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内涵、困境与思路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
2020-12-30吴忠军
王 璐,吴忠军
(1.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生态文明是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能有效缓解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我国正处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促进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产业生态化转型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领域,旨在运用生态化的旅游生产方式,实现旅游系统生态化、资源循环利用、景观可持续利用、旅游环境合理承载等,促进旅游经济、旅游活动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张文龙,邓伟根[1],2010;韩斌[2],2014;唐鹏,谢正阳[3],2016)。因此,产业生态化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桂林是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生态优势金不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桂林传统旅游产业以高成本投入、高资源消耗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一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进行转型升级。为此,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以桂林为研究对象,剖析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内涵、目标、现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桂林传统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路径,以期为加快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参考,为桂林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素材。
一、生态文明视阈下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内涵与意义
(一)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及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文化效益的统一化。其中,生态效益是基础,是旅游产业生态化的首要目标,其他效益的实现需在生态效益实现的基础之上。具体而言,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基于四个目标的有机统一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物质载体,社会发展是精神支柱,经济振兴是发展动力,文化繁荣是产业灵魂,它们共同构成了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标体系[4]。
其一,生态环境目标——提升旅游产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标志,从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环境目标,一方面,要求旅游企业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控制废弃物排放,以提升景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减少污染,避免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要求旅游企业将产品生产与消费环节完全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中,改变以不断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二,经济振兴目标——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环境的破坏力极强,未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导致旅游产业的成本高,经济效益差。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经济振兴目标,一是要求旅游企业树立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对旅游承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合理控制旅游发展的规模,保证旅游市场有序运行,二是要求其创新传统的旅游经营方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最终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其三,社会发展目标——增强旅游产业社会效益。生态文明建设下,新时代的旅游消费作为以服务和精神消费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消费,其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具有新的要求。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社会目标,要求旅游地以不损害居民利益为出发点,既要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也要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妥善处理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其四,文化繁荣目标——增强旅游产业文化效益。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基因,赋予旅游地文化以更多的使命[5]。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我国旅游产业的竞争日益成为文化的竞争,文旅融合成为新时代的根本诉求之一。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文化目标,一是要求旅游地和企业对旅游地文化特色进行提炼,对旅游品牌及形象进行重塑和再造,二是要求旅游企业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培养地方文化认同,促进桂林地方性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二)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桂林以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打造具有桂林特色、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生态产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桂林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立市之本,在保护漓江、改善空气质量、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提升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初步实现了“生态+旅游”的融合。但是,随着旅游业比重日益增长,桂林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日益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以社会经济的生态化为方向,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必然会催生生态文明实践旅游化以及旅游产业生态化。
第一,打造桂林旅游产业绿色竞争力。生态是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外在动力,文明是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内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和驱动功能,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结构。
第二,驱动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创新驱动是桂林旅游产业改革试点、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机理。探索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的新思路,为旅游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供新途径,有助于打造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第三,促进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五位一体”为关键要义,注重低碳环保和资源、能源集约可持续利用,能够为桂林旅游产业结构、资源规划、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等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2.实践意义
第一,助力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桂林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整体可观,但大部分旅游企业小、散、弱、差,山水、文化特色资源的组合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而且供需错配给其旅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生态文明建设下,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有利于其加快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主导型向休闲文化型转变,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培育中高端有效供给,发挥良好的改革示范效应。
第二,实现桂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桂林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典型的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的一类城市。根据2017年政府数据统计,我国2017年旅游总收入在400亿元以上的城市共有116个,桂林排名48名,但人均旅游消费远不及三亚、佛山、丽江等同级城市。这说明桂林作为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产品开发和消费结构还存在一定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与同级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下,桂林旅游产业必然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模式,这对于推进桂林旅游产业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三,加快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生态文明建设能为探索桂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山水名市”及“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供有效支撑。桂林可以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要求,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环保、产业融合、旅游振兴的发展格局,加快提升桂林旅游国际化水平。
二、桂林旅游产业的“非生态”现象
“非生态”又被称为“反生态”,指在生态旅游过程中,旅游地经营者及游客等主体出现的一切对当地环境不友好的行为[6-7]。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桂林旅游开发提供了契机,但是,部分旅游企业如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景点等,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往往忽视了旅游的生态化发展,导致桂林出现了诸多“非生态”现象,根据桂林市生态环境局数据统计,2019年桂林共接群众投诉3598件,其中“12369”电话投诉2410件、微信举报699件、网络举报295件,旅游业的“非生态”现象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景区建设等方面。
(一)旅游交通运输的“非生态”现象
一方面,在旅游交通建设投入环节,桂林还是沿袭以往先建设后恢复的建设思路,最后演变成只建设未恢复的现象。例如,部分旅游公路的建设忽略了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成的公路到处是裸露的边坡,弃渣废土随意堆放,挡土墙粗制滥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旅游资源利用环节,随着高铁、航运等发展,游客数量比以往大幅增加,据桂林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桂林市2019年度旅游总消费已达到1874.25亿元,同比增长34.67%,旅游总人数已达到13833.66万人次,同比增长26.74%,但是桂林旅游景区往往未考虑环境容量,导致严重的交通拥挤,这尤其发生在热门的民族村寨景区。
(二)旅游住宿餐饮的“非生态”现象
根据环境风险源数据,旅游住宿业和餐饮业是排放垃圾、废水的主要污染源头,在桂林的酒店业中,还未形成绿色酒店概念,一次性用品消耗量惊人,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已有研究表明,一家中档饭店每日经营所需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量与同规模的工矿企业相当,豪华饭店甚至要高于同规模的工矿企业[8]。根据调查,桂林一座饭店一年至少要排放污水近10万吨,这些污水中除了生活污水外,还包括含油量很高的厨房污水和含多种有机物的洗衣房污水。同时,随着夜市、地摊等夜间消费的兴起,夜市、露天烧烤和路边流动摊对桂林市容环境影响也较大,烧烤摊油烟、噪声污染引得桂林市民投诉不断。此外,旅游住宿餐饮在用煤、用水、用电等方面,其消耗也是巨大的,这些都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旅游景区建设的“非生态”现象
桂林部分旅游景区一是在建设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过程中,如游客中心、旅游饭店、购物商店、索道、游步道等,大片砍伐森林树木,不仅破坏了地貌景观,也使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给整个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是一些旅游景区片面追求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缺少保护意识,对历史文化随意杜撰,造成文化景观的美学价值受损。三是旅游景区开发未考虑环境容量,未合理进行分流,游客量对旅游景区的承载力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致使旅游景区旺季负载过重、人满为患。四是旅游规划与开发不合理,导致旅游景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旅游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三、桂林旅游产业“非生态”现象的原因剖析
(一)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思想观念存在局限
生态旅游意识薄弱是造成桂林旅游产业“非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近年来,桂林正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2019年政府相继出台了《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方案(2019-2025年)》《关于支持桂林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桂林迎来了新一轮的旅游重大发展机遇,但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关联组织等的旅游管理人员对桂林生态文明建设还未形成应有的重视。二是在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旅游企业开发商缺乏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的意识,更缺乏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未生产真正的绿色产品。同时,桂林旅游者缺少环保意识,旅游从业人员生态意识也不强,尤其是思想观念存在障碍。
(二)经济利益导向严重,绿色科技应用不足
桂林旅游业正在经历着重大的战略调整,包括旅游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等。一方面,旅游企业更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不少投资者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盲目圈地,什么项目都做,旅游资源开发“遍地开花”。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管理归属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管理,产权尚未明晰,不同利益主体由于认知和需求差异造成资源管理混乱。此外,近年来桂林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型交通工具和绿色交通技术应用,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型公交车等措施,大力推动发展绿色公交、绿色游船等。但是,旅游经营者对新技术缺少关注,其环境成本外部化、旅游内部资源虚空,科技创新与应用不足。
(三)文化营销手段落后,景区经营管理无力
文化更多强调精神层面,旅游文化营销与管理是企业社会价值观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融合。在人民需求层次日益增长背景下,游客消费需求转变为更高层次需求,但是,目前桂林市许多旅游景区的营销目标仍然是单一的门票经济,对旅游者文化需求引致的旅游市场变化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文化营销手段较为落后,未能挖掘新的市场机会,旅游竞争力下降。同时,由于一些旅游景区盲目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加之其对传统文化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到位,对文化景观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四、生态文明视阈下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思路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结合上述桂林旅游产业“非生态”现象及原因剖析,本文提出以“理念—制度—技术”为核心的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路线,如图1所示。其中,理念是引领,主导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方向;制度是管控,把握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过程;科技是支撑,推动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创新。
图1 生态文明建设下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构想
(一)以理念为引领,树立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及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对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能力就越强,就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正如图2所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如不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良性循环,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惩。
图2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桂林,旅游业不仅仅是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更是一个能够富民的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打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的传统思维,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反映了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更为桂林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桂林应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一方面,政府必须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桂林必须建立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9]。从而实现生态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打造“绿色”优势,让“生态”真正成为其最响亮的品牌。
(二)以制度为核心,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下旅游生态化转型最直接有效的保障,是旅游产业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主体来进行制度设计,共同监管。因此,桂林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统一谋划,加快建设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让桂林旅游产业各行为主体在制度约束下进行旅游开发、管理、经营或消费活动,确保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相协调。
为此,本文结合桂林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如图3所示。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中,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作为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重要主体,具有关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由桂林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推出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明晰土地使用权、企业财产权,强化企业生态责任和产权约束;优化旅游生产支出性财税政策制度,健全旅游消费收入性财税政策,合理解决所有权缺位和虚设、企业管理功能弱化等问题,发挥旅游财税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10]。其次,将生态观念渗透到旅游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建立生态化认证体系,合理旅游功能分区,控制旅游容量,提高环境承载力;实施旅游绿色认证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补偿、衰退旅游产业退出补偿、旅游替代产业支持、旅游企业职工安置补偿等[11];建立旅游生态危机预警机制,强化旅游环境监测,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旅游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旅游企业生态保护的正激励,对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的旅游龙头企业生产给予适当补贴,强化制度约束、政策执行和舆论监督,通过引导、激励、惩罚等手段促进旅游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到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过程中,承担应有的责任[12]。最后,政府、旅游及其关联产业经营者之间形成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倡导和监督游客绿色消费,形成主观规范。
图3 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
(三)以科技为支撑,形成旅游产业生态化绿色供给体系
构建绿色供给体系,科学技术是实现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支撑条件。旅游产业是综合服务性产业,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和旅游交通等,旅游产品的绿色有效供给需要各旅游及其相关企业共同完成。
为建立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相互结合的新机制,并通过绿色科技的力量,使旅游产业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术到管理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化转型,本文提出了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绿色供给体系,主要涉及绿色景区、绿色酒店、绿色交通、绿色产品等四个方面。一是绿色景区建设。在景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及企业应将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节能管理等理念引入景区经营和管理中,减少成本,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节能技术的开发;积极采用新的环境技术和工艺,降低对景区资源的消耗,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生态、文化等景观的高效、循环、可持续利用[13]。二是绿色酒店建设。在酒店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酒店应坚持环保低碳理念,实施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为顾客提供符合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绿色客房和植物餐饮,降低整个酒店的生态风险;激励顾客节约水电,强化顾客环保意识。三是绿色交通建设。旅游空间布局应进行统筹规划,利用大数据、智慧旅游等信息等手段,形成合理的分流机制,实施预约、错峰旅游,有效疏导城市旅游交通压力;加强绿色交通宣传与引导,全面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便民观光车、公共汽车、共享单车等公共、共享交通。四是绿色产品生产与消费。在绿色产品生产环节中,旅游企业应注重培育产品的低污染、低消耗等特性,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力度[14];在旅游精品线路设计方面,旅游经营者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如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老、科普研学、农场体验等产品;在旅游消费方面,加强旅游者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规范其旅游消费行为,塑造文明旅游氛围,实现绿色消费。从而将旅游产品绿色供给与旅游主体对象融于一体,加强旅游产品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建设,实现生态文明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衔接、协调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方略,对于协同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本文立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结合分析桂林这一典型旅游城市的“非生态”现象及原因,为其传统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提供了“理念—制度—技术”为核心的转型思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旅游发展方式,应融合实用节约、绿色生产及适度消费,桂林政府及旅游企业等只有树立正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人文精神要素,提高物质投入效率,建立完善的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并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才能最终实现旅游发展、经济振兴、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与生态保护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