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点透·点润:教研员评课的三重境界

2020-12-30孟炳忠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研员公开课课堂教学

孟炳忠(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盐城 224000)

评课是教研员常态的业务工作,教研员评课是否有思考、有格局,影响不可小觑。因为教研员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者,评课直接关系着开课教师的公众印象和专业情绪;教研员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评课直接关系着课堂改革的导向和范式;教研员是区域教研的引领者,评课直接关系着教科研氛围的营造和推动。本文以一次省师陶杯颁奖大会暨课堂教学研讨会上,笔者对“活出生命的精彩”两节同课异构研讨课的点评为例,试图对教研员提升评课境界、拓展评课格局作出有益探索。

一、点亮精彩,让评课激活专业发展的自信

无论是常规检查课、观摩研讨课或是公开示范课、选优课,上课教师都会使出看家本领,调动全部的专业素养投入到教学设计和上课活动。一则恰逢其时的新闻导入或一段精美绝伦的开场导语,在把学生和听课教师迅速带入学习现场的同时,潜藏的是上课教师对学生身心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对教学环节的谋篇布局;一串问题的抽丝剥茧或一组活动的次第推进,体现的则是上课教师厚实的专业内功和灵活的教学策略。当一堂素养与知识并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的公开课完美收官之时,教研员锦上添花的点评,不仅能增强听课教师正确的教学认同,更会让上课教师感受成功的愉悦,收获公众认可的体验,从而深度激活上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情怀,增强专业发展的内在自信,鼓足积极上进的教学追求。但也常有公开课不尽如人意,教研员不仅要有让教师“一课成名”的功夫,还要有让教师避免“一课即败”的本领。即使是再有缺憾的课,也会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能就映射在一个片段、一幅画面、一则板书、一个问题、一个活动、一个细节或者一定的构思设计之中。教研员只有用心留意,善于捕捉,才能于不足中优先挖掘授课教师的闪光点,对局部的创意进行提炼表扬,对细微的成功不吝赞赏。这既是对开课教师备课磨课辛勤劳动的真诚褒奖,也是对开课教师众前抱憾复杂心情的有效排解,更是对教师全面认识自我、重拾信心、走向成熟的精心呵护。

点评片段1:

(开头略)今天两位老师为我们开设的同课异构研讨课,有品位、有质量,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知识和素养有机融合,给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和研究的样本。我特别想和大家一起回放她们的精彩:

1.突出素养,教学立意的站位特别高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思想和灵魂,是确定教育目标和统摄教学内容的站位和策略。教学立意高,课堂境界就不一样。今天的两节课都能在素养立意上下足功夫,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准确认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认同,使两位老师能够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适切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素养引领和能力培养,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知识内容,感悟人生哲理,涵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再是情境的简单罗列、知识的单纯灌输和试题的机械训练。

2.精心选择,情境创设的能力特别强

方冬梅老师围绕袁隆平的奉献人生,设计“袁老的日常足迹—袁老的慈善足迹—袁老的获奖足迹”三组情境层层展开教学,周静老师则围绕杨绛先生的书香人生,设计“杨绛先生与读书—杨绛先生与‘好读书’奖学金—杨绛先生与译书”等系列情境串引教学,都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尤其值得点赞的是,两位老师都是使用一例到底的主题情境展开教学,像一根“红线”,串联起教学的各个环节;像一幕“大剧”,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与传统做法不同,两位老师的优势在于围绕主题形成情境链,再现和追述社会生活的来龙去脉,以情境的连续性增强课堂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法治修养有了自然的滋育土壤。

3.掌控自如,专业积累的功底特别厚

两节课都以“活动”连贯,不断涌流着思维和情感的源头活水。方老师以袁老三组人生足迹为依托,设计“学榜样 悟道理—学榜样

见行动—学榜样 展未来”三个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周老师以杨绛先生的一生为主线,设计“感受·生命的精彩—叩问·生命的精彩—绽放·生命的精彩”三组活动进行分享。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因活动任务的步步推进而变得灵动鲜活,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学习目标之间不断超越认知冲突,深入领悟人生价值,立志活出生命精彩。

无论是教学的整体构建,还是课堂的流程推进,两节课都体现出开课老师别具匠心的教学风格和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向两位老师学习,一起以课堂为支点,以教学为生命,成就学生的同时,在自己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也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点透缺憾,让评课把准课堂改进的命脉

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上,把准课堂教学改革的命脉,是教研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公开课是学校和区域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窗口,因此,公开课研摩和评课是展示教学改革成果、诊断课堂教学问题、引领课堂改进的重要契机。就像再有缺憾的课也有优点一样,即使再优秀的课堂也会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往往就是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根深蒂固的顽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深层次改进的痛点。教研员应吃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精髓,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理清区域教学改革的实施要义,不满足于公开课展示的已有成果,不纠缠于公开课教学的一隅得失;要以见微知著、管中窥豹的洞察之功,以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透析之能,借公开课的观摩和研讨活动,在老师们现场体验和研讨分享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殊与普遍相照应,通过恰如其分、准确全面、有效到位的点评,诊断公开课中不足现象潜藏的深刻原因,指出学校或区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阐释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对策。这样,定能收获更深层次的评课旨归,引领教师向课堂生态的高处走、远处行。

点评片段2:

当然,今天的两节课在给我们带来丰盛大餐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体会和感悟。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还需要我们不断超越,反思改进:

1.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生态有待于进一步建设

教育的更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学习的真正本质是自主学习。今天两位老师在改进教学方式、克服“灌输式”顽疾方面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尝试。但是我们仍然看到“牵引式”教学、“被动式”学习的影子,课堂上更多的还是老师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去探究,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想探究;还是老师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是学生自己在认知、反省和活动后完成道德建构。假如方老师关于袁隆平院士的“三个足迹”、周老师关于杨绛先生的“书香人生”是学生自己搜集的,假如关于普通人是否也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假如课堂上不止有袁隆平院士、杨绛先生……最成功的课是学生“学”得成功,只有将教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学得成长,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真正形成以学生为本位的主体自觉的课堂生态和学习样态。

2.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取向有待于进一步坚持

关注问题,才能聚焦知识的重点,激活思维的困点,澄清思想的盲点。因此,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才是培养核心素养最根本的支点,才能形成课堂教学最大的亮点。今天的两节课都能针对情境设计问题推进教学过程,但仍然存在少数问题的思维品质不够高,留于浅表不足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主要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不够强,结构力度不足以催生学生深度体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磨定教学流程、完成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要把备课的重心移到问题的设计上来,把教学的功夫下到问题的质量上来,既要关注问题的科学性、思维性,也要考究问题的序列性、生成性。创新问题的设计和讲求问题的质量,始终体现着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程境界、理性视野和专业水准。

3.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今天两节课都力图改变单纯讲授的“静听”模式,善于在重要知识点和素养价值点上创设学习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体悟知识背后的思想和价值。但是有些活动设计和组织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如由于老师过于周全、细致的预设,学生活动似乎多了些规定动作,少了些价值争鸣和多样表达;有些活动止于让学生简单模仿,导致学习在热闹中虚化,表面的生动影响了学习的有效。因此,教学中既要通过感性活动“活化”知识,又要强调理性思维“内化”知识,既要指导学生走出简单记忆,又要推动学生思维共振、心灵共鸣,从而将知识真正转化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三、点润共识,让评课引领区域研究的风尚

亮起来的课堂拥有无数可能性,但关键取决于创新的活力有多强。而创新从来就不是无源之水,归根到底要靠专业、文化、研究的深度涵养。公开课教学表面上是一个人的智慧和得失,背后反映的却是一个团队、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的教学思想、教学文化和教学研究。参加区域公开课研讨活动的往往也只是各个学校的“种子”教师,研讨的辐射面和认同度都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教研员进行公开课点评还要着重认识统一和思想润化,着眼教师整体成长和学科长远发展,要通过评课以精辟的道理首先点润参与活动的“种子”教师创新和合作的共识,以期在更大范围内生根、发芽,收获整体效应,播种长远效益;要用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明确措施,动员和引领区域内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科学研究,形成集体行走、专业发展的良好风尚和机制。

点评片段3: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走在教育的旅程上,不仅需要每个人坚定前行,更需要一群人诗意奔跑;不仅需要耕耘一线、勤奋实践,更需要用心学习、潜心研究。基于今天的课堂展示和观摩研讨,我还想给大家一些特别的思考和建议:

1.要让深度学习成为风尚,滋养区域文化共同体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学习可以达到。在交流中了解到,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精彩得益于她们独特的学习方式,是坚持不懈地学习让她们在文字上有了内功,在文化上有了内涵。这里我建议大家,不仅要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而且要开展深度学习,成为“会思考”的学习者,能够参透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意蕴,在学习的丛林里沉潜、涵泳,于不断链接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积累自己的课程“阅览室”;要成为“会合作”的学习者,通过同伴互助、共同学习,用智慧吸引智慧,用思想唤醒思想,形成坚持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的氛围、共同学习的机制,让深度学习、主动创新成为提升区域课堂品质的源头活水。

2.要让多维研究成为常态,构建区域研究共同体

目前,不少学校教研形式化、低效化严重,教师科研也存在止于浅表、留于纸上的现象。我们提倡问题导向开展问题驱动式教研,围绕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层次、常态化研究;提倡系统规划开展主题推进式教研,对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序列化、纵深化研究;提倡校际合作开展交流分享式教研,对区域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研究;提倡立足课堂以“小课题”开展草根式科研,对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提倡“说得出口、写得出手”的写作创生式科研,通过写学习摘录、写读书心得、写教学叙事和反思、写教育教学论文等,对教学风格与教学智慧加以凝练,写出激情四射的感悟,写出新意迭出的文章,在常态研究中积累信手拈来的教学绝招,在多维研究中创生令人叫绝的课堂干货。

3.要让协同联动成为平台,孵育区域发展共同体

听课无数还需名师指路。我们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有一批名师,倾心善学者可以拜师学艺,为师位尊者应该广收门徒,通过师徒结对或坊室团队,构建开放、灵活的组织形态,形成联动、共创、分享的成长机制,在共同的信念和愿景下,建设学到真经、助推发展的平台。可以通过生涯规划地图激活全体教师的发展动力,用共性目标引领群体赶超,以个性规划驱动个体成长;可以通过讲座、论坛、沙龙等,让专家理念、名师风范和学习激情深度融合;可以通过课题博客、论文公众号等,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和研究中让不同见解摩擦、碰撞、论辩,取长补短、借鉴启迪;还可以通过集体建设教学资源库等,让更多教师在共同参与中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我们懂得,自古就没有场外的冠军,要有所建树就得积极进取,学会在集体中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行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让生命和课堂一起绽放,让智慧和团队协同飞扬,我们就一定能成为师德高尚、知识扎实、视野开阔、勇立潮头的持续生长型教师。

上课和评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上好和评好一门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学科课程,为学生的未来幸福奠基,为老师的教学生涯添彩,为区域的教育质量赋能,我们教研员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的脚下已有路,精彩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教研员公开课课堂教学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