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之下,视频记者如何寻求新突破

2020-12-29段玮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2期
关键词:视频记者融媒体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崭新的宣传报道理念和方式的巨变冲击着传统媒体,并让新闻媒体从业者面临着职业技能提升的全面挑戰。笔者曾在电视台工作多年,后转战新媒体,对于视频产品中记者专业技术的转变略有思考。这里将浅析新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从业者如何在时代的大浪潮中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场媒体大变革中求新求变,实现突破。

【关键词】融媒体;视频;记者;技术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2.067

自电视新闻诞生以来,视频节目的制作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领域。原有平面媒体二维传播的模式被颠覆。直到现在,视频节目仍然是最受大众欢迎和接受的传播形式之一。电视新闻时代,视频节目的制作是由团队协作完成的。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后期编辑包装等专业岗位从业者共同完成一个视频的制作。而随着科技的发展,5G通讯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等涌现,特别是视频机器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兼容化,让视频节目制作越来越倾向成为一人即可完成的工作。这也是推动媒体进入融合发展的技术力量之一。时代的变革对视频记者提出了职业技能提升的全面挑战。

1. 自媒体产品爆红倒逼传统媒体从业者实现突破

近年来,随着广大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各种自媒体从业者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网红粉丝数量动辄上千万,吸睛力巨大。既有规模受众的大面积分流,要求传统媒体从业者必须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制作出更加精良、耐看、便于传播的视频节目来。与大多数自媒体内容相对“自由”、质量不高的产品相比,主流媒体的视频产品质量水平要求更高,政治站位也不容马虎,这是主流媒体视频记者的优势。然而相对于自媒体“洒脱不羁”的创作,就要求视频记者特别要提升自己的拍摄、制作技术水平,创新思路,来弥补劣势。

近年来,央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短视频、vlog、直播等形式,扩大视频作品在受众中,特别是年轻受众群体中的传播效果。而自媒体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创作者,比如李子柒、papi酱、二更等等。其中,李子柒创作的视频风格自然清新,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全球粉丝过亿;二更视频播放总量超200亿,作品获得众多国内外奖项。这些都是广大新媒体人值得学习借鉴的。

2. 传统媒体视频记者亟需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素养

2.1 学习掌握新设备。

这一点应该是贯穿于记者职业生涯始终的。对于视频记者,特别是摄像记者来说,新设备新技术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在电视新闻拍摄历史上看,从摄录分体机到摄录一体机,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标清到高清甚至到4K,摄像记者经历了硬件设备的多次迭代。可以说,这种硬件技术上的升级,谁不学习谁就会被淘汰。

摄像记者必须摆脱对单一摄像器材的依赖。在摄像记者行业曾有一句俗话:“摄像记者手中的摄像机,就好像战士手中的枪”。一名战士要了解手中的枪,要使用好手中的枪。一名摄像记者则要了解自己的摄像机,使用好自己的摄像机,拍摄出场景丰富、视角多变的电视画面素材。但是,现在的战士所面临的是现代化战争,对单兵的要求有了质的提升。战士不光要会使用枪械,还要会驾驶交通工具,看得懂地图,会使用GPS,掌握各类单兵重火力,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战士,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而为摄像记者来说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了解新时代的新闻特点,当代受众的信息接收喜好,熟练掌握摄像机、单反相机、手机等设备的操作,并结合摇臂、稳定器、无人机等等一大批辅助设备,来尽可能地丰富电视画面,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看体验。

设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可以让摄像记者更够在拍摄条件恶劣的地方更加省时省力;手持稳定器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画面的稳定性,减少观众视觉疲劳;无人机的使用更是开阔了观众的视野,带领着观众“天地遨游”……科技的发展让摄像记者从原来的手托肩扛、走险路、爬高楼的辛苦作业中解放出来。设备技术的升级正在不断丰富着视频产品市场,摄像记者应该博采重长,随时吸收学习最新知识,让技术成为服务产品创作的一大助力。

2.2 画面创作理念创新。

先进硬件设备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操作便捷度和视频清晰度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拍摄理念与思路的变化。以往,电视媒体在拍摄方式和手法上往往是循规蹈矩,遵循着一定之规。这导致了摄像记者在思想上容易形成定式,技术上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画面构图和组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给观众带来更加具有新鲜感的画面,就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摄像记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首先是视角的变化。新媒体平台的视频产品要紧紧抓住受众心理。大众最想看到什么就是视角突破的着力点所在。2019年,央视老牌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守正创新,在《主播说联播》板块一改以往摄像机正面面对主持人的画面,采取45度侧面视角,并改横屏画面为竖屏画面,就是为了将时事评论融合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播发中,让习惯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世界的年轻人对国事家事、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

其次是重视互动。新一代的受众对于网络社交已经习以为常,他们更愿意参与有互动体验的视频作品。视频节目中,制作者不妨将摄像机镜头当成观看视频节目的网友,通过问答、现场操作体验等,形成带领大家一起体验,一起参与的氛围,更容易吸引受众点击转发,扩大传播效果。比如近年来大热的纪录片《假如国宝会说话》,片头即是一句“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查收”,一下子将观众代入了节目中,让人觉得“历史”“文化”“考古”这些仿佛高冷的意象瞬间变得温情和易接近了。

第三是网络热词热梗等元素的适当运用。这让节目作品更接地气儿,获得受众的青睐。一方面是热词热梗本身“自带流量”,能够直接锁定一部分感兴趣的网友,另一方面这些热词更易被检索、被分发,在大数据用户画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的当下更容易被网友点击观看。

2.3 直播技术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大时代所带给我们的是社交上的便利,人与人之间社交空间距离被消除。21世纪头十年,部分电视台已经采用了3G回传技术,让电视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动态。随着4G、5G时代的到来,网络直播更是插上了翅膀,成为传播消息的主力军。鲜活及时的第一手信息、强烈的互动体验、真实实用等属性都让这一个新兴产物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这和直播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是有直接关系的。

首先,设备的小型化具备了突出的移动性和便携性,在单机位摄制的前提下,一个摄制组兩三个人就完全可以携带并且使用,缩短了设备的准备时间,让摄制组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第二,设备的集成性大大减少了人员的成本。相较于以前的直播节目动辄出动七八人的情况,设备的集成性就降低了媒体运营在人员上的成本投入。一些网络平台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完成一期直播节目。甚至一个人就可以身兼编导、摄像、出镜记者等多个岗位,自播自报,自编自导一期节目。比如说各种体验式报道通常可以采用这样的人员配置。

第三,技术的发展让直播技术更易掌握。人们只要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很快的掌握这门技术,在直播报道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个时候,应更加关注多路多点位直播中导播的重要性。多点位直播信号和普通一路直播信号的相比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网络信号丢失、受干扰、声音画面质量不稳等,需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及时处理问题以保证直播节目的顺利进行。

2.4 慢直播、微视频、vlog等多形式的综合应用

和传统的视频节目不同,新媒体时代,视频节目因媒体融合发展后传播渠道的变化而在播出形态上也呈现出千姿百态。比如慢直播、微视频、vlog等是目前最为新颖的视频产品形式。比如微视频短小精悍,从几十秒到几分钟的时长,视频形态却多种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各种视频短片;vlog则是互联网日记的形式,以反映制作者心路历程为主,重在参与和分享,引起讨论,形成话题;慢直播则是另一种更为特殊的直播形态,它完全摒弃了技术的运用,通过完全固定的镜头画面,让时间成为展示事物进展的“主播”,适合记录场景简单,变化缓慢的新闻事件。

这些新形态节目的综合运用可以为视频增加不一样的风味,从而形成特殊的风格而被广大受众关注和牢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这种综合模式因分发平台的融会贯通而更加容易实现。

3. 媒体融合下,视频记者需要实现“一专多能”

信息大爆炸时代,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这一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共同打造的融媒体平台就应运而生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型媒体发挥着自身的优势,把各自单一的载体转变成全面的有层次的互动体验,利用其丰富的媒体形式、广泛的传播渠道和详实快速的传播内容,不断扩大着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

融媒体的不断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的出现,让新闻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作为视频记者,必须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浪潮中,守好自己的本职,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随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做到心中有数,适用于各类媒体平台的专业技术也应该信手拈来。在报道中,记者既是记录者,也是传播者,要坚持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打破传统模式的条条框框,让内容更适合快节奏、碎片化的传播模式,既做得了有思想内容深度、有独立态度和高传播价值的高端视频报道,来增强用户粘性,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又做得了高时效性、高传播性、社会化和泛娱乐化的短视频,扩大受众面,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与关注。

总之,在融媒体时代下,视频记者应该是拥有专业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一岗多能、甚至一岗全能的“多面手”,应时刻保持新闻敏感性、职业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去学习去进步,在改革的大潮中,开拓眼界,练好本领,增长才干,成为新时代媒体行业的中流砥柱,体现一名记者在时代中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瑞.视频化转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京报》的转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04.01

作者简介:段玮(1983.8-),女,汉族,天津市人,本科,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编辑,研究方向: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视频记者融媒体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基于IPv6组播技术校园网络视频服务设计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