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阅读理念的“看客”形象解读*

2020-12-30张占营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浙江杭州310018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孔乙己国民鲁迅

张占营(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浙江杭州 310018)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度教师小课题“基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1+X’学习资源的群文阅读研究”(编号:19X14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非常注重文学教育,体现在对文学知识的大量渗透上。如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在课后练习中就渗透了社会环境、视角、看客、讽刺、摇摆、矛盾冲突、乡土气息等文学知识。这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元、凸显“语文要素”的鲜明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统编教材进行文学教育,提升审美能力。笔者试从《孔乙己》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切入,阐述在“1+X”阅读理念下建构并深入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一、“看客”题目的设计亮点

《孔乙己》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抄录于下:

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看看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进一步思考,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与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样阐释练习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笔者认为,这道题目设计之妙还在于:

(一)彰显了统编教材“随文学习”语文知识的特点

笔者查阅了统编教材之前的教材,在《孔乙己》一课中,未曾发现“看客”一词。因而,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未涉及“看客”,只有少数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提及“看客”。统编教材吸纳了文学欣赏理论,引进“看客”知识,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学欣赏水平和文学教育素养。

(二)体现了统编教材“1+X”阅读理念

这道题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由一篇带一类,聚焦核心知识“看客”,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推荐的《示众》和《药》两篇小说作为“X”篇目,与《孔乙己》构成一个“1+X”阅读群,引导学生在类比学习中深入理解“看客”形象。

统编教材编写之精,令一线教师赞叹。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参考答案只有一个字:“略”。这就倒逼着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文本研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真正实现统编教材的命题意图。

二、解读小说中的“看客”

“看客”一词最早出现于鲁迅的《〈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1]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也曾有这样的演讲:“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2]看戏(看别人)和演戏(被别人看)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鲁迅先生总是要在小说的悲剧主人公“被看者”的周围,设置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营造恐怖压抑的氛围,构成一种社会环境,从而形成“看/被看”的叙述模式。

(一)“看客”的身份地位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可谓形形色色,包括不同阶层和不同身份的看客。《孔乙己》中的看客有咸亨酒店的掌柜,也有短衣帮酒客,还有专管温酒的小伙计。《示众》中的看客有巡警,平民百姓猫脸的人、胖大汉,有戴草帽的学生,以及车夫、坐客。绝大多数看客是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他们没有姓名,在小说中常常以人物的外貌和身份特征来指代,如《示众》中的白背心、猫脸的人、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老妈子等,《药》中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因此,鲁迅先生对于看客的描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他放弃了人物的个性化性格,只是速写式简洁勾勒其外形特征,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二)“看客”的场景设置

作为小说材料的人物和故事,都只能发生于空间之中——空间才使这些故事得以发生。场景是隶属于空间的基本元素,设置好场景,人物方可登场。小说家非常讲究选择、设置场景。《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咸亨酒店,于是就引发了掌柜、短衣帮和小伙计“我”等看客看被看者孔乙己。尤其是以小伙计“我”为叙述视角,不但让“我”能够看掌柜,看短衣帮,看孔乙己,而且能够看到掌柜和短衣帮们怎么看孔乙己。“酒店”这一场景的巧妙设置,多角度地洞察不同看客看孔乙己的可悲人生,增添了悲剧力量。《示众》集中表现看客的场景是“街市”,《药》集中表现看客的场景是刑场和茶馆。通过“1+X”阅读,我们可以建构鲁迅笔下“看客”的活动场所:酒店、茶馆、街头。各色人等在这些场景中“粉墨登场”,穷其形态,集中展露其作为看客的形象。

欣赏“看客”所处的场景,还要体会人物与场景的适切性与美学意义。比如,街头适于围观,各个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聚拢过来,形成沉默的杀伤力。茶馆或酒店,最适于闲聊,它是放松、消遣的处所,在此展开的对话和故事就是寻乐子,找刺激。看客场景设置的隐喻性,为小说人物尽情展示表演才能提供了舞台。小小的茶馆,小小的酒店,小小的街头一隅,就成为暴露看客众生的舞台。

(三)“看客”的描写方法

对于“看客”,作者经常运用“群像”描写的方法。为了突出某一两个人物,将其作为典型形象,有时又运用个体刻画的方法,以做到“点面结合”。比如,《药》中描写刑场上的看客,就运用了“个像+群像”的描写方法,以典型看客华老栓的视角来“看”周围的一群人。

鲁迅先生对于看客之“群像”的动作描写,可谓神态各异。在《示众》中有“仰起脸来看”“顺下眼”“四顾”“注视”“仰视”“疾视”“斜着眼睛研究”“赏识”等动作。“看”的内容是极其庸俗无奈、破碎支离的。如胖小孩回转头,看到“一个很胖的奶子……几枝很长的毫毛”,可谓丑陋不堪。秃头看白背心,看到的是“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是割裂的、碎片化的半张脸。秃头看白背心上的文字——“嗡,都,哼,八,而,……”,也是无意义的字符,索然无味。胖大汉和巡警“看”的内容极其猥琐,“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极具讽刺意味。

鲁迅先生对于看客之“个像”的描写,可谓精致细腻。在《药》中,作者三次描写了华老栓在刑场上的“看”。第一次描写“看”,看到的是许多古怪的看客,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表达了作家对看客麻木不仁的愤慨。看客中也包括华老栓,因为他“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暗示他已与看客同属一类。第二次描写“看”,连用多个“一”字,“一阵脚步声”“一眨眼”“合作一堆”“簇成一个半圆”,看到了看客们集结之快、人数之多的壮观情景,刻画出盲从无知、穷极无聊的看客形象。第三次描写“看”,看到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将要被人屠宰的鸭,生动地描写了一群命运可怜的看客。

(四)“看客”形象的性格特征

在《孔乙己》中,短衣帮“看”孔乙己,只是一个笑料罢了,三番五次嘲笑孔乙己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又偷了人家的东西、认识字怎的连半个秀才没有捞到。孔乙己成为酒客取乐的谈资,可见看客自我生命状态的空虚无聊以及在对待他人方面的麻木冷酷。掌柜与酒客闲谈孔乙己被凶狠的丁举人打折了腿,有一搭没一搭地,“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他们漠然待之,是把关乎一个人生死命运的大事当作消遣、有趣的故事来听的,当作一出热闹的“戏”来“看”的,可见人性的沦丧与扭曲。

《示众》中看客们从头至尾都在不断寻找新的刺激。小说后面微掀波澜,车夫摔倒了,于是看客们又去寻乐子。可惜的是,车夫摔倒爬起来就走,没有给看客“看”的机会,看客便显得非常怅惘。他们实在没看的了,就在槐阴下看“一起一落的狗肚皮”,真乃无聊之极。

再看看《药》中茶馆里的看客。他们对于夏瑜的行为,“现出气愤模样”,“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把具有崇高理想、甘于牺牲的革命志士视作“疯子”,可见看客们的麻木残忍。看客们的行为也令人心寒:一个年轻生命被杀害了,革命者为群众牺牲了生命,群众不但不同情还引发了“气愤”,幸灾乐祸。看客们精神空虚、无情无义到了极点。

(五)“看/被看”的叙述模式

看客们与被看者所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看/被看”。在“看/被看”叙述模式的深层,隐藏着作家对看客以及被看者的态度。“1+X”阅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示众》通过看客形象表现了人与人的两种关系:一是每个人都处于“看/被看”的无聊生存状态中,自己时时看别人,也时时被别人看,而这种“看”具有无穷大的杀伤力。如写秃头“睁起了眼睛看定”一个工人似的粗人,威力无比,所形成的无形的精神压力使“工人”产生了犯罪感,“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二是人与人总是在挤压着他人的生存空间,不断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争斗,如胖孩子“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

《孔乙己》着意通过酒客与掌柜的谈论来叙述孔乙己的故事,作家所关注的不仅是孔乙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更是看客们对孔乙己不幸命运的反应和态度。“被看者”孔乙己是一位下层社会的不幸的人,他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退场。看客们摧残着他的肉体,也咀嚼着他的灵魂。鲁迅先生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药》让看客们——华老栓、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等——置于小说的中心位置,以表现看客对“被看者”夏瑜的态度与反应。作家通过这种“态度与反应”来揭示这种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革命者夏瑜英勇牺牲,不料却被群众所迫害、所观赏。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衡与反差,进一步揭露了国民的麻木愚昧。

如果把《示众》中的“看/被看”的叙述模式看作一个“纲”的话,《孔乙己》中的“看/被看”的叙述模式则演变为“吃/被吃”模式,《药》中的“看/被看”的叙述模式则演变为“杀/被杀”模式。这种逐级攀升的态势,直接暴露了看客们麻木的灵魂,增强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力度,警醒国民深刻认识“有生命体征并非拥有真正的生命”。

三、“看客”形象的共同特征及创作意义

通过解读以上三篇小说,我们对看客形象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感知。笔者对看客形象的共同特征作了简要概括。(1)从身份地位上看,看客大多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他们处于社会的下层。在鲁迅先生笔下,常被塑造为扁平化概念式人物。(2)从生命状态上看,看客们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无知盲从,他们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主体精神都不存在。(3)从思想情感上讲,看客们灵魂粗鄙,凶恶狂妄,思想麻木,不辨是非,对“被看者”冷酷无情。看客只是一具冰冷的、没有灵魂的尸体。(4)从生活态度上讲,看客们常常是一群无业游民,生活懒散,空虚无聊,苟且偷生。(5)从兴趣爱好上讲,看客们以专门观看、鉴赏他人的痛苦为能事,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6)从举止行为上讲,看客们的主要行为是群体性围观,形形色色的人物群聚在一起,渲染出骇人恐怖的氛围。看客们有鲜明的奴性,在围观、嘲笑中对他人进行精神的虐杀。

鲁迅先生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有什么创作意义呢?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三点。(1)批判病态社会。看客形象为悲剧主人公“被看者”提供了典型的病态社会环境,看客也间接地折射出“被看者”的精神世界,隐喻着社会中的个性压抑、话语缺失及精神萎缩,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特定时代的悲哀,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悲剧。塑造形形色色的看客,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2)揭示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他们极其无聊,极其麻木,极其冷酷,目的就是暴露国民的弱点,暴露看客虚无愚昧的生命状态,揭露看客一味舔舐他人以求得自己快乐的丑恶心理,从看客身上直视到人性扭曲、人性毁灭的悲哀。(3)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精神。鲁迅先生有着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坚持启蒙的立场,将看客形象作为一种批判工具,以此唤醒麻木的民众,拯救愚昧的国民,启发国民的反思,让国民清醒认识到那个“看/被看”的时代对人性与精神的扼杀,从而实现改造国民精神的夙愿。

基于对《孔乙己》《示众》《药》三篇小说中“看客”形象的分析,同仁们可以尝试将文学解读转化为教学设计,在“1+X”阅读实践中加深对“看客”形象的认知,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提升文学审美水平。

猜你喜欢

孔乙己国民鲁迅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一直难忘
高地
"国民健康监测"专栏导读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阿迅一族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