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2020-12-30侯新旺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合肥230601
侯新旺(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合肥 230601)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正式发布。高考评价体系凝练为“一核”“四层”“四翼”,分别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核心问题,短期内不会产生大的变动,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的背景下,这为新时代高考命题提供了重要指南,也为高三师生有效备考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灵魂,端正备考价值取向
“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新时代高考的核心功能,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根本任务。立德,就是通过高考试题命制与考查,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弘扬中国精神、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人,即经由高考浸润,教育学生要立志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几年高考试题蕴涵着鲜明的立德树人价值导向,以2019年全国Ⅰ卷主观题为例:第38题“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该题通过“积极影响”的考查,意在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扩大开放战略的认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第39 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第40题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的话题设题,价值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二轮专题复习课,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为核心价值引领,搜索价值导向浓郁的热点素材,创设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意蕴,设计价值导向正确的适切性试题。教师要聚焦2020 年高考重大时政,专题复习以热点切入,精琢活用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时政素材,以此带动教材知识综合性复习,实现教学内容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如,民族精神专题复习,教师可以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科研工作者夙兴夜寐、全力攻关等或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的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闪耀的女排精神切入,带动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系统性复习,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奋斗精神。又如,价值观专题复习可选用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人的事迹,梳理他们光辉的人生轨迹(如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将价值观部分的核心问题,包括人的价值构成、价值观导向作用、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融入对英雄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中,最终通过创设相关试题进行总结升华。学科内容只有融入具体情境中分析与考查,才能彰显真实的育人价值。
二、以“四层”评价理念为引领,参悟试题考查意图
“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规定了高考的考查内容。相较于以往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新时代高考以“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新理念为引领,通过试题对考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进行立体全面的考查。这为二轮复习试卷讲评课提供了试题研读方向,也为学生精准迎考提供了指向,即在核心价值的统领下,夯实必备知识、提高关键能力、生成学科素养。
近年来全国卷在“四层”上下足功夫,在立意引导下,试题聚焦于能够反映出核心价值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情境,通过有效设问,测量学生在分析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四层”的掌握程度和综合水平。以2019年全国Ⅰ卷第40 题为例(原题略),从必备知识看,第(1)问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创新等教材主干知识,第(2)问从哲学角度考查了意识能动作用这一辩证唯物论核心原理,第(3)问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从关键能力看,第(1)问“评析”考查学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评价、论证与探究等能力,第(2)问“说明”考查学生分析与表达、论证与探究等能力,第(3)问“建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探究与建构等能力。而且,三小问“评析—说明—建议”浑然一体,存在内在逻辑递进,系统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科素养看,第(1)问“评析”中融入“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第(2)问“说明”中渗透着“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第(3)问“建议”中体现了“公共参与和责任担当”,对学生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素养考查一目了然。从最上位的核心价值看,该题旨在增强学生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讲评时,不能满足于答案的简单陈述,要以“四层”为基调剖析试题,助力学生从“做会题”向“会做题、会研题”的水平进阶。
另外,“四层”也为如何提升二轮复习效益指明了方向,尤其操作性强、外显效果突出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直接引导着教学。
其一,以必备知识为基础。就思政学科而言,高考考查学科知识(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基本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等)、时事知识(信息)、生活知识、创生知识。所谓生活知识,是源于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实践内化到学生“知识库”中的知识。如,2019年全国Ⅲ卷第39题第(3)问:“班级学习园地‘如何学习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栏目征稿,请列举两个写作要点。”参考答案“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勇于探索,创新创造”都是学生在逐梦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意志品质和真切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善于积累,明确“生活即知识”。创生知识则是对高中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如,2018 年全国Ⅱ卷第22 题入选选项“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就将质量互变规律植入唯物史观,学生透彻理解这一原理才能作出正确选择。
在夯实学习基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如:设计主干知识结构图谱、在关键处设空,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上多运用判断、辨析等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比如,创新是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吗?转变政府职能是指管理职能转向服务职能吗?矛盾双方转化,是同一性向斗争性转化吗?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消除盲点知识、弄清疑点知识,不留似是而非的模糊记忆与理解。
其二,以关键能力为重点。新时代高考更加强调基于真实情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真实性学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创设基于真实(时事)情境的以问题分析和任务解决为重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尝试将时事材料为背景的教学情境改编成试题情境,配上设问,组织答案。如上文所述以张富清的事迹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复习价值观部分内容,可让学生梳理其事迹的关键信息,并尝试设问:英雄张富清的事迹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人生的真谛,运用“人的价值”的知识加以说明;结合材料并运用价值观知识,说明张富清的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等等。一以贯之,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语言文字表达、论证和探究问题等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审题、辨析、表达、探究、评价、论证等高考思政学科的关键能力要通过练习、讲评、反思等途径反复训练。“教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精选符合高考能力要求的优质试题,推动学生精准训练,提升做题效益。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之年,高考全方位展现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如精准脱贫),将真实数据设计成图像,让学生分析、概括得出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结论是有效的考查方式,因此,获取和解读图像这一非连续文本信息的能力要适当训练。
三、以“四翼”考查要求为航标,精准定位复习方向
“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新时代高考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四位一体”的考查要求为有效讲练指明了方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每年全国卷都有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扎实牢靠地掌握教材主干知识。如,2019 年全国Ⅰ卷第12 题“从劳动价值论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因为”,题干指向考查学生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作为政治学科的第一道试题,该题也降低了学生考试畏难情绪,符合心理认知特点。2020 年高考依然会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那些思维含量大,能够承载学科能力和素养导向的知识和原理,梳理并重点关注反复考查、常考常新、交叉考查的高频考点。习题选择与训练要坚持“三要”:要立足学科知识,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和推理的试题;要增长社会见识,能让学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的试题;要积累生活常识,能让学生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试题。
全国卷要求学生能融会贯通,既有横向维度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也有纵向维度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的融会贯通。近几年全国卷对知识的综合性考查日益突出,如,2019年全国Ⅲ卷第18 题选项“①表明全球环境治理的价值共识已经形成②反映中国拥有全球环境治理的话语主导权③彰显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表达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责任担当”,政治与文化模块间综合清晰可见。二轮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训练综合融通性强的试题,从高考原题看,北京卷是不错的选择。
从知识层面看,二轮复习的重点是知识的上溯与下延,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打破教材框架壁垒,能连不散、能面不点、能简不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材重构,如《经济生活》的主体建构,包括整体性主体(国家、社会)、团体性主体(企业、行业、产业)、个体性主体(消费者、劳动者、企业经营者、投资理财者、纳税人);《政治生活》的主体建构和主线建构,前者包括人(公)民、政府、政党(执政党、参政党)、人大(代表)、政协、村(居)委会、自治机关、(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后者指贯穿全书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主线;《文化生活》的问题建构,即如何认识各种文化现象(活动),包括如何认识文化、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华民族精神、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这一问题置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认知视角中把握。《生活与哲学》的板块建构,包括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价值观。有的知识的深度把握需要打破模块界限,如《经济生活》第30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哲学模块第十课第二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目中得到论证的,科技创新更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封闭的教材中走出来,通过编制导学案或学习任务提示单,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亲历与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
高考强调学以致用,应用性突出,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设问的指向,包括答案的组织,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让考生在思考作答中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没有具体真实情境的衬托,没有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任务要求,课堂就失去了本真价值,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是学生不欣赏、没兴趣的课堂。教师创设贴近社会与生活的教学环境,从广阔的、纷繁复杂的、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精选素材,并关照考试的结构化设计,在生活情境的选择中为学生提供“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体验,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活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实感受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二轮复习课的重要使命。
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考查。近几年全国卷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突出学科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要求。如最后一道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只有答案示例,没有标准答案,就是要让学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张力,多角度、多层次提出、分析或解决问题。针对高考这一考查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表达与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的机会,鼓励生生、师生相互质疑、相互解答,使学生通过课堂交互活动,对其自主建构的过程进行反思。另外,要选择和创设新颖的不捆绑思维的设问方式,加强针对性训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提出新举措,积极应对全国卷创新思维的考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