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2020-12-29王华

新一代 2020年17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新高考

王华

摘 要:新高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起点低,最缺乏的也就是此“探究能力”,急需培养。本文就是以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从“教师领悟新高考理念、提高专业素养”,“课堂用好材料、切勿滥用材料”以及“构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堂设问、答问模式”三方面展开阐述,其中对“构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堂设问、答问模式”作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新高考;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此种“探究能力”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一所农村高中任教十四年,学生的起点较低,其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就是上述的“探究能力”,即绝大部分学生只会被动地听老师讲,被老师“灌”,没养成主动去思考问题从而寻求解决的习惯,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根据笔者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提出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教师本身要切实领悟新课改理念,不断提高历史教学中的专业素养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只有老师具备了新课改的意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在实践当中去运用,才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在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时,我们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学会“扬弃”,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我认为领悟新课改理念关键是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历史教学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很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那么历史教学必须就“结论与过程”相结合。准备把握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不然何来探究?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保证。

二、用好材料,培养能力,勿滥用材料

介于对高考“无材料不出题”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材料教学,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论哪一类材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材料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材料教学选择的材料要有针对性。选材料就像写论文的论据,要有说服力。材料很多,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如果选择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则宁可不用。其次要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年龄,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要启发思考,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当然,问题如若太难,学生会放弃思考;反之,如若过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起点较低、阅读理解能力较为欠缺,一定要考虑教学的量力性原则,过多地补充材料,结果加重學生的阅读负担,又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三、构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堂设问、答问模式是关键

众所周知,教师日常教学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要上一堂“好课”。要在农村普通高中贯彻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堂设问、答问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构建?笔者试述如下。

(一) 问题的来源及其设计

1.“课本本身之问”

“课本本身之问”即编写者在课本当中设计的问题。勿庸置疑,最了解课本内容、特点的当数编写者本人,其设计的问题最能体现新教材的特色。那么教师在组织自己的设问时自然要将“课本本身之问”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来源之一。

2.“对课本知识点的概括、引申之问”

此种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而概括出课本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并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农村高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比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强,如果要求其自己主动总结出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难度颇大。所以教师应该要不时设计出一些适合课本内容特点的问题,引导其概括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分析史料和历史现象,而不致于盲目学习。

3.“结合现实之问”

由于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自律性不强,上课时间一长容易走神甚至睡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办法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其学习兴趣,关注课堂、关注课本、关注问题。而学生平时最感兴趣的往往是其身边发生的、能切身感觉到的人和事。因此笔者觉得每堂课上都应该尽量设计出一些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以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如在讲述经济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课本本身的内容是比较理论化、枯燥的,可以设计:“你觉得什么叫‘男耕女织?在你家里现在还是‘男耕女织吗?你觉得在今天这种‘男耕女织的方式还能推行吗?”。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积极,思维非常活跃,答案也是多种多样,既加强了其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认识(“男耕女织”等知识点),也锻炼了其思维能力。

上述三种问题(“课本本身之问”、“对课本知识点的概括、引申之问”、“结合现实之问”)在实践过程当中不能割裂开来,往往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当书上所带的问题比较多时,则可多引用一些“课本本身之问”,反之教师自己则要多设计一些问题。目的都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点,培养其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锻炼其开放性思维。这也充分符合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特点。

(二)怎么问、提问方式

教师设问能否吸引学生,除了问题的内容本身以外,还与提问的方式大有关系。如果课堂上提问的方式呆板、单调,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腻烦无趣而走神,农村高中更是如此。

1.教师直接发问

这是最传统的提问方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向学生个体提问,叫其起身回答。教师叫学生起来答问,应该要走到其身旁,微笑注视予以鼓励,不可面目生硬,远远观望,不然学生答问的积极性肯定不高,下次也不会再主动举手回答;其二是向学生集体发问。这种情况一为问题非常简单,要学生集体作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获得答案,而是为了调动气氛,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教师直多一些激情来面对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其次,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将问题分解才能讲解清楚。这时的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第三,力求趣问。趣问指用形象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提趣引思,使无疑变有疑。例如讲战国时的货币,可发问:“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形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这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态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的形态如何?”的问法要有趣得多。

2.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释问

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从而寻求解决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就不能仅仅自己设问,而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每堂课开始时,都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规定每一学习小组都要在看完书后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哪些小组的提问精辟到位,公开予以表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拣其中有代表性的公开予以解答,对于其他的问题和笔者一时比较难以回答的则在课后解答。如此实施以来,学生提问、看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笔者释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增强,值得提倡。

3.学生间互相提问

与上述两种提问方式相比,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莫过于学生间互相提问、答问了,这实际上类似于学生间的辩论。这种提问方式比较难于操作,可在专门的活动课使用。

(三)课堂答问模式的构建

(1)基本方式

学生的回答一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解答。具体如下:将每班的学生都分为若干个个学习小组,每一堂课都把每一小组的答问情况量化成具体得分(量化方法下述),让科代表予以记录,小组间互相竞争以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2)具体操作过程

对于简单的、只是概括课本基本知识点的问题予以直接点名回答,小组间依次进行,且不准讨论,必须独立回答。每答对一题加一分,凡有两次答错或不答者扣一分,睡觉、捣乱者扣一分;凡难度较大或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揮之题则让小组成员间合作、讨论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加一分,回答特别精彩者则另为加分。以上加分、扣分情况均让科代表予以记录、累记。

(四)奖励、惩罚机制

要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除了设问、提问的技巧外,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也是不可少的。因为学生大多数毕竟是未成年人,受其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争强好胜的性情影响,大都强烈地以受表扬为荣、以挨批评为耻,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希望得到人家的关注、赞扬,回答问题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答问情况,制定一套比较科学的奖励、惩罚机制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促使其想答、多答、答好。可制定机制如下:

1.将课堂思考、答问情况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主要量化参考依据,由科代表在期中期末时统计出的每小组的得分数据来测定,并反复跟学生交待清楚,使其明白答问成绩对于平时成绩的重要性。

2.每堂课开始时,都公布上堂课答问成绩前三名的学习小组予以表扬,批评一题未答及其上课睡觉、捣乱的小组。

3.一学期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得分情况予以累积、统计,对第一名的学习小组发奖状及其奖品予以奖励,并公布排名最后的学习小组。

实施新课程教学几年来,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所教学生低起点的现实,笔者确实感想多多、困惑多多,唯有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以切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历史课程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白月桥著·历史教育问题探讨(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

[3]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4]钟启泉,崔允漷著·《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7月.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新高考
“行动导向”背景下学生探究力的有效延伸
浅析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用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