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信息化技术在本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30靳翠红宋维军
李 莹,靳翠红,宋维军,吴 辉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沈阳110122)
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2015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了《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提到美国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已从以往的“信息技术是否能用于学习”转变为“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1]。我国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可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医学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医学教育变革和创新,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1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革,即未来的学习者应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创新型人才,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2]。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学制长、知识繁杂抽象、微观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学科,传统教学过度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很多抽象知识学生很难及时消化,实际学习效果不理想。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实现将医学知识从微观抽象到生动直观、教师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互动教学、医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既节省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必将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到,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国家实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以来,高等院校积极把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管理中,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现阶段,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已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然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匹配。平台有,但实际利用率低,形成了“重硬件、轻应用”的尴尬局面。(2)医学院校教师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理念接受程度明显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据相关研究表明,传统的教育体系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参与变得被动,而被动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吸收率低。大部分教师只是由传统的授课地点转移至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多媒体教室,其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没有做到真正创新[3],尚未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即使不利用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也不会影响授课效果,忽视了教学手段需要改革和创新的新时代要求。(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群体,对接受新鲜的信息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4)教育资源未整合,资源共享率低,各医学院校之间自成体系,重复开发。(5)由于医学教育领域学科分类细、门类繁多、专业性强等特点,可利用的数字教学资源匮乏。部分医学院校会选择自主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但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课件种类和数量有限、内容良莠不齐导致利用率低。长此以往,平台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因此而荒废。
3 提升医学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培养信息化教学理念
提高国家教育实力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起绝对的主导和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将提升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看成一个贯穿教学始终、持续不断的终身实践过程。让信息化教学成为自身的一种教学习惯,自觉将信息化理念融入教学[4],摒弃以往仅依靠课堂有限时间来讲授医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这不仅能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每位学生可根据课堂接受能力和兴趣来制订自己的课下学习计划,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在线解决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自觉地加以整合,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要求。
3.2 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性培训
如果说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是关键,那么高校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开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开展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培训教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则很大程度上会将此应用到线上及线下医学课堂中。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不仅要关注学会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医学教学相融合,切实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服务好教与学。制订系统性的培训计划,以加强培训的实效性。目前培训多数是集中某一节课的时间针对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这种培训方式是将这门新技术灌输给教师,本来有抵触心理的教师体验不到这种技术带来的方便和优势,更把它看成负担,实际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从教学设计、应用、管理、实施、评价等几个方面逐一展开,是一个阶段性、系统性的培训过程[5]。同时,应采用多种形式来反复强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如利用碎片时间开展远程讲座、假期培训、移动学习等,使教师能借助信息技术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鼓励热爱信息技术并表现突出的教师作为学校代表,多参加医学教育技术改革等会议及培训班,缩小国内外数字化教学差距并寻找改进空间及创新策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及时在本校进行宣讲和共享。
3.3 制定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医学院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相融合,有效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和教学效果:首先,制订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考核结果合格者方可获得教师资格,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其次,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未达到考核标准者需重新参加培训。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予以奖励,将其采用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课堂学时数计入绩效,提高课时费。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MOOC和微课制作比赛、信息化教学技术比赛、移动教学比赛等,完善教师基本功竞赛的得分指标体系。再次,学校应设立医学教育信息化教学教改专项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配备充足的经费资助。
3.4 整合和共享医学院校间信息资源
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数字化教学资源自然不如其他学科丰富。这就要求医学院校间加强信息技术的联动机制和数字化平台共享。有国家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的医学院校应从国家层面承担起建设该门课程的精品资源,如共享课或视频公开课等教学信息化资源,并实现和加强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各医学院校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充实其教学信息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