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命与教育的契合
2020-12-30北京师范大学程凤春
■北京师范大学 程凤春
近年来,王昕带领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师大附中)提出了“学校是师生发展的生命场”的办学理念。师大附中管理层试图将学校办学中的所有要素都纳入“生命场”的概念中,并用“生命场”的框架来解释教育现象。“生命场”的构成既有空间要素和主体行动者要素,又有主体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要素,这些要素还和学校育人观念中的其他要素紧密结合。王昕无论在理论阐释还是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空间要素—行动者—相互关系”的逻辑框架。
“生命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阐释学校教育。早在工业革命初期,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爱”;到了工业革命中后期,更多的群众进入到工厂,由于这些工人在家庭中关爱、养育、呵护孩子的作用逐渐下降,社会上出现了青少年流落街头、犯罪事件。自此,教育的首要功能变为关爱、呵护孩子,其次才是传授知识。很多研究发现,以爱的方式教育孩子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师大附中采用“学校是师生发展的生命场”这一理论来解释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由于场中的个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非某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场中的个体是通过特定中介变量对其发挥作用的。这就启示我们:校长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通过规章制度约束了师生的关系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目的。因此,采用“学校是师生发展的生命场”这一理论来分析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等学校中的各种关系既贴合学校教学实际,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生命场”的操作框架具有实践可行性。在这个办学理念中,管理实践中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学校的空间系统,为“生命场”中的行动者角色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服务;二是形成良好的行动者行动机制,厘清“生命场”中行动者——包括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角色职能以及权利义务,旨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要注意在“生命场”中的每一组交往关系,这是“生命场”运行的关键所在。作为教育者,应积极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空间环境,具体的构成要素可能来自于历史,也可能来自于某个人物,这就是场的力量。
“生命场”的践行需要加入测量与评价的要素。师大附中在践行办学理念时,将“生命场”的核心要素——空间要素、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落实到课程中、落实到教与学过程中,实现了办学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融合,突出了理念对实践的导向与指导作用。当然,在学校管理的核心系统中还需要注重测量与评价。从管理及教学的角度来看,一所学校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一是课程和课程资源,它们有的是国家层面,有的是地方和学校层面的;二是教育教学;三是测量和评价。不论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是课堂内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测量与评价。测量与评价的标准是课程设计以及教与学的依据,其结果的应用方式也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将“测量与评价”加入办学理念的践行过程,相信会产生更好的完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