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020-12-30白茹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风筝学科融合

○白茹

主题发言

课程融合、统整的理念已经被众多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学校的出发点是“全人教育”,也就是让学生在融合课程中通过跨学科学习,让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开展基于现实生活的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学生面向未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主题研讨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对此,我们进行了近五年的课题研究“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的研究”(课题编号:1604050),总结归纳出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实现四大突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一生发展,明确育人初衷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要为未来培养怎样的人,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教育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愈来愈趋向综合化、复杂化,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应具备“抽丝剥茧”“见斑窥豹”以及与他人合作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分科课程,容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事物缺乏整体感知。各学科互不相通,教学内容重复,不但增加学生负担,也不利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

鉴于此,我们尝试以基础学科语文为突破点,研究实施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边界,打通知识与素养、学习与生活、现实与未来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其间,挑战自己,合作共进,在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中,让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艺术综合素养都得以充分提升和发展,开创一种新颖独特、多姿多彩的学习体验。

二、二次开发,创新课程样态

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并非新增一门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进行学科叠加,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国家的课程目标为依据,以现行教材为参照,直面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创设更加适切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环境,课程样态可分为:

1.涵盖式——学科内融合。

即语文学科为了教学的需要而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甚至思维方式等。例如,《会变色的报春花》可以引进小实验、尝试填写实验报告单与科学课融合,让学生们亲历探索,感受科学的神奇;《二泉映月》可以引进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音乐融合,琴声即为心声,反复听、文曲对照听,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以前可能有些教师也这样做过,但那时仅仅把这些做为教学手段,从学科本位出发一带而过,而不是教学思想的打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样做并非是守不住学科的边界,这样做恰恰是用知识最初存在、产生的方式,来进行还原和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其幸福获得感。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只要涉猎到其他学科就都要如此大力度地进行二次开发吗?研究证明,过度强调融合、为融合而融合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找准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的切入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中涉及到其他学科内容,恰当地引入会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儿童兴趣点。

抓住儿童的兴趣点,广泛联系其他学科,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热情,让学习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事,从而化兴趣点为动力源。

(3)审美提升点。

借助音美等学科对多种感官的调动,丰富语文教学的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将理解表达出来。

(4)思维训练点。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却常因其难以外显,在语文课上变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像《田忌赛马》一课,孙膑计策成功的背后是组合排列的最优化,教师想要透过表达将这一思维过程外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借助数学学科的呈现方式会更加直观。

(5)创新体验点。

语文课上的许多奇思妙想正是创新的源泉,结合其他学科尝试将其外化,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这也许就是最初的创造发明过程。

2.并列式——主题融合。

即利用主题统领,多学科并列组建学习单元。在当今知识呈几何速度增长的时代,如果只着眼于知识的传递,我们即便将学生的“篮子装满”也无法穷尽所有,我们只有将学生的心灯点亮,引领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索、去感知,去建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例如“风筝”课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它不仅代表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童年情结。穿越千年,学生对于牵着风筝自由奔跑的渴望,依然是相同的。亲手做一只风筝,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写在上面,并放飞于蓝天,是可以让人回味一生的事情。可以围绕风筝确定“放飞梦想,留住童年”融合主题,然后再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筛选相关学科:

综合实践课,学生分组探究风筝的起源和发展、风筝的样式和种类、风筝的材料和制作、风筝的放飞和益处。

音乐课,学生们欣赏、学唱《放风筝》这首内柔外刚,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兴参与音乐活动,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英语课与劳动技术课融合,学生们当堂制作迷你小风筝,用英语介绍制作过程,并将其制成英语绘本、口袋书等介绍给更多人。

数学课和美术课融合,让学生了解轴对称,了解中国传统审美取向,体验如何画出美丽的对称图形,以及如何用深浅色调搭配来表现画面美。

科学课和体育课融合,学生们在探究实验中了解风筝飞上天的原理,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将风筝放飞蓝天。

语文课读写结合,借鉴贾平凹先生《风筝》的写法,引导学生心随笔动记录下在主题学习活动中自己真实的感受,从而实现为生活而表达。

以上主题式融合,从学生关注点出发,指向生活,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习得方法,提高综合素养。融合主题的选取大多根据学生需求,依托学校自身所在地资源优势,在自己学校文化与课程架构中选取。“放飞梦想,留住童年”,感受童年美好,正是我区路华小学善美文化在中年级的体现;还有石化小学“博爱”文化下的“枣”课程,舌尖上写下了对家乡最质朴的爱;车站小学“快乐”文化下的“寻车记”,承载着学生童年的欢乐……这些主题式融合,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安排一至两个,不宜过多。

三、四大突破,助力研究深化

1.合纵连横——教研形式的突破。

由于“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的研究”,跨越了小学整个阶段,涵盖了小学多个学科,所以教研开展必须打破年级、学科界限,参与研究的教师既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脉络,又要了解同年级各学科间的交叉与联系,无形中促进了教师对现有教材、现实学情的把握,促进了教师对真实问题、社会热点的关注,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与驾驭能力。

2.参与设计——教师身份的突破。

课程真正落地关键要靠一线教师。教师要由过去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站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从学生需求出发,迈出从“学科本位”到“目中有人”的关键一步。课程是鲜活的、是定制的、是沾染了每个教师个人气息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掌握教育、教学的核心技术,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对三级课程有着深入的理解力、执行力,从一专到多能,成长为学习型教师、合作型教师、综合型教师。教师的高度将决定学生的视野,教师创造性的实践,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真实的学习机会,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3.泛在学习——学习时空的突破。

融合课程以真实问题和任务驱动来展开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完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逛超市是学习、煮饭是学习、穿衣搭配是学习……处处留心皆学习。这种“人人想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打通了时空界限,联通了课堂内外,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有效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学习不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负担,而成为自我发展、探究、实践的必须。

4.立体多元——评价方式的突破。

小学语文与多学科融合课程,其最终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需要极具个性且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支撑:随堂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师生互动评价、生生互动评价、家校互动评价;校际(区域)评价、新媒体评价;星级评定、网状图表、文字图片……时间、人员、平台、方式的不同,使得评价的诊断、矫正、激励等功能更加科学、客观、有效。

猜你喜欢

风筝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超学科”来啦
学做风筝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