现。

反思:教师看到幼儿的游戏与预设玩法相悖时该如何处理?

这些小“发现”不禁让我心头一震,虽然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材料并不是高结构化的,但是因为有了玩法的规定,使得它们的用途被大大的局限了。久而久之,孩子们玩的兴趣也会减弱,其实根本上也阻碍了锻炼身体目标的达成。

以前的我多半会先“好心”的提醒,然后提示幼儿正确的玩法,引导甚至陪同幼儿按照“常规路线”进行游戏,但现在的我更愿意做一个观众,观察她们正在干什么,了解她们是怎样和材料互动的,材料是否给了她们发展的机会。在更开放、自主的空间里,孩子们不断尝试不断创造,而不被所谓的“玩法”限定了思维,反而提升了游戏的快乐指数。

当然,教师也应该理性客观地分析孩子们新游戏的展开是否同样可以实现目标?如果可以的话大可不必打断或干预孩子们的游戏。其实针对上面的片段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她们在“照顾蛋宝宝”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合作保持稳定和平衡;在“躲猫猫”的游戏中,为了隐蔽身体,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也得到了发展……不也是另一种意义的锻炼吗?

场景2:体育游戏

今天的体育游戏有点不同,我只对活动范围和安全提出了要求,至于怎么玩、玩什么全交给孩子,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使用场地上的任意一种材料。

孩子们当时就沸腾了,有人去爬攀岩墙、有人去骑小车、有人在场地上奔跑……一时间场面有点难以控制。这时有几个孩子想要使用架子上的竹梯,但是因为竹梯比较长还有点重,很难挪动。不过让他们放弃可没那么容易,只见他们喊来了别的同伴,一人指挥喊口号,大家一起齐心合力把竹梯从架子上抬到跑道上,“一、二、三”后才放下竹梯,没有一个人提前松手。

刚开始他们把竹梯放在跑道上,跨、跳过去,一会再从竹梯的两边交替走过。在平地上玩得不过瘾了,他们又将竹梯架在轮胎上,形成一定的坡度,再过一会,又用了两个、三个轮胎垒起来,让坡度更陡了,整个游戏中,孩子们一直投入、专注。不断挑战新的难度,新的自己。

反思:体育游戏我们还可以怎么玩?

每天我们都会带孩子到户外进行体育游戏,积极卖力地组织着孩子们的游戏活动,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每一个站位都得有条不紊,按照规则来进行,然而我不禁要问自己:体育游戏还可以怎么玩呢?如果我期待看到的是孩子们在游戏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也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那么在场景2中不都有吗?

孩子们为了玩到自己想玩的东西“劲往一处使”的合作精神;为了让游戏更“好玩”,他们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协商、轮流制定规则;他们敢于挑战;他们一直投入运动中的青春活力,已经足够!而我只需要为他们搭好台子,等他们来演。

【我的感受】:

1.放松了教师,轻松了孩子

教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角色的转变,教育主导者的位置被淡化,教师得以俯下身来,静静地听和看,当我们不用绞尽脑汁去想过渡环节带孩子们做些什么、今天我该“指导”什么之后,眼光自然就回归到了孩子身上,他们发生的才是我们最想去了解的。整个和孩子们的时光就渐渐慢下来,少了催促,更能陪他们一起看云卷云舒。

2.《指南》中各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达成

如《指南》健康领域中就提到:“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往往更加关注动作技能的掌握和练习,却忽视了身和心的协调统一。教师出于善意,规定玩法和规则让孩子不断练习巩固,却容易忽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试着换一种思路,“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尊重了孩子的选择之后,教师只需要给孩子提供脚手架,同样可以支持着孩子朝着目标前行。

3.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应该“聚焦于关系,而不是规则”的含义

《和儿童一起学习》一书中就明确的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关注人际关系的班级活力充足,不过分强调安静和秩序,班级是富有生气的实验室……”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并不等于混乱。很多时候,规则是成人给孩子的,他们没有遵守规则的背后,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规则的制定是否合理?成人眼中的规则和孩子眼中的规则是否一致?我想可以让教师放手的自信一定来自于班级同伴间、师幼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是彼此信任的、放松的、和谐的,那么给了孩子自由、自主,换来的必定是惊喜不断。

4.变“指导”为“支持”,用“建议”换“要求”

教师儿童观的变化带来的行为的转变,并不是简单换一个词,换一个说法。尊重孩子也不是空洞的表达,是要用一个一个的行动去证明的,需要教师发挥出自己的智慧,什么时候该退一步或进一步是值得教师更加用心揣摩的地方。经常换一种语气、换一个思路和孩子们沟通,对孩子少一些要求多一些期待,我们应该会获得更多吧!

【后记】:

文中提到的是我在日常工作中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是折射出的却是我在经历了挣扎、困惑、矛盾……之后的教育态度。我们每日都和孩子一起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向左还是向右,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不断去开拓。

猜你喜欢

滚筒玩法规则
滚筒洗衣机
滚筒游戏(大班)
让规则不规则
鸡蛋托的创意玩法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买洗衣机 波轮滚筒选哪个
单张纸胶印机印刷压力的确定与调整
向时尚ICON借衣之“花”式新玩法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