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诊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2020-12-30伍毅浦涧
伍毅,浦涧
1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院,广西百色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肝细胞癌(HC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发病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尽管癌症致死率有所下降,但根据近年来癌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原发性肝癌(PHC)致死率仍在上升[1]。目前临床上PHC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切除和肝移植,但5年生存率仅为7%[2]。早发现、早诊断是提高HCC的治疗效果的最佳手段[3]。目前我国对于PHC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血清AFP检测及B超、CT、MRI等影像技术,但HCC的临床确诊仍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是临床筛查HCC的常用手段之一,但对于AFP阴性(AFP<20 μg/L)HCC患者,该方法诊断价值有限;且由于大多数肝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增加了HCC的诊断难度。现就
AFP阴性HCC的诊疗及预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AFP阴性HCC的特征
1.1 人群分布 有研究发现,在AFP阴性HCC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4],这种差异可能与患者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有关。另有相关文献报道,若HCC患者同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AFP阴性HCC患者男性比例高于女性[5]。关于发病年龄,李丽等[4]报道AFP阴性HCC的患者主要分布于50~65岁的中老年人群。
1.2 临床表现 AFP阴性HCC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特点不一,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严重者可放射至右肩部[6];少数患者还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易误诊为胃肠炎;其他症状体征还包括肩背部疼痛、乏力消瘦、腹部包块等。AFP阴性HCC的首诊原因主要为体检发现。李丽等[4]研究指出,超过50%的患者初步诊断为PHC时已合并肝硬化,其中半数患者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但是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比例仅为1.9%。由此推测AFP阴性HCC患者临床症状可能比较轻,突发重症少,短期内不会出现生命危险。
1.3 病理生理特点 按传统大小肝癌来分,AFP阴性HCC约73%为单发结节,主要为小肝癌[4]。一般认为,术前AFP越低,肿瘤直径越小。唐栋等[7]发现,在AFP阴性HCC患者肿瘤直径一般<3 cm,多为单发结节,而且肿瘤边缘相对规则,界限清晰。按分化程度分,AFP阴性HCC高分化患者比例较AFP阳性高,由此可认为AFP阴性HCC组织以高分化为主。在临床病理学上,癌组织分化程度越高,组织形态越接近正常组织。因此推测AFP阴性HCC患者和AFP阳性HCC患者相比具有肿瘤小、分化程度高、预后相对好等特点。吴红梅等[8]研究发现,AFP阴性HCC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①细胞密度增加,大小不一,异型性明显;②胞质嗜酸性增强,部分癌细胞胞质内可见色素;③肝窦不规则扩张;④核分裂像多见,有丝分裂活性增强。免疫组化:AFP(-)、CD10(-)、CK7(-)、CK20(-)、CK19(-)、CDX-2(-)、CEA(-)、GCDFP15(-)、ER(-)、PR(-)、CD34(+)、Villin(+),但其病理取材均有肝炎背景,且病例数量较少;无肝炎背景的AFP阴性与阳性HCC患者病理特征的区别还需进一步研究。
2 AFP阴性HCC的诊断
2.1 肿瘤标记物
2.1.1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 GP73是一种存在于高尔基体膜上的糖蛋白,能在多种组织细胞中表达,主要维持肝肾的生长发育。有研究发现,GP73能被某种特定蛋白酶水解,并能在相应条件下被检测识别,这为GP73成为肿瘤标记物提供了理论支持[9]。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证明,GP73与PHC存在一定关系,PHC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升高(≥150 μg/L)[10],且特异度及灵敏度优于AFP[11,12],有希望成为临床诊断PHC的新型肿瘤标记物之一[13]。但有研究表明,非肝癌的肝病患者血清GP73水平也会高于正常值,而且随着病情加重,GP73血清水平也会持续升高[14]。在我国90%PHC为HCC,因此GP73可用来辅助诊断AFP阴性HCC,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1.2 血清铁蛋白(SF) 铁蛋白是一种大分子蛋白,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在肝损伤患者尤其是PHC患者,SF水平会升高,且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可能存在正相关[15]。周道祥等[16]通过研究指出SF在PHC诊断中的特异度及敏感度85%以上,与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等相比更有效。因此SF可用来辅助诊断AFP阴性HCC,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但SF的水平受多种疾病的影响,如肺癌、胰腺癌及白血病等,同时目前在临床上尚未制订SF用于辅助诊断HCC的标准。
2.1.3 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CAP-2) 已有研究报道,CAP-2在HCC患者中表达上调,且与HCC的多阶段发展密不可分。Chen等[17]研究指出,CPA-2在对AFP阴性HCC患者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即使患者合并肝硬化,其敏感度高达82.6%,特异度高达83.1%。在早期HCC(BCLC 0期和A期)患者中,其敏感度为78.6%,而AFP敏感度为40.4%。由此可见CAP-2在早期HCC的诊断中仍有较高的价值。另有研究表明,CAP-2与AFP两者表达互不干扰,而且在正常患者体内,CAP-2可以忽略不计[18]。因此在AFP阴性HCC患者中,可用CAP-2辅助诊断,同时也可用于治疗后的复发预测。
2.1.4 生物化学物质 近年来,临床越来越关注可能成为肿瘤标记物的生物化学物质,如甲胎蛋白异质体、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中期因子、α-L岩藻糖苷酶、Dickkopf1蛋白等。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因此上述标记物对AFP阴性HCC的诊断价值尚不明确。若将上述标记物进行联合交叉对比,有可能提高AFP阴性HCC患者的早期诊断率,但费用可能大幅度增加,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2.2 影像学检查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具有快捷、无创、经济、方便、安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PHC的诊断及治疗后的复查随访。但是超声视野小、干扰大;而且受操作者(操作者临床阅片经验、操作手法等)的影响[19]。与超声相比,CT、MRI不仅能够提供病灶范围、大小及相关影像学图片,而且不受操作者水平影响;但CT有辐射,MRI扫描速度慢,同时两者费用较高,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但是对于术前检查评估及术后复查,尤其是瘤体直径<1.0 cm的HCC,MRI对于AFP阴性HCC检出率要高于其他检查手段[20]。随着造影剂的运用,超声造影、增强CT及增强MRI等被用于PHC的诊断,提高了肝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小肝癌的误诊率[21]。由于AFP阴性HCC患者诊断困难,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往往应用较少[22],但有研究指出超声造影在HCC的诊断敏感度超过90%,特异度超过75%[23.24],而且还能准确反映肿瘤血供情况[25],说明超声造影在HCC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价值[26],可以用于HCC的诊断及预后的随访。其他影像学技术如能谱CT、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在HCC中的诊断应用价值需进一步证明。
3 AFP阴性HCC的治疗
临床HCC的治疗手段有多种,如手术、药物、放射及联合治疗等,其中根治性肝切除仍为首选方法。与AFP阳性HCC相比,AFP阴性HCC患者整体分期较早[4],患者若有手术意愿,排除手术相关禁忌证后可选择手术治疗,术式选择与AFP阳性患者相比无明显不同。由于肝切除术后残余肝组织仍有恶变可能,因此还需进行随访。二次肝切除术风险较大,在条件允许下可行辅助治疗。运用射频消融(RFA)、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非肝切AFP阴性HCC患者总体效果满意,且预后较好[4]。但TACE存在风险,可能激活残癌细胞,而且目前无法通过改进TACE来降低此种风险,因此TACE联合手术治疗可能更为有效。对于不能行根治性肝切除的患者,TACE可作为单独补充治疗手段[27]。其他辅助治疗还包括微波消融(MWA)、放射治疗等。消融治疗需要借助影像学技术辅助,RFA与MWA局部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28]。放射治疗目前不作为HCC的一线治疗,而且疗效不确切,临床主要运用包括I131在内的粒子植入来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将目光转移到分子靶向治疗、细胞免疫等。仑伐替尼、索拉非尼已被用于临床治疗PHC,但主要用于无法实施肝切除的晚期PHC患者,对于AFP阴性HCC患者有无明显疗效,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细胞免疫治疗、系统化疗、中药治疗等对于HCC的治疗效果也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 AFP阴性HCC患者的预后
HCC患者5年整体生存率小于50%[29]。李丽等[4]研究发现,AFP阴性HCC患者治疗后预后整体较好、生存率较高,前3年生存率超过80%。Zhang等[30]认为,AFP是影响HCC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推测AFP阴性HCC患者生存率较AFP阳性患者高,预后较好[31],但AFP转阳性的患者生存率会明显下降[4]。关于以上变化的相关机制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有可能成为临床HCC分子生物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有望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肝脏背景、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及合并症等对AFP阴性HCC患者的预后也有一定影响。整体来说,年龄越大、肝功能储备越差、自身基础疾病越多,则预后可能更差。
AFP阴性HCC早期症状隐匿,大部分到晚期才被发现[32],由于此类患者就诊原因主要是体检发现,而我国居民目前普遍缺乏定期体检意识,因此AFP阴性HCC的患者临床确诊时病情往往处于晚期,丧失最佳治疗时机。现阶段PHC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血清标记物及联合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诊断还需要靠组织病理检查[33]。对于AFP阴性HCC患者,因AFP阴性,体检筛查发现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早期诊断难度更大。近年多项研究发现新型血清标记物,对传统血清标记物AFP的进行补充,希望提高AFP阴性HCC患者的早期诊断率。但新型血清标记物在AFP阴性HCC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泛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确认。影响AFP阴性HCC预后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血清AFP水平、组织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等。总体AFP阴性HCC患者生存率比阳性HCC患者高,但部分AFP阴性HCC患者术后复查AFP会升高,称为AFP转阳。而AFP转阳HCC患者预后却差强人意,甚至比单纯性AFP阳性HCC患者预后更差。因此研究AFP持续阴性及AFP转阳的分子机制对于指导AFP阴性HCC患者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然是提高HCC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