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篮球项目特征对小学篮球开展建议
2020-12-30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辽宁 沈阳 110102)
前言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对于身体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由于种种原因,篮球运动在小学阶段发展的还存在一些问题。2017年11月,中国篮球协会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小篮球发展计划暨小篮球联赛起动仪式,同时发布了《小篮球规则》。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说道:“为了让12岁以下的孩子更好地接触篮球、喜爱篮球,中国篮球协会在大量调研以及综合国际篮联‘迷你篮球’的基础上,推出了‘小篮球’计划,即用更小的球场、更矮的篮筐、更小的篮球、更简易的规则,降低篮球项目的门槛,让更多孩子走进篮球场,掌握团队协作、领导力、沟通的技巧,完成体育、教育共同的育人功能。”青少年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小学篮球课程作为我国篮球教育的基础,对推进篮球进校园,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篮球整体水平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因此,提高小学阶段篮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十分有必要。
1、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及分析
篮球运动的本质是在特定的规则、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下所进行的投篮比准的游戏。其属性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反映时代特征的社会人文景观,虽然不同的人群由于职业视角的不同,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对其本质是游戏,其属性是文化,其表现形式是特殊的社会人文现象,这是众所共识的。根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训练理论,将篮球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篮球项目具有集体性、同场对抗、身体直接接触及以球的投射命中计分,并以得分的多少来区分胜负的特点。
集体性:篮球项目通常指的是五人制篮球,在整个过程中,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要,里面包含了各种掩护、突分、传接球等需要集体协作完成的动作。队员之间配合的好坏与否对于比赛结果影响巨大;
技战性:篮球运动虽然是集体项目,但它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又比较高。球员对于基本技术战术的掌握是进行团队配合的基础,如:传球、投篮等,技术如果掌握不扎实,团队协作更无从谈起。对于一个球队来说,有几名技术突出的球员,对于整个比赛的胜负显得尤为重要;
同场对抗性:双方队员们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比赛,中间没有隔网,双方队员可以通过位置的移动来进行合理取位,为得分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时间优势。因为是同场竞技类项目,身体有直接接触,身体对抗比较激烈;
球的投射命中计分:篮球比赛的结果是以投篮命中的得分来确定的,无论组织多么严密,技术多么的出彩,最终还是要回到得分上来。这就导致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在平时训练中,动作非常的花哨,甚至是炫酷,投篮得分一气呵成,但是到了在比赛的情景下,就发挥不出来;另外一种就是为了得分,不择手段,认为“不管如何,得分就行”。从而出现了一些恶意犯规,违体等违背体育道德的现象。
2、小学阶段篮球项目训练开展建议
2.1、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在学生初学篮球阶段,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得感,不能“唯技术论”,让学生只进行枯燥乏味的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对现有教材和规则进行合理的改编,可采用情景化教学,让其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需要。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采用降低栏架,加大篮筐,采用小篮球等训练形式,鼓励学生投篮,让学生体会到投篮命中的喜悦。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游戏性的训练内容很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例如,在低年级熟悉球性时,设计篮球环绕全能赛,根据老师口令,将篮球从头、颈、背、腰、膝盖、小腿依次环绕身体,再反方向绕回,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篮球的控制能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将体育游戏合理的应用到体育课训练中去,不仅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还要做好提前的准备预案。
2.2、设计好训练计划,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和“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合理的设计好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逐步的提高运动水平,避免出现一个“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重复学习好多年;其次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产生了什么效果。最后还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学目标一旦明确,就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方式努力去实施。
2.3、学练赛结合,学以致用,避免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为了避免“学生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却不会打篮球”,学生之间进行单个比动、比传球、比投篮命中率都很优秀,却一上场就干瞪眼的情况。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实际脱节,每一名学生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用障碍物不能完全替代比赛中防守队员。普通练习也不能替代比赛,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进行“学练赛”结合。
在基本技术学习的初期进行技术动作的讲解和训练时,不光要讲解技术动作要领还要讲解学生在攻防对抗中如何去组合运动这些动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和组合流畅应用各个技术动作,避免单个动作练习良好,运用中的效果却不佳的现象。同时还要注意“学练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固然有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无需过度频繁的进行比赛,在小学阶段的篮球课中还是要以篮球的基础技术知识的传授为主。
2.4、训练过程中把握时机,进行德育
在训练过程中,充分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握好时机对学生的教育感化效果比只站在队列前空谈要好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德育因素,不仅仅能够加强学生篮球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正当竞争的意识和顽强的意志。
例如,在教学比赛中因为抢球,因为一方队员恶意犯规,双方队员发生了争执,甚至还有动手的倾向。此时教师应该及时制止,借此时机进行体育道德的教育。告诉学生,我们常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篮球不仅仅是为了投篮得分,更重要的还是在比赛中增进同学友谊,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比赛中应该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合理的争抢球可以培养顽强奋斗的精神,但不能违背体育道德。赛后找到双方当事人,在进行篮球相关规则知识的讲解和思想教育,避免同学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带到课下,出现种种问题。
2.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各项活动内容与运动负荷
体育课中要有运动负荷,有练习密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增强学生体质更没有错,但是不能陷入“唯增强体质论”的误区。那样会严重的干扰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对体育教学的真正的研究。体育课的本质是 “进行运动技术学习和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体育课必须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体育课有着不同的形态和形式,而不同的体育课对运动负荷的需要也不同。
例如,在小学阶段,注意负荷的重量,避免一些负重过大、静力性动作过多或者剧烈的震动,容易导致脊柱弯曲,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如连续的纵跳摸高等。
2.6、严格执行课堂常规,讲解清楚比赛规则,做好准备和放松整理活动,注意安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解决教学和训练管理混乱问题,教师应当通过视频演练和比赛训练来引导学生遵守和掌握比赛规则,让学生牢记和把握篮球比赛的时间,提高投篮技巧,认知违例规则、干扰球规则,这样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比赛观念,在开展篮球教学特别是比赛活动时,教导学生遵守比赛规则,发挥好个人水平。
在篮球训练中要讲解清楚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放松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期教师应该认真的领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还要有专项的准备活动并且讲解清楚每个动作的作用。有条件的教师结合实际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式;其次在练习和比赛之中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师提前检查场地和器材,课前检查着装,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学生的监控,做到防护于未然。
2.7、充分发挥现代化手段的积极因素进行训练
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学和训练提供了便利,篮球教学训练资源的开发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篮球运动的教学和训练变得更为直观、形象。网络上各种教学平台上的慕课、微课、比赛视频触手可及,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学和拓展,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其次还可以利用摄像机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对学生的技术动作、比赛场景进行摄录,在赛后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纠错,这个是很好实现的。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动作分析的仪器进行动作分析,找出技术动作的不规范不合理之处。
2.8、上好篮球理论课,勤反思,善总结
教师可以在总的训练计划中,穿插一堂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对于篮球的一些相关背景知识、裁判法、比赛规则等进行讲解,以便同学了解更多篮球相关的知识。同时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动作和经典案例结合前期录制的视频资料,师生进行点评。
引导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有总结才能有提高。无论是在技术动作的学习还是训练的过程中,多动脑,多反思自己,投篮没进,为什么没进?是力量不够还是动作不对,下一次投篮进行调整,避免机械的投篮,不加思考,效率很低。在比赛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总结这次比赛出现的问题,一些失误的出现,反思出现的原因,下次能不能避免?一些时机没有把握好,思考因为缺乏自信不够果断还是判断失误……
3、总结
小学阶段是进行篮球项目教学的起步阶段,对该年龄阶段的运动员进行积极引导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极为重要。基于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和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通过教学中的“学、练、赛”结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的“懂,会,乐”,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