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活动 引导经历 关注应用
——小学高年级数学优质教学法
2020-12-30季勇国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小学江苏南通226000
◎季勇国 (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0)
学习是一个亲身体验的重要过程,学生的各器官、各肢体都应参与学习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需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如果学无所用,学生感受不到知识存在的意义,就难以对知识的学习引起兴趣,也巩固不了知识的学习.结合小学数学新课标及核心素养框架的要求,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应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参与、探索与实践,在活动中经历,亲身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并迁移延伸到生活中加强知识的应用,凸显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设计活动,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
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与低年级数学课堂不同,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结合学情进行,应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动手、经历、实践、生活等元素.从学情出发,由于高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多的生活经验,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数学知识,需要有一展身手的机会,但同时需要有亲身体验、参与、探究与实践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与收获.这是由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也是由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的.教师应更多地设计一些综合性、生活化、趣味的数学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站在综合学科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涉及“比例”“确定位置”相关知识,而教材后面也有活动的主题“绘制平面图”,将这些知识点与任务融合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项综合性活动“绘制校园平面图”.虽然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能力,但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在“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活动主题中要先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1.测量或搜集关于学校各方面的长度数据;2.观察学校有哪些建筑物、设施;3.绘制平面图,确定比例尺;4.确定学校中建筑物、各项设施在平面图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活动任务的难度指导学生活动形式,学生收到活动任务后就会逐步开展起来,活动的形式可以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活动中4 项任务再次细化,并且具体落实到小组成员中去,如在测量或搜集关于学校各方面的长度数据时可以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分工测量学校各方面的长度.这是一项考核学生多方面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活动,既有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也有计算知识,还有绘制地图的技能等,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设计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数学知识,运用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任务的导向下,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然后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活动参与的整个过程.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原来是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也让其认识到需要灵活分析、创新思考、综合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导经历,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经历是学习的主要途径,知识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与人们的经历息息相关.学生如果缺乏亲身的实践和经历,学习到的知识用不上就会很快遗忘,不够深刻,导致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也可能难以理解数学中的思想方法,没有完全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由此,结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创造足够的条件,让学生得以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体验与探索,收获经验,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引导经历,应由教师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做好条件保障,让学生自主参与,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提示与激励,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学习“比例的应用”时,教师设计了“大树有多高”的探究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身经历与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按照小组形式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合作探究中,从教室走到户外,找到校园内的一棵大树,将测量大树高度的学习问题真正呈现在眼前,让学生围绕大树进行探究,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测量、记录、分析、计算等过程,得出大树的高度结果,然后再进行分析与反思.学生由始至终都亲身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奥秘无穷,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知识,只要学生能够善于观察和探索,就能有所发现.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学生在探究大树高度问题的过程中还感悟出“抓住相同时刻、相同地点,实际物体长度与影子长度比例相等,即能得出大树高度”.数学知识正是经过多次尝试动手操作才能有所收获.因此,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探究过程,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关注应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生活应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出,要为改造生活而实施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是会生活、会应用、会解决问题的人才,并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巧方法的应用,多设计一些应用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如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后,学生参与了“校园绿地面积的计算”活动,认识到多边形面积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涵盖了数学思想方法中的“转化”思想,具体操作:将多边形通过分割、整合划分为熟悉的规则图形进行计算;也涵盖了多边形的转化思想,即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将未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将不熟悉的内容转变为熟悉的知识,这就是转化思想的魅力.关注数学应用,教师启示学生要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有了更强烈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设计了应用型的任务——“测量并计算你家的面积.若要给家里铺设新瓷砖,应如何购买瓷砖? 请根据家里的需求及瓷砖各项性能、特点,设计瓷砖购买方案.”这是一个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问题,在应用型任务导向下,学生进一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与父母一起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生活中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与很多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全面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需要我们留心发现,用心观察,从而找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否则,将生活与知识割裂开来,知识失去了生活载体,就无法发挥其服务生活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及核心素养.
四、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居于重要的指导地位,没有教师的指导与鼓励,学生容易失去探究的动力.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难免会感到疑惑,需要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如在测量校园绿地的面积时,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应该分为几个图形,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小学生注意校园草地的对角线,以对角线作为分割的依据,尽可能划分为标准的图形,便于测量计算各部分图形的面积.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计了探究活动后不应置身活动之外,任由学生探究,而是要成为设计活动的引导者,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当发现学生的问题时及时给予指点,并且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并鼓励学生解决困难,继续探究.
2.设计难度适宜的学习探究任务
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探究任务上能够自行思考解决一些困难,但是不能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在认识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设计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尤其是面对一些基础知识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更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层次需要.如果学习任务的难度过大,学生学起来就容易泄气,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如果有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了解学生的基础,给学生提出了超纲的要求,这就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因此,教师先要做到充分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
3.注重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学习数学也可以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才能帮助小学生融入社会中,促进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思维比不上众人思维,所谓集思广益,多名小学生组成小组,探究活动内容,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如学习三角形的垂线长度,让小学生分组对三角形顶点到对边各点的距离进行测量,经过对比发现,只有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才是最短的,从而得出三角形顶点与对边各点之间距离的关系.小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也要注意合理分组、科学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要相互合作,将组内成员人数控制在5—6 人,让每个成员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调动起小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4.增加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对小学生而言,探究活动的趣味性是最大的吸引之处.有趣的知识往往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趣味性的推动下,小学生便产生了前进的动力.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应注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那么活动的趣味性源于哪里呢? 源于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如动画、故事、游戏等.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少不了游戏的开展,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渲染课堂良好氛围.例如,在探究一些计算规律时,可以开展“算式接龙”的游戏,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开展计算练习,从计算中找出一些常见的数字的计算结果,有意识地记住特殊数字的运算结果,如 25×4 = 100、125×8 = 1000 等,将有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运算效率.学习应是一个快乐有趣的过程,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快乐,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将一个个数字活动起来,将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设计一些趣味化、多元化、生活化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将自己的思维与行动都融入活动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参与、探索、创造与实践,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学生关注应用,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优质的数学教学法.“活动中经历,并关注应用”,需要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巧妙实施,也需要更多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小学生的学习正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需要依靠生活经验去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反过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宽广、真实的生活环境下,参与数学学习,亲身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