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探讨
2020-12-30王元春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七中学附小广西柳州545005
◎王元春 (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七中学附小,广西 柳州 545005)
数学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要想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有效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课堂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经验,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中结合实际操作,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知[1].经验的内涵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个性化,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化,他们个性鲜明,因此对获得知识的体会不同,容易形成差异化的基本活动经验;二是现实性,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性的,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将抽象性的知识转变到生活中去,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三是实践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丰富其经验,这也是数学学习中实验、论证推理的过程.
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价值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时,还应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学习经验.因为数学学习往往只靠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需要多方面地积累经验,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探究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这也是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认知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三、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
不同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经验类型,如,探究活动经验类型.这种经验类型的最大优势便是外显行为,以结合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活动.开展活动主要是解决已知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将行为操作和思维操作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从探究操作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经验.再如,行为操作活动经验类型.这种经验类型主要是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理论和感知,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从实践操作中取得的经验,并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再如,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类型.这种类型属于一种比较特别的思维活动,主要包含分析、推理、总结、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通过思维素材来进行思维操作活动,进而得到相关的学习经验.例如,教师在讲解乘法分配律时,便可让学生根据等式(45+55)×2 =45×2+55×2 思考两边式子的特点,之后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取得相应的活动经验,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
(一)缺少一定的引导和参与
根据目前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觉得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即可,教师不需要对此进行干涉,甚至还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只需要在旁边进行相应的引导,不用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以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不仅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
(二)缺少反思与总结
如今有许多的教师虽然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活动结束后并没有引导学生对活动、学习等进行相关的总结和反思,导致学生不能对活动内容进行反思,也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更不知道哪些经验是正确的,哪些经验是错误的.对此,教师需要在活动结束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活动内容的想法,积累的经验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缺少交流互动
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将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如何让学生参与其中和小组成员间的配合上,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并未对内容进行比较,也没有与小组间进行有效的探讨,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导致学生成为“独行侠”,只知道一门心思地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行动,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共享成果.
五、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新鲜事物是每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当一个物品或者不熟悉的事物摆到面前时,学生通过直观正面的观察,很容易就会把物品由抽象性的东西变得更具体化,从而对陌生的事物得到理性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透彻,很多小学生没办法在脑海中想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这时候教师可以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活动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先仔细观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面还有角,然后动手量一量,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最后进行总结,说明两者的特点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这样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使学生加深了印象,降低了理解难度,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光按照课本知识来学习理论是比较枯燥的,特别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又比较抽象.如果在课堂内容中增加一点动手活动的时间,让每名学生参与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又多了一种.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在自己脑海中想象一下自己理解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然后分别给出几个图案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四边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2],然后根据自己认知的形状用木棒或小火柴棒摆一摆,把图形围出来,测一测四边形的长和宽,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印象,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认一认并将他们进行分类,从而更多地了解四边形.教师通过这样的动手方式,可以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好奇心,让他们在探索中去学习,也可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基本学习经验.
(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我们越来越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常说:“知识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从生活中的某一点出发,延伸到数学学习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引导,深挖数学知识,创立情景模式,将生活经验转变为数学经验[3].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超市商品的价格牌,先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数字,比如一盒饼干5.60 元,一袋面包 7.80 元,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字,再看小数点后面的数字的多少,然后说出比较的方法,最后简单地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生活知识转化为数学知识,学生好接受,容易理解,教师教起来也轻松.
(四)结合数学问题,积累活动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乐趣,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师教授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时,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位置与方向的判定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之后让学生与同桌进行合作,相互提问并进行解答.如说出学校附近的超市、建筑物等位置和方向.学生通过互相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五)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意识
在思考中丰富活动经验.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其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创新,使其能够快速地梳理思路,进而掌握数学活动经验.例如,鸡兔同笼这节课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讲解这节内容时,便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将问题变成相似的数学问题.当学生在对相似问题进行解答时,便能快速地掌握基础的解答规律,从而自主分析解答的方式,并从多个角度、层次去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找到解决方式,积累经验,还能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和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会不断地更新,产生新的活动经验,所以需要学生长期积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的特点,无法较好地体会到数学经验中的实际关系,因此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认知意识和能力.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将所有的知识起源,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结果等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在讲解这节课时,第一步便是给学生举出两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比较,之后便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接下来的讲解,根本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消化、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式,如通过游戏等富有趣味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游戏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很快掌握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将感性经验转变为理性经验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非常的抽象、烦琐的,一些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能比较好,教师便可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但教师也不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也需要融入抽象思维,让学生能够将抽象思维发挥出来.例如,教授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教师便可先让学生用感性思维对图形进行分类,并在学生分类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会觉得它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依据吗?”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想方设法地去验证自己的理解,这也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之后,便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将自己觉得是对称的图形对折,从而引出重合的概念.在教师讲解不对称图形时,便可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图形在对折后是否重合了?”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其自身对重合的理解,便能很快地理解知识点.最后,教师再将对称图形和不对称图形全都展开进行对比,并提问:“这几个图形的折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之后让学生对折痕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了解了重合、部分重合、对称轴这三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摸索,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事实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严格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鼓励并培养学生多参与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积累基本的学习经验,仔细观察、多动手实践,在活动中不断总结、提升、积累,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好奇中去感受新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