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语文字的起源及其衍变
2020-12-30赵玲玲李艳
赵玲玲 李艳
摘 要:古代日本人民没有固有文字,自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以汉字为基础,不断吸收融合加以创新,创造出了日语文字——假名文字,这一漫长的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假借汉字音的万叶假名阶段;平假名、片假名阶段和汉字假名混写阶段。本文将从这三个阶段,对日语文字的起源及其衍变进行论述。
关键词:日语文字;假名;汉字;起源;衍变
一、文字的起源
在我们论述日本文字经历的三个阶段前,先来看一下日本文字的起源。事实上,古代日本起初并无固有文字,只有用于交流的语言而无记事的文字。这件事在中日两国也均有古籍记载。中国在《隋书》中提及古代日本是这样写道:倭国“无文字,维自刻木、结绳为手段,维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从其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用刻木记事,结绳标数,并无文字。与此对应的日本史书《古语拾遗》在序中就指出: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所以当时日本人思想交流,传递信息的手段只有口头表达,并无文字记载。
在公元四世纪末,汉字传入日本。五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交流学习。日本人民开始学习汉语,用汉字记事,这时候的日本才开始有了记事手段。从汉字的学习到掌握、运用,日本人大约花费了300年左右,这段时间为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和发展本国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日语文字的衍变
随着汉字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都运用汉语沟通交流,而在此过程中,日本人民慢慢地产生了用汉字标记日语读音的想法。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将汉字当作日语的标记符号,并与表意的汉字共同使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由此产生了标记汉字的音与训所用的文字——万叶假名,这代表了日语文字的形成进入初级阶段,同时也是日语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过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改革。
万叶假名是日本人为解决日语的表达需求,直接借用汉字一种产物,然而不久之后日本人民就发现这种产物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写在文中费时费力;在文章中难以分辨变表音和表意的文字等等,这就迫使着日本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另外更为简单方便的表达方式。因此,万叶假名衰败,假名文字兴起。日本人不断简化汉字,在汉字的草书的基础上创造了平假名,但是这与汉字的词义无关,平假名仅仅是为了标记日语。之后,人们又在汉字楷体的基础上取偏旁部首创造了与平假名一一对应的片假名,多用来拼写外来语、固有名词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使用假名,与此同时平安时代末期《古今和歌集》的诞生标志了假名已经得到社会群众认可和接受,这时候是日语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
虽说假名文字已经诞生,但并不代表着人们终结对汉字的使用,这不仅因为从万叶假名到平假名、片假名这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里,汉字早已深深扎根于日本文化,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汉字和假名混合使用才是表现日本文字最好的方式。二战后,日本政府对日本文字的使用进行了一次规范化的改革,日本学家对日本假名进行创新和统一规范后,形成现代假名。同时在1949年颁布了《当用汉字字体表》确立了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近代日本,人们使用汉字假名混合体已成为习惯,特色鲜明的汉语文字与简单明了的日语假名构成的书写系统早已日常化,这标志着日本文字的表现形式已经衍变成熟。
日本文字的衍变历程就是綜上所述的三个阶段即假借汉字音的万叶假名阶段;平假名、片假名阶段和汉字假名混写阶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在不断丰富日语的词库,古代,有日本学者自汉字传入日本后模仿汉字创造出了一些日本独有的字比如说峠、畑、辻等等。现代随着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片假名词汇在日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甚至有些同义词,日本人更喜欢用外来语来代替假名,这正是因为日本汉字随着时代变化也在不断衍变。
三、结论
日本文字的起源虽然一开始来自于汉字,但是经过日本不断吸收融合自身文化并加以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字。语言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日本文字作为日本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不同时期日本社会对日本汉字的不断追求,也体现了日本文字随着社会变化仍在不断衍变。
参考文献
[1]赵连泰.试论日本文字的起源与形成[J].日本学刊,2000(2)P79-96.
[2]胡治鈫.略论日本文字的起源及其发展[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9(5)P37-39.
[3]连路.从片假名化现象看日本民族特征[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P106-107.
[4]崔承富.中日交流对日语进化的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P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