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细读,揭示篇章奥秘
——文本细读案例三则

2020-12-30安徽童志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和氏璧仁义周朴园

安徽 童志国

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与平时的休闲式阅读不同,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教学性。教师需要揭示教材选文的奥秘,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并能举一反三。在众多的文本解读方法中,文本细读是我们一线教师最熟悉且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破除惯性思维、抛弃惰性思维、发展辩证思维,从文本的矛盾处、细节处和匠心处入手,前后勾连,悉心揣摩,收获颇丰。现不揣冒昧,简述三例如下。

一、《过秦论》是合格的议论文吗?

梳理完《过秦论》一文的字词后,有学生提出疑问:“文章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课文前两段及第三段前半部分并没有提到秦国因施行仁义,从而取得民心,最终统一天下,而是用了大量排比句式去铺陈秦国攻取天下的势不可挡。这样的论据不足以证明论点,所以《过秦论》不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

孙绍振先生也曾在《过秦论(上):雄辩的分析和片面的结论》一文中质疑道:“……其论述逻辑却存在着明显的漏洞。文章题旨是总结秦从崛起到灭亡的原因,结论是秦亡的原因为‘仁义不施’,亡在为政之暴。从逻辑上讲,秦兴起乃至统一全国,应该是为政之仁。但是,整篇文章论述秦之兴,连仁政的边都沾不上。”按照议论文写作的惯常思路,《过秦论》逻辑思路大致为:秦在崛起过程中,因为施行仁政,获得了民心,最后一统天下——秦始皇在守天下时,因为不施行仁政,施行暴政,结果二世而亡——结论为“仁义不施则亡国”。正反对比论证,结论的可靠性就大为增强。

但《过秦论》(上篇)文本论证逻辑并非如此。统一天下之前秦朝的帝王们对内变法图强,对外采用连横策略,最终击破六国,完成统一。在此过程中秦国没有对六国、对百姓施行仁义,而是用武力、战争来实施和推进的。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沿用武力和暴政的治国方略,仍然不施行仁政。后来陈涉振臂一呼,四方响应,秦帝国的大厦顷刻之间轰然倒塌。也就是说,《过秦论》的论证逻辑为:秦兴起及兼并天下时使用武力,攻取了天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施行仁政,继续用武力治民,最终迅速亡国;结论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仔细思考论点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真正所指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攻取和守成是两个不同阶段,天下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秦国仍然不实行仁义,不懂得因时顺变,继续用武力、暴政役使百姓,这样焉有不亡之理?贾谊的观点其实隐含了一个前提:对秦国在攻取天下的过程中采用武力行为、霸道谋略的认可。贾谊认为攻天下可以不施行仁义,但守天下不可以不施行仁义。而这个结论对任何一个新建的封建政权都具有普适性,西汉王权也不例外!

事实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过秦论》(中篇)里有明确的表述:“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贾谊的言外之意是因为秦不懂攻、守天下时形势的不同,却自始至终都不施行仁政,结果兴起得快,灭亡得也快。在《过秦论》(下篇)中贾谊说:“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是在讽谏汉文帝要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适时地改变治国策略,这样才能实现国泰民安。

综上,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妨这样作答:因为攻取和守成的形势不同了,为国者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秦国在夺取天下时,可以不施行仁义(当然如能施行仁义则更好),能凭借武力完成霸业;但在守天下时,要施行仁义,体恤民力,让百姓休养生息,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结合中下篇来看,《过秦论》(上篇)的行文逻辑还是合理的。

二、蔺相如是一个投机分子吗?

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有一个问题我们似乎绕不过去: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实在过于冒险,如果秦王指责蔺相如言而无信并大做文章,甚至出兵赵国,那岂不是将赵国置于危险的境地?但蔺相如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既维护了赵国的国家尊严,也完成了自己从“舍人”到“卿相”的华丽转身。所以蔺相如无疑是一个投机分子,他的成功应该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其实,这算不得一个新问题,宋代的杨时、司马光,明代的王世贞等,当代南开大学的徐江教授等都对蔺相如完璧的行为持否定态度,认为蔺相如置赵国的安危于不顾,采取了挑衅秦王的极端方式,幸亏没有酿成大祸,否则蔺相如就成了千古罪人。

仔细分析文本,不难发现上述观点也存在偏颇之处。在蔺相如出场之前,他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其身份和社会地位是很卑微的。但只要思考一下蔺相如为何选择做缪贤的门客,而不选择做赵国其他显贵的门客的动机,就会发现其智谋和眼光非同一般。首先,缪贤的身份是宦官,其门客应该不会太多,选择做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出人头地的几率要大得多。其次,缪贤是赵王的近臣,能最先得知赵国的内政外交等军机大事,而作为缪贤心腹的蔺相如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第一时间获得军机资讯,自然能抢占先机,从而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最后,缪贤人如其名,知人善荐,蔺相如脱颖而出的周期就大为缩短。

在缪贤的推荐下,蔺相如在赵王面前慷慨陈词并毛遂自荐,如愿地获得了携带和氏璧代表赵国出使秦国的机会。在献上和氏璧后,蔺相如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于是施以计谋,取回和氏璧。之后,蔺相如痛斥秦王不信守诺言,并威胁秦王:如若强逼,将与和氏璧俱碎。这就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随后蔺相如派人从小路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其实也是给自己断了后路。这不仅表现了蔺相如临危处事时的当机立断,还表现了他对秦王心理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有志于霸天下的秦王不会因为一块和氏璧而失信于天下。

蔺相如之所以有这些特质,这与他的身份应该有关。门客,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余党绪老师指出:“挟术干君,纵横捭阖,徼名射利,是战国士子普遍的心态。”蔺相如就是一位依靠聪明才智为自己博取名利的士子。只不过,与其他同时代的诸多士子相比,蔺相如凭自己睿智的头脑,率先赢得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换言之,在完璧归赵的实践中,蔺相如并非一个机会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将赵国安危视为儿戏的外交赌徒,他能在赵国君臣束手无策的窘境下,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满满的自信为赵国排忧解难,更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这份热情和自信的背后,应该是对秦赵乃至天下形势的长期理性研究和分析,否则蔺相如的政治首秀可能会以丧宝辱国、身首异处而告终。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蔺相如的成功有天意和运气的成分,但当蔺相如头脑清醒、目光坚定、胸有成竹地手捧和氏璧走向秦廷时,我们还有理由不相信“自助者,天助之”这句话吗?

三、周朴园是伪君子吗?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朴园是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但在笔者带领学生学习曹禺的话剧《雷雨》时,不少学生认为周朴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因为周朴园在三十年前对梅侍萍始乱终弃,而三十年后认出站在面前的鲁妈就是梅侍萍时,他不仅开5 000元的支票封口,还要开除四凤、鲁贵和鲁大海等人,斩断周鲁两家的一切联系,以绝后患。

周朴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首先看他的习惯,他多年来仍然保留梅侍萍当年在周家生活的习惯,比如房间一直关着窗户,保留着梅侍萍喜欢的家具,柜子上摆放着梅侍萍的照片。这是他对往事的真心留恋,还是做做样子以求得良心上的安慰?这可以从周朴园的婚姻经历来思考。周朴园有过三次婚恋生活,第一次是三十年前和梅侍萍的非正式的婚姻生活;第二次是周家赶走梅侍萍,逼迫周朴园娶了一个与周家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第三次迎娶的是蘩漪。剧本中对周朴园迎娶的富家千金小姐的描写只是一个空白,只知道她没有生育,后来大概郁郁而终;而蘩漪嫁给周朴园,生下周冲后,精神也慢慢不太正常了。换言之,周朴园几次婚姻都很不幸,但他保留梅侍萍留下的痕迹,说明梅侍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曹禺先生也说过,周朴园的忏悔是“绝对真诚的”。

陈思和教授有一个发现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周朴园和鲁妈在回忆往事时说的时间是“三十年前”,如“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而剧本中鲁大海出场时是二十七岁,那么梅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被周家扫地出门应该是二十七年前,但剧本中周、梅二人闭口不提二十七年前如何如何。从时间上推算,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三十年前正是风流倜傥的周朴园与年轻貌美的梅侍萍情深意浓之时。周朴园和梅侍萍的非正式婚恋生活至少持续了三年之久,这三年内梅侍萍为周朴园生育了两个孩子,如果说周朴园和梅侍萍当年没有爱情,这是不合常理的。

梅侍萍被赶出周家,周朴园可能作过抗争,但无济于事,他不能改变来自家庭长辈的安排。在这一点上,周朴园表现得很软弱,其实也很无奈。在第四幕中鲁妈劝四凤说:“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步走错了……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这里的“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指向的是周朴园。

我们认为周朴园在认出鲁妈就是三十年前的梅侍萍之前,他对梅侍萍做的一切,都是真心地在缅怀,他没有必要去做作,因为他面对的是自己的良心。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周朴园人性中罪恶的一面,比如他的第一桶金就是故意淹死工人而发的昧心财,勾结矿上警察开枪打死矿工,等等。

周朴园的经典性就体现在其性格的复杂,我们绝不能因其人性中有恶的因子,就全然否定其对梅侍萍的真心。从道德层面说,周朴园似乎不是一个十足的“恶人”;但从审美层面说,周朴园是一个十足的“丑人”,丑就丑在他以为能用金钱摆平一切,甚至能补偿梅侍萍三十年来情感上受到的摧残!

猜你喜欢

和氏璧仁义周朴园
完璧归赵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和氏璧
久假不归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雷雨》(节选)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