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措施
2020-12-30
施超平 张书军/江西省信丰县农业农村局嘉定动物防疫检疫站 341600
1 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
1.1 养猪生产模式得到逐步的转型升级我国养猪业的传统大群体小规模生产模式而今却不得不因为非洲猪瘟病原体的普遍存在而进行改革。那些在规模、管理以及疫情防控能力上较差的养猪场被市场所淘汰,而那些依然得以存活的养猪场也开始重视并使用生物安全措施以及高新技术的标准。与此同时,社会上部分闲散资金也会因为小规模猪场的消失而选择进入养猪行业中。养猪业和养猪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养猪业作为一个行业来讲,害怕价格下跌胜于疫病发生,因为疫情带来的死亡只是一个局部的点的损失,而一旦价格下降带来的就是整个行业面的损失。并且因为疫情带来猪仔死亡,可以通过猪肉的价格上调进行经济损坏的弥补,但是一旦出现价格过低的问题却不会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1.2 给上下游产业带来了影响在养猪的生产模式进行转型和升级之后,其上游的饲料行业也会因为这个变化而针对饲料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里的质量主要指的就是安全和营养两个方面。并且虽然养猪场的数量得以下降,但其实因为规模上的扩展,最终导致实际的饲料需求量还会有着较为明显的增长。那些新投资建成的养猪场也许会配备专门的饲料部门,这就会导致部分规模较小的饲料企业倒闭,这也就是说饲料行业也会面临着全新一轮的洗牌。但是对于下游的猪肉市场而言却是一个十分优良的影响。病死猪肉没有源头,泔水猪没有生产地,两者会全部销声匿迹。并且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猪肉运输的时候也会从之前的生猪调运转变为冷链运输,使得区域之间的猪肉价格相差不会很大,猪肉价格趋向于稳定。
1.3 养猪理念方面的改变在养猪生产模式逐步升级及其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的影响之下,在养猪方面的理念也会出现对应的改变,之前经常性使用的“不怕脏乱差,只怕吃不饱”的理念就会逐渐被“为动物谋求福利”等具备科学性的理念予以代替。而之前在防疫工作中的“疫苗和吃药就是防疫”的理念也会逐渐被生物安全技术的应用予以取代。如此一来不单单非洲猪瘟的防控会有着很大的进步,同时其他类型传染病的发生几率也会大幅度降低。
1.4 给种猪场直接带来经济损失我国的一些核心猪场以及种猪企业呈现出一种集中式的分布,种猪企业是面向全国的养猪市场进行销售。在实行跨省禁运之后,为了进一步有效的防控猪瘟,一些繁育场采取了不从外部引种,繁殖和养殖全部由繁育场自行开展的措施。这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了种猪场,因为其销售规模的一再下降,就会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2.1 生物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不断提升生物安全水平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生物安全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这项工作是需要由动物疫病的防控部门或者是当地的行业协会领头,组织那些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生物安全专家针对当地的一些重点养猪场内部的兽医主管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工作。第二,养殖环境的净化。政府配合养猪企业主动清理、退养、收编核心种猪场、规模化猪场周边不符合环保要求、生物安全条件差的散养户和小规模猪场,避免它们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扩增器”。
2.2 疫情发现能力的不断提升第一,扩大检测范围和能力。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猪产业体系、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检测资源,授权更多有资质的检测实验室参与全国范围内疫情的筛查和监测,同时加强生物安全和检测能力的培训和监管。第二,依靠群众、依法防控。鉴于我国地域辽阔、猪场高度分散、猪只流动频繁和疫情严峻复杂,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尽早掌握疫情动态;及时、足额补偿养殖户因疫情处置造成的损失,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防止其因疫情致贫。给疫情上报人以信心,避免知情不报致使疫情扩散,这是疫情控制成败的关键所在。
2.3 疫情处置能力的不断提升第一,提高生猪无害化处理能力。研发和利用符合生物安全、动物福利和环保的生猪扑杀、销毁、消毒技术,同时研究疫区受威胁猪的资源化利用。第二,开展疫点处理后评估。对疫点处置后的圈舍、土壤、植被、水源等进行监测,确保疫源得到彻底清除,同时追查从疫点流出的生猪和猪肉并进行有效处置。
综上所述,我国养猪业由于受到非洲猪瘟的严重威胁,使我国非洲猪瘟的净化和防控承受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如果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一套合理的措施,并结合其他国家非洲猪瘟净化成功的经验,就一定能够对非洲猪瘟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