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淇县气象科普活动推广模式创新思考

2020-12-30郭东艳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推广模式创新思考

摘要 气象科普工作的推广创新主要从主体、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将气象现代化、气象公益化、气象服务化融为一体,让社会大众在科普宣传中体验到气象知识的重要性。新媒体、新平台的应运而生,受众的基础性引导推广模式和互联网的利用、气象知识进校园等活动紧密结合,科普内容既符合本地实际,也充满趣味性,促成针对性强、符合大众欢迎的新型互动宣传模式创建,不断提升气象科普活动的宣传质量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气象科普活动;推广模式;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P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6–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6.050

气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近年来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普及基础气象知识十分必要。气象科普活动本质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可有效提高国民气象知识素质。信息时代宣传手段推陈出新,引领着科普活动升级转型进入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基于县域实际对气象科普活动推广创新进行深度研究和总结思考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借助新媒体展开气象科普活动

新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倾向于接受前瞻性强的未知信息,对现象充分把握给予独家解释能迅速吸引受众关注[1]。传播的迅速性和现场性在微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和微博等有明显的表现,内容新颖、表现奇崛、观点独到的信息易受到青睐,在增强可读性方面,结合航拍、AR、数据可视性等技术综合运用,如微信公众号常用的超长图表现方法,图文并茂,搭配时兴表情包可以将枯燥的知识性语言以轻松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气象部门的公众形象和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决定了科普知识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忽视严谨性。而选取公众熟悉度高的话题可带来强烈的感染力,引發公众思考。因此,要紧跟时兴话题,将气象知识渗入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同时,新媒体平台的气象科普极大地考验着气象部门的运营能力。借助新媒体平台形成具有本县特色的科普品牌和成熟内容产生机制,在县域内培养一批拥趸度高的忠实粉丝群体,以点带面扩大科普宣传范围[2]。

气象科普内容立足本地传统文化和气象文化,以主题日宣传为例,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科学进步月、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中穿插知识推广,可邀请气象专家在线答疑、讲述气象故事、编制气象专题报,录制气象科普纪录片发布在新媒体平台。此外,要注重微信平台裂式信息传递模式的放大效应。微信思维蕴含统合传播资源,整合信息并传递给受众,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裂变式传播。例如,微信公众号发布科普文章,鉴于趣味性和互动性,受众开始以转发方式在朋友圈展开引申阅读,每一位受众成为气象科普知识传递员,圈内好友再次进行转发,朋友圈就成为良好的气象科普知识培育土壤。

2 借助互联网展开气象科普活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传统气象知识传播模式,善用网络资源,可以弥补气象科普地域限制、人员不足、传播速度慢等问题。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深度梳理,准确认定受众气象科普需求,全面提升科普覆盖面和传播效果。互联网科普新概念模式使线上线下活动充分融合,气象部门和公众的交流更加直观化,优化科普宣传结构也有利于及时收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受灾情况,汇集成文,为气象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个性化服务是网络大数据带来的第一个利好,根据科普受众的需求层次,打造出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参与气象科普的不仅有气象工作者,还可通过网上资源招募气象志愿者。根据志愿者和爱好者发布的灾情信息,第一时间采集气象信息,邀请专家进行灾害防御措施讲座;定期组织基层科普宣传活动,挑选气象主播走下荧屏,走入群众。互联网可完美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线上招募农民、自媒体经营者、学生等不同领域的气象志愿者,成为气象部门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沟通辅助,积极和民众进行互动,联系气象部门传递气象信息。气象部门在工作中要注重对气象志愿者进行培训,促进他们之间的见面交流,在制定一些气象科普专题栏目时注重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积极服务于气象科普公益事业的优秀志愿者进行精神奖励,以多种形式提高他们对气象知识的掌握能力。

“互联网+气象科普”融合了行业优势和气象智慧,是一场价值观的创新模式,其中数据资源是此模式的精髓。网络与现实的碰撞交融,线上和线下活动的配合,拉进了气象部门和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树立了气象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气象科普志愿者的制度建设也依赖于互联网的即时性,这样有利于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3 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

气象科普要从青少年抓起,从校园抓起。在学科课程“地理”和“科学”篇幅中,气象知识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相较于社会大众的科普知识,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体系化更有利于知识架构的建立。而气象科普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3.1 展开科普探究活动

可将自动观测点设置在学校中,将收集到的气象数据和学校内网进行实时共享,为师生进行气象知识科普和研究提供数据资源。指导学生依托自动观测站进行气象观测,以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为辅助,对采集到的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对照本地气候特点进行总结,找出规律。帮助学生自制“气象观测记录簿”,定时填写统计报表、绘制气温曲线等,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观测数据。在进行气象观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气象实验。依据气象知识进行简易观测仪器制作,采用常见材料制作风向标、雨量器、温度表等。对自然界中的天气现象如风、雨、降温、升温进行成因分析,依据物理化学实验方法来完成。对物候现象进行探究,由常见诗词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出气温对植物生长发育活动的影响。

3.2 展开科普实践活动

与学校合作,将气象局、科技馆、气象雷达站等作为气象科技活动实践基地,以优越的场馆设施作为载体,向学生传播气象科学知识,讲授科学观测方法,开展丰富的气象科普特色活动。通过参观、体验、调查气象工作流程、气象事业发展历史、地面测报要点、气象服务平台运营方式,让青少年更深刻地认识到气象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起学习主动性,养成服务社会、关注自然的良好意识。不仅要把学生视为气象科普知识的接受主体,还要当作科普知识传播者,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辐射价值。携手学校在社区、广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普及气象知识,带动本地居民观摩学校气象科普探究活动的展开。每逢重要的气象节日,与学校一起举办节庆活动,推广关注气象、关注生活的校园主题科技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气象科技节,有助于形成以气象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节庆活动主要开展气象知识竞赛、气象实验成果展、气象纪录片观摩等活动,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更有利于气象知识的科普,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气象部门可基于本地气象物候变化现象,将气象科普活动引入广阔的乡土环境中,让学生形成“学习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运用气象知识、总结气象规律”的完整思维实践体系。如本年度有小麦出苗时间延长后,亩产降低,可以此拟定“小麦出苗延期和低产现象实践与研究”,指导学生就土地肥力、种植方式、天气情况等因素分组展开假设验证,通过调查论证发现真正的原因,增强学生们的气象知识掌握效能感,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4 新时代背景下科普创新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运行状况,曾提出要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气象服务,一时之间,大量关于我国气象卫星发展和应用效果的话题成为科普活动热点,这就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普内容要紧跟新思想、新精神的发展要求。以往我国气象科普侧重于防灾减灾,但在服务意识的推动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气象需求,服务于国家政治领导,科普要做到趋利和避害、两者兼顾。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科普内容应适当融入助力精准脱贫、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的内容,重点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生态风险防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加强人工影响作业等方面进行宣传。气象现代化是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围绕智慧气象、观测自动化、智能天气预报服务做文章。

一切气象科普活动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深入气象工作一线,在汛期、旱期把焦点对准提供预警预报服务的气象工作人员,大力弘扬创新奉献精神,鼓励气象人的战斗精神,也为气象科普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5 结语

气象科普活动的推广模式要注重主体多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科普内容的丰富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领导,以高度的自主意识、服务精神,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黎娜.分析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J].中国科技投资,2019(30):284.

[2] 王东,李忠明,陈云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气象科普研究[J].科技传播,2020,25(7):35–39.

责任编辑:黄艳飞

Innovative Thinking on the Promotion Mode of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in Qi County

GUO Dong-yan (Qi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enan Province, Qixian, Henan 456750)

Abstract The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is mainly considered from three aspects: subject, content and method, integrating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meteorological public welfare and meteorological service,so that the public can experience the importance of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in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and new platforms,the audience's basic guidance and promotion mode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into the campus.The popular science content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local reality but also full of interest,which promotes the creation of a new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mode with strong pertinence and popular popularity,and constantly improves the publicity quality and social benefit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Promotion mode; Innovative thinking

作者簡介 郭东艳(1975–),女,河南淇县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 气象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6–10

猜你喜欢

推广模式创新思考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媒介融合下新闻客户端推广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
信访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创新思考
矿山测量技术的创新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多元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