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东县一起有关联的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调查分析

2020-12-30吴芳刘军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7期
关键词:传染源旅居核酸

吴芳,刘军昌

(巴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巴东)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因2019 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1-2]。2019-nCoV 引起的传染性较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传播的可能,也可能因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试行)。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3-4]。严重者会出现ARDS、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和定点治疗医疗机构的病例资料;检测结果来源于恩施州疾控中心、巴东县疾控中心实验室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

1.2 调查与检测方法

(1)事件调查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查阅病历,询问病人、知情人、家属、接诊医生(社区卫生室和定点治疗医院),调查患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经过、危险因素与暴露史、实验室检测和密切接触者,对每一例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并开展聚集性疫情调查。

(2)对所有病例(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采集鼻、咽拭子,采用real-time RT-PCR 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病原学检测;因本起聚集性疫情中4 例病例(以下简称病例ABCD)无直接疫区旅行史,采集了密切接触者中高度怀疑的可能感染来源的血清作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G抗体检测(胶体金法)。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疫情概况

本起有关联的聚集性疫情中共有病例4 例,4 例病例均为直接或间接亲属关系;4 例病例发病前后共同进餐、共同生活,且接触过武汉旅居返乡人员。病例C 是一名Ⅱ型糖尿病患者,且有精神障碍,长期在家服药,其他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既往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病史。4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病例三间分布

(1)发病地区:本起聚集性疫情中的4 例病例发病地址在同一乡镇,其中3 例为同一社区,1 例为亲属关系。

(2)发病时间:本起有关联性聚集性疫情的4 例确诊病例中,最早发病时间为1 月24 日(病例C),其次病例A,发病时间为1 月26 日,再次为病例D,其发病时间为1 月29日,最后1 例病例B 为无症状感染者,其采样检测时间为2月28 日。

(3)人群分布:4 例病例中,男性1 例,女性3 例;年龄35~70 岁;4 例病例无特殊职业。

2.2.2 发病与就诊

(1)就诊情况:4 例确诊病例中发病- 就诊时间间隔最短1 d,最长21 d;就诊-确诊时间间隔最短1 d,最长19 d。

(2)临床症状:4 例确诊病例中,3 例有症状,另1 例为无症状感染者(病例B)。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3 例)、寒战(2例)、干咳(2 例)、咽痛(2 例)、乏力(2 例)、头痛(1 例)、肌肉疼痛(1 例)和关节疼痛(1 例)。

(3)临床检查结果:4 例确诊病例中,3 例肺部感染性病变,1 例肺部无改变。血常规检查结果:1 例白细胞计数偏低,3 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2 例淋巴细胞百分比低,1 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

2.2.3 危险因素与暴露史

4 例病例中无医务人员、病原微生物检测人员、野生动物接触人员等特定职业人群;4 例病例发病前14 d 均接触过武汉旅居史返乡人员。

2.2.4 密切接触者调查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五版防控方案(试行)中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即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 d,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 d,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1 m 内)的人员。据调查,4 例患者共有密切接触者31 例。31 例密切接触者中3 例出现过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1 例诊断为疑似病例后排除,另2 例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在社区诊所治疗后痊愈。

2.3 实验室检测情况

4 例病例中3 例均是出现临床症状后主动就诊而确诊,其中1 例(病例A)第五次核酸检测才得以确诊,另2 例(病例C、病例D)1 次核酸检测即为阳性。病例B 是确诊病例A的密切接触者,经主动筛查核酸检测为阳性。

3 流行病学分析

3.1 病例三间分布分析

从发病地区和人员关系上,4 例病例有关联性,存在亲属关系。根据现有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时间上除病例B 外,其他3 例病例均为接触可疑传染源后发病,因病例B 的确诊时间较晚,且无症状,从发病(采样)时间上似乎看不出与病例A 的密接关联性,只能判定被病例A 传染;人群特点上无特殊情况。

3.2 暴露因素分析

4 例确诊病例均接触过武汉旅居史返乡人员,但病例B从确诊时间来看,超过接触武汉旅居史返乡人员的最长潜伏期,可能在陪护病例A 过程中被感染。提示本起疫情因有接触武汉旅居史返乡人员而感染。怀疑有危险因素暴露史者及确诊、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并加强管理。

3.3 发病就诊情况分析

从发病与就诊时间间隔和就诊与确诊时间间隔分析发现,病例C、D 从发病时间-就诊时间间隔时间较长,特别是没有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一是患病期间正处于春节,就医不方便,二是老百姓传统观念,认为春节看病不宜等原因,造成不能及时确诊;病例A 就诊后因症状不典型等原因不能及时被发现确诊,传染源不能及时隔离管理,存在疫情传播隐患。病例A 反复就诊,不能及时确诊,也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隐患。

3.4 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分析

本起疫情中有症状的3 例病例均有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均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和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征。

3.5 密切接触者管理分析

在对密切接触者的主动核酸检测筛查中,发现1 例阳性检测,提示对密切接触者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有利于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和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及时规范对密切接触者开展管理与检测,严禁陪护,也是避免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5-6];密切接触者中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高度怀疑新冠肺炎,并纳入规范治疗与管理,避免成为传染源引起疫情传播。

3.6 感染来源分析

病例A 发病前两天(1 月24 日)与亲属在家吃团年饭,聚餐成员中有武汉旅行返乡人员,且病例A 的密接抗体检测阳性,说明病例A 被武汉旅行返乡人员传染。

病例B 核酸检测显示阳性前14 d 内,一直在治疗医院隔离病房内陪护照顾其母亲病例A(2 月16 日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病例B 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故病例B 可能在院内被病例A 感染。

病例C 的密接与武汉返乡人员有接触,且该返乡人员抗体检测阳性,且病例C 的密接与病例A、B 有共同聚餐史,故病例A、B 可能间接被病例C 的密接传染。

病例C 发病前与武汉旅居返乡人员同吃同住,且该武汉返乡人员抗体检测阳性,即病例C 被其密接传染。

病例D 发病前与病例A 的密接有过两次2 h 以上聚餐接触,病例A 的密接属武汉旅居返乡人员,且抗体检测阳性,故病例D 被病例A 的密接传染。

4 结果

①从接触史、病例间关系及发病时间分析,涉及到本起疫情的4 例病例为有关联性的聚集性疫情。

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高度怀疑感染来源的密切接触者10 人采集血样,开展血清学IgG 抗体检测,共检测出5 例阳性,进一步证实了确诊病例的感染来源。

③有武汉旅居史者或接触有武汉旅居史返乡人员的确诊、疑似病例(包括排除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和加强管理,避免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④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寒战和乏力等症状,临床检查发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或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征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诊治和规范管理[7-8]。出现上述症状和辅检结果异常时应尽早到定点医院隔离治疗,避免因反复就诊而导致的院内感染,引起疫情传播。

⑤从家庭暴露因素分析,本起聚集性疫情通过交谈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或间接接触传播。

5 讨论

通过对阳性患者的可疑传染源进行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发现,新冠肺炎感染存在自愈或者症状极轻的人群,通过短期常规的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即可治愈,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及时对阳性患者的可疑传染源进行核酸检测和抗体筛查有积极的作用,对阳性患者的密接(可疑传染源)的密接要及时进行隔离筛查,对防止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传染源旅居核酸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核酸检测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