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抗疫素材培育政治认同的策略探究

2020-12-30单茹茹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浙江温州325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抗疫政治情境

单茹茹(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浙江温州 325000)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疫情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中国担当,是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鲜活教材。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抗疫素材,开展专题学习活动或嵌入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人生旅途中的这段难忘经历,成为一次难得的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机会。

一、情理交融:让政治认同发轫于情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指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这意味着政治认同是情感接纳与理性认可的结合。思政课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应讲求情理交融,以境启情、由情及理,在生成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知。疫情防控期间,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这些饱含情感因素,诠释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的素材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芒。活用抗疫素材应充分利用有情有理、生动深刻的真情境,帮助学生在真情流动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让政治认同发轫于情。

讲求情理交融的关键是优化情境创设。一是让情境自己会“说话”,即选用富有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的正能量抗疫素材烘托氛围、渲染情感,让情境一经呈现就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认同;二是让学生能够基于情境“说话”,即情境中承载着学科知识,具有可供分析的丰富信息,蕴含着知识生长点和思维激活点,学生可以依据情境展开理论探究与表达,让发轫于情的政治认同通达于理。

【案例Ⅰ】

议题:中国制度的优势从何而来?

情境1:“琴键上的战‘疫’时间线”视频(3分52秒)。视频以著名钢琴家李云迪演奏《我爱你中国》的画面切入,在黑白琴键之上呈现时间轴和疫情数据动态变化,在一个个时间点上回顾战“疫”难忘瞬间: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1月24日三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除夕夜驰援武汉;1月28日各地医务人员陆续奔赴一线;2 月2 日武汉火神山医院10 天建成;2 月5日武汉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2 月8 日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2 月15 日前后武汉降雪,防疫人员在雪中坚守……截至2月29日12时湖北省累计接受社会捐赠资金130.20亿元、物资9216.20 万件;3 月10 日武汉16 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

情境2: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的讲话视频(1 分05秒)。“问题越严重挑战越大,中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就越有效,这很好地说明了中国政治体系的有效性,中国在两周内这么短的时间里建成了两家新医院,我认为任何一个稍稍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对此感到特别惊讶,中国的治理体系能够调动各种资源并且能从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做到深谋远虑。中国会从问题缺陷中吸取教训,也会从取得的成就中获得力量。”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问题1:马丁·雅克所说的中国政治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体系?

问题2:结合“战‘疫’时间线”说一说中国政治体系的优势从何而来。

视频具有声画结合、灵动立体的优势,案例Ⅰ中熟悉的《我爱你中国》钢琴旋律从李云迪的指尖流淌出来就让人心潮澎湃,马丁·雅克的讲话从西方学者的客观视角评价中国制度也更具有说服力,视频的具体内容中包含着党的坚强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集中力量高效率办大事等多重信息。如此情理交融的情境创设,既培养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学理认知,增强了制度自信。

二、辨思结合:让政治认同内化于心

思政课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应讲求辨思结合,在比较辨别中作出判断,在理性思考中作出选择,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疫情期间,网络上大量关于疫情的信息进入公众视野,考验着公众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这些信息有真伪之别,也有“正负能量”之分,还有中外对比;有侧重于弘扬正能量的主流叙事,也有专注于问题研究的新闻追问,还有述说民间生态的个人记录。活用抗疫素材应直面多元多样的信息,尊重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步入开放的学习路径,在明辨深思中真悟笃信,让政治认同内化于心。

讲求辨思结合的关键是强化比较分析。一是要强化严谨比较,把握好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如“正负”比较、多重视角叙事比较中应尊重客观事实,某些自媒体作者根据未经证实的传闻表达的个人感受不能作为推导结论的依据,再如中外抗疫比较中应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国民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等不可判别优劣;二是要强化正确引领,掌控好比较分析的开放性与导向性的关系,既要鼓励学生共享各种信息、充分表达看法,也要针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及时校准“思想罗盘”,引导其站在科学的立场、人民的立场上辨识思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案例Ⅱ】

议题:从中美疫情防控看我们为何有制度自信

步骤1:学生与学习伙伴共享中美抗疫的相关信息,在比较中发现差异。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而特朗普总统说核酸检测中富人优先就是人生;中国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多省份对口支援湖北,而美国总统与州长“互怼”;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5000万美元,用于疫情防控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而美国“甩锅”世卫组织,暂停资助;等等。

步骤2:请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制度原因,结合事实描述这种差异在疫情防控中带来的不同结果。

步骤3:请学生归纳中国制度的特点,回答“我们为何有制度自信”。

面对疫情这样一个信息量巨大的真实场域,亲历其中的高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不同经验、不同见解,只有引导学生在辨别信息、表达见解、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学生在政治认同上的知识疑问、情感矛盾和思想困惑,才能及时纠正错误观点和偏差认识,才能以透彻的学理、缜密的逻辑、严谨的论证予以价值澄清和正确引领。

三、知行合一:让政治认同外化于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思政课培育政治认同应讲求知行合一,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使内化的情感思想上的认同外化为主动性、创造性的具体行动。疫情期间,学生不仅通过媒体获得了很多关于抗疫故事的间接经验,也亲历着居家抗疫、线上学习的不平常生活,近距离观察到社区防控管理的具体做法。学生的家人中就有奔忙在防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加班加点生产防护用品的工人、火速参与群防群控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组织复工复产的经营者……活用抗疫素材可利用这些经验和经历,以议题为纽带,以目标为指南,以活动任务为阶梯,引导学生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让政治认同外化于行。

讲求知行合一的关键是细化实践内容。一是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抗疫英雄的感人细节,发现普通公民在疫情期间的凡人善举,感知政治认同蕴含在社会生活的具体行为中;二是从学生身边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提炼和讲述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社区管理中的抗疫故事,体验政治认同表现在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担当上。

【案例Ⅲ】

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闪光——谁是你心目中的“最美战‘疫’人物”?

目标:通过专题访谈、问卷调查、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不同人群(同学、家长、老师、亲友等)心目中的“最美战‘疫’人物”是谁及其理由,从最美人物身上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精神要义和深远意义,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步骤: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议题设计本小组的调查方案,落实任务分工—根据调查方案和任务分工开展调查—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各小组交流分享并开展现场答辩。

【案例Ⅳ】

议题:社区防疫措施评析和社区管理改进建议

目标:通过专题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本人所在社区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和不足、疫情期间社区管理的难题,为改进社区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从中体验社会主义民主生活、感受基层民主管理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步骤:同案例Ⅲ(略)

从来没有这样一次重大事件与每一个学生都息息相关,每一位积极配合“封城令”“居家令”的公民都是为最终取得抗疫胜利作出贡献的重要一员。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抗疫生活,从细处着眼设计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体验参与中深化认知、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践行认知,正是充分利用了这样一次个人与祖国同命运的教育契机,于细微处求精深,在知行合一中将政治认同落到学生行动中去,落到公民责任上来。

疫情考验再一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具有独特的显著优势。思政课教学应活用抗疫素材,以优化情境创设凸显情理交融、以强化比较分析促进辨思结合、以细化实践内容落实知行合一,让政治认同发轫于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和行动的力度,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刻入学生的人生。

猜你喜欢

抗疫政治情境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政治攀附”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