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椎动脉型眩晕216例
2020-12-30张旭东王晓玲沈银英
张旭东,王 霞,王晓玲,沈银英
近年来,中老年人颈源性眩晕发病率上升[1],椎动脉型眩晕为颈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临床表现为后枕部痛、颈部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伴头痛、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耳聋耳鸣、视物不清等。目前国内多采用中西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虽多,但疗效不佳。我院眩晕门诊自2013-04至2018-12,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眩晕患者216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6例中,男132例,女84例;年龄29~86岁,其中≤65岁187例(86.57%),平均55.35岁,病程0.3~10.5年。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2]及《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中关于颈源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头晕或眩晕呈突发、阵发或反复发作;(2)颈项部疼痛不适、颈部活动受限;(3)伴有或部分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聋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4)颈椎旋转实验阳性;(5)颈椎MRI显示颈椎不稳或有骨赘形成;(6)排除眼源性、耳源性、心源性等引起眩晕。
1.2 治疗方法 采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中号一次性浮针(浮针入皮过程借助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研究所提供的浮针进针器)。(1)进针:患者坐位,常规皮肤消毒,患肌附近2~3 cm的正常组织处进针(患肌一般为斜角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颈夹肌等)。左右旋转浮针针芯外软管,装入浮针进针器固定槽,将弹性连杆拉至卡槽。右手持进针器,与皮肤呈15°~25°,按压进针器按键将针快速刺入皮肤,移除进针器(此时针尖位于皮下组织内)。右手轻轻提拉,确认针尖位于皮下,放倒针体。(2)运针: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提针尖使之略翘起勿入肌层,可见皮下呈线状隆起(进针宜以松软易进,患者无酸、麻、沉、胀等感觉)。(3)扫散:针体完全进入皮下后将针尖后退至软管内,右手拇指、中指夹持针座,拇指尖固定于皮肤上作为支点,示指和无名指一前一后作跷跷板样扇形扫散(症状顽固者可做旋扫,针体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椭圆运动),每个进针点约扫散2 min,扫散频率100次/min。(4)再灌注:操作者双手配合轻轻按揉进针点两侧,使局部肌肉放松。嘱患者做耸肩、颈部旋转、抬头、低头、扩胸等再灌注动作。以上动作时操作者可给予患者适当拮抗力,以加强再灌注强度。(5)留针:选择一个进针点,将软套管固定于皮下,留置6~8 h后嘱患者自行将软管拔出。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不足5次治愈者按1个疗程计算。连续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头晕、头痛、颈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颈肩部活动正常,肌力恢复正常;有效:头晕改善,其它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部分改善;无效:头晕等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改善。疗效以总有效率方法计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结果 通过1~2个疗程治疗后,216例治愈147例,有效37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85.2%;治疗后3个月后,治愈144例,有效38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84.3%。
2 讨 论
国外研究统计,普通人群中约30%有过中重度眩晕[4]。国内报道,10岁以上人群眩晕患病率为4.1%,头晕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5]。我们在眩晕门诊观察,一些患者常因颈项部肌肉过度疲劳,出现肌肉疼痛、头晕等症状。而绝大部分软组织的慢性疼痛都是由于患肌的存在,患肌是因为局部缺血缺氧而造成的能量危机[6]。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发病机制是椎—基底动脉曲折与痉挛造成管腔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的曲折与痉挛的病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颈椎和椎间盘的病变,骨赘形成造成的压迫和激惹;二是颈部肌肉软组织的长期慢性劳损。1955年Ryan即提出颈源性眩晕的概念[7],国内2010年形成《眩晕治疗专家共识》[8],在眩晕诊断和治疗上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9,10]。
浮针疗法(FSN)不同于传统针灸。两者虽均为非药物治疗方法,但传统针灸遵循“以痛为腧”及阿是穴疗法,刺激涉及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要求得气,留针时间短,很少超过1h。而浮针疗法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符仲华发明,是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患肌(放松状态下,全部或者部分依旧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周围正常部位进针,不在疼痛部位治疗,针尖指向病灶,针体沿浅筋膜(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不深入肌层,软套管留置可达6~8 h。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眩晕的关键,一是颈部患肌的准确确定。椎动脉、颈总动脉旁边的主要肌肉是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所以治疗重点应放在处理这些患肌上。患肌局部易形成条索状或结节等压痛点,即肌筋膜触发点(MTrP)。 MTrP没有固定的定位,多于触诊时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1)局部形成结节或条索,或仅局部紧张;(2)结节或条索部位有明确压痛点或激惹点;(3)按压压痛点或激惹点可产
生局部抽搐反应;(4)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等方法可缓解病痛;(5)可诱发自主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头晕、耳鸣等[11]。二是高质量完成扫散动作。扫散质量的高低是影响疗效的直接原因。“扫散” 与“再灌注”同时进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产生压电与反压电效应,消除MTrP,缓解肌紧张,修复患肌血循环。
笔者注意到很多眩晕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等焦虑症状,治疗中辅以适当镇静类药物及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有助于更快地解除头晕等症状。疗程结束后,指导患者加强患肌的功能锻炼,改变不良习惯,避免患肌的再次形成是避免复发的关键。综上所述,椎动脉型眩晕患者在眩晕门诊多见,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应用浮针进行治疗,起效迅速,效果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疗效稳定持久,为椎动脉型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