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变革及走向

2020-12-30苏文兰

关键词:汉语专业文化

苏文兰

(肇庆学院 文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

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文化交往成为国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化影响力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抑或说,文化影响力就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具有显著的文化优势和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历史上曾特别突出。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呈不断扩大之势,与此相应,汉语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很多国家都兴起了“汉语热”,汉语国际教育乘势而起并抓住机遇获得快速发展。回顾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教育三个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价值追求。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有必要重新审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汉语国际教育改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一、新时代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汉语国际教育起始于1981年北京语言学院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其在不到40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汉语国际教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1986年,北京语言学院设立现代汉语专业对外汉语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点;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12 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合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3 年,北京语言大学自主增设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学位点,并于2015年招生。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专业,近年来专业数量和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满足了国际社会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也出现了办学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定位不清晰、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制约汉语国际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症结在于发展过快、专业口径过窄、专业设计不当和办学条件不佳等[1]。实际上,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深层的主观认识原因,如实用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念、急功近利的专业建设思路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应超越实用主义价值观

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复杂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社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教育和科技为代表的文化成为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文化的作用还在进一步凸显。就现实而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物质性的硬实力,还包括非物质性的软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逻辑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活动,应按照文化领域的规律和逻辑来推进,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国家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强势影响下,政治和经济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政治和经济活动过分关注,导致政治论和经济至上的价值观广泛应用于教育活动中,并发挥着重要影响,其结果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制约了教育事业的自主发展。在中国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被视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汉语能力培养和中国文化传播被作为文化外交和展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定位一般被表述为:以汉语言推广为手段,对外传播中国语言及文化,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形象。

21世纪以来,中国变得日益强大并引起世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文化,汉语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重要桥梁。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汉语国际教育通过传播中国文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形象,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实用主义观念,而提高到了中国价值观的层面,甚至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所以,对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的讨论不应只集中在“怎么做”上,更要对“为什么做”进行深入思考,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进行追问[2]。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追求,应有更高的教育追求和文化使命。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既不是“能力的获得”“语言能力获得”或“交际能力获得”,也不是“传播中国文化”和释放文化的经济利益等等,而是文化互动和相互理解,是世界公民培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其价值追求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幸福。

(二)汉语国际教育不应仅仅被作为一个专业来建设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包括多个层次和类型,其在纵向上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涵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术学位)、对外汉语教学博士、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五个类型。据统计,2012年底,全国有342 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校学生63933 人;2016 年,全国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353 所,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校达107 所①。在全球化进程中,汉语热日渐升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设置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的引导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是高校在规模发展阶段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对汉语和汉语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然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不按专业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办事,以至于出现仓促上马、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一些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难以为继、如同“鸡肋”。有的高校不具备开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本条件,但为了增设新专业和扩大办学规模,不甘人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申报并设置专业,一边招生一边进行专业建设,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一些高校由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短缺,根据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来设计课程体系,出现因人设课现象。在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的学校以外语类课程为主,有的学校以汉语言文学类课程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不够明确和清晰,人才培养过程随意性大,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无法保证,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

就办学而言,专业设置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基础。但仅仅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对待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相关高校必须要有专业建设的积累和相应学科的强力支撑才能稳步发展,否则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质量提高就是空谈。比如,有的学校仅仅将汉语国际教育视为课程体系,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知识和汉语言应用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没有很好结合,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需要,已经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播或教学技能的培养,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或谋生能力,应基于全球文化互动,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文化交往能力培养。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要和相关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立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和要求,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交流意识、文化理解力、文化使命感和文化敏感性。

二、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伴随教育国际化的拓展,具有全球责任意识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为只有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才能形成世界的一体性关系,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幸福。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多样化的文化,更需要有文化包容心和文化互动能力的世界公民。汉语国际教育承担着培养世界公民的使命,应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理念,提倡国际理解和多元文化,实现多元发展目标。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

全球化使人类世界的联系日趋密切,互联网让“地球村”的比喻成为现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不断探索破解之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育成为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关键。对于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根本性的问题,世界公民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解决全球化问题的“正道”。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汉语国际教育应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自觉肩负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通过文化互动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和人类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略,对高等教育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汉语国际教育要有全球意识和文化使命感,要突破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束缚,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关注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回归教育培养人和世界公民的教育追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贡献。

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汉语国际教育不能游离于中国文化之外,否则,难以达到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汉语国际教育需通过探究汉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深邃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沟通能力,实现文化互动和社会互动。比如,儒家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都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和为贵”追求的是“和谐”“和平”与协调发展,“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个性化、多样性与内在的和谐统一,这些理念既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也是具有世界共识的全球理念,是全球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的基石。

(二)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根据《全球外语学习标准》,外语学习是建立在沟通、文化、贯连、比较、社区(5C)基础之上,其中,沟通(Communication)位于最核心位置,文化(Cultures)仅次于沟通,与社区(Communities)、贯连(Connections)和比较(Comparisons )构成“一对三”的关系,而且,社区、贯连、比较必须有文化的参加方可完成。[3]由此可见,文化是沟通的必要条件,在贯通5C中发挥重要作用。汉语学习同样也是建立在5C基础之上的,中国文化是汉语学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初期,我们仅仅将其视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可以理解的,单一的目标和追求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一般而言,汉语国际教育往往是从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入手,通过语言能力的掌握,逐步深入到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由浅入深、由知识和技能到能力和素质的一般路径。“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并以此让外国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文化”。[4]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成熟,特别是随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必然超越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进而追求非功利的中国文化传播、中外社会互动等长远目标,最终回归到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上来。

汉语国际教育呈现多元目标,其中,“汉语能力获得”只是一个前提性、基本目标,“交际能力建构”“中国文化传播 ”和“经济利益实现”也不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从汉语国际教育的使命来看,“中外社会互动”才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这一点却被我们长期忽视了。所以,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要关注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实现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进而架起人与人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概而言之,汉语国际教育目标至少应该包括汉语能力获得、交际能力建构、经济利益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外社会互动等五项内容。实际上,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交流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首要目标,与汉语能力获得、交际能力建构、经济利益实现、中国文化传播等目标构成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三、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汉语国际教育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互动与共融共通,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改革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根据汉语国际教育对象多元化、目标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转变教育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有文化担当的世界公民和国际化人才。

(一)推进基于多学科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该类专业的基本要求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要求,例如知识方面,要求了解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汉语写作。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基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具有综合、交叉的学科特征的专业。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不能只局限于汉语言学,只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而是要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上达到较高要求。

(二)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综合素质和文化互动能力

教师的文化经验和文化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中的文化选择和组织。当前,教师文化底蕴普遍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文化实施能力不足;教学实践中,存在文化理念的偏差和文化敏感性差等问题;教授过程中,注重中国功夫、民族歌舞、剪纸艺术等文化元素的传授,缺乏内部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导致文化教学浅表化和琐碎化,甚至误解或扭曲一些文化观念。国家汉办制订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全面描述了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求汉语国际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具备多元文化观以及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将文化知识和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汉语有广泛的文化圈,在亚洲国家中有重要影响,这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共同点和桥梁,如妈祖文化等,在汉语文化圈中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所以,我们要努力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还要培养教师对多元文化的感应能力,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能对文化差异进行理性判别和认知,自觉将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贯穿于教学之中,增强中国文化教学的感染力和深刻程度。

(三)构建主体间对话的教育方式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既强调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还注重实践锻炼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建构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指出,将知识和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这一观念改变了知识和教育的单向输入,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主体间性在认识论上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把理解作为认识的方法。主体面对的是与自己同样的主体,主体与主体是平等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不否认个人主体性,是个人主体之间达成的一种平等交往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是师生双方主体间的互动和生成,教学和学习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是主体间的心灵沟通、移情、理解与共生、共享。所以,我们要改变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的过程,而且是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人格与人格的相互理解。要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程度。”[6]教育方式改革必然会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成为主体间有温暖的分享与成长。

(四)强化以文化互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

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具有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合作能力,从容自信地适应国外环境。“所谓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语好、专业能力强、素质过硬,更要有智慧、有担当、有胸怀,不仅要扎根中国,更要关注世界、关心全人类;不仅要参与、融入国际事务,更要影响、引领国际事务。”[7]汉语国际教育日益强化跨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解决跨文化即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问题。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应把实践训练作为重要的教学平台,全面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可以根据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优化选择情景训练法、示范训练法、竞赛训练法、自由训练法、命题训练法、分类训练法、专题训练法、个别训练法、小组训练法等,直接感知跨文化交际过程,提高情感沟通能力和文化交往能力。

注释:

① 参见《就业出口变窄困扰中国对外汉语毕业生》(新华网2012 年7 月1 日);《汉语教师难觅“好工作” 专业不对口就业前景堪忧》(中国日报网2014 年5 月15 日);《福建省2014 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凤凰网2015 年1 月29)等。

猜你喜欢

汉语专业文化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谁远谁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