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使团视域中的清代饮食
2020-12-29张默林
【摘 要】 《燕行录》是朝鲜王朝时期朝鲜使者出使北京时的所见所闻,其中记载了大量清朝的饮食文化。出于自身的华夷观念,朝鲜使者笔下清初的饮食文化十分粗糙,但随着清王朝国力日趋强盛,朝鲜使者对于清王朝的饮食观感有了较大的改观,果品、糕点逐渐受到了朝鲜知识分子的追捧。
一、朝鲜使团与《燕行录》
朝鲜李氏王朝[1]时期,李氏政权曾长期派遣使团出访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当时朝鲜使团最终的目的地为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而北京又称为“燕京”,因此朝鲜方面将派遣的使团前往北京这一行程称之为“燕行”。为了方便日后的报告,使团中就有朝鲜知识分子将途中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这些“燕行”过程中的记录便被称为《燕行录》。这些记录大多是用汉文写成,也有的为谚文记录,对于研究明清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二、朝鲜使者笔下的中国饮食
清王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而朝鲜李氏王朝以朱子理学为正统,儒家思想盛行,在对方交往方面有着浓厚的华夷观念,因此许多朝鲜文人对待清王朝的文化带有一定的偏见,这其中也包括清王朝的饮食文化。
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代的饮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关外渔猎文明的习俗,肉食占据了许多旗人饮食的很大比例,尤其是清代的宫廷饮食,许多菜品都以肉食为主,而同时期的朝鲜饮食则相对清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朝鲜人对清人饮食的观感。康熙时期朝鲜使臣李宜显就认为旗人的饮食“寻常饭馔热锅汤,以羊、猪、牛、鸡等杂种,乱切相错,烹熬作汤,素称燕中佳馔,而膻腻之甚,不堪多啜”。[2]他甚至还认为旗人“膻臭每多袭人,言辞举止全无温逊底气象”。[3]
事实上朝鲜使者对清代饮食的印象既包括了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民族对北方渔猎民族的偏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旗民对肉食的偏爱。旗人对肉食的偏爱和关外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当时的取暖供暖条件有限,当地的渔民或者猎户需要通过饮食补充热量,相对于一般的粮食与蔬菜,肉类本身富含的热量较高,是满洲部民获取热量较为理想的食材。
清代旗人饮食确实以肉食为主,朝鲜使者在食材方面的记载较为客观,然而就烹饪手法而言,康熙年间清军已经入关几十年,清廷饮食在烹饪技术方面较关外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非朝鲜使者所言的那样粗糙,而所谓身上的膻味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朝鲜使者笔下对清人食肉的描写更多的是基于关外时期满洲部民的饮食风貌。
到了清代中叶,随着清朝国力日趋鼎盛,经济日益繁荣,朝鲜使者对于清人的印象也有所改观,其笔下对于清人的果品与糕点,大多持肯定态度。而清朝时期漕运较为发达,物资运顺也较为便利,北京地区即使在冬季也可以吃到南方地區热带水果,这是朝鲜半岛所无法比拟的,朝鲜使者洪大容就认为“龙眼、荔枝、干葡萄、蜜枣、闵姜、橘饼,我国所尚珍也”。[4]
此外,对于旗人的面食糕点,朝鲜使者也赞不绝口。旗人的面食被称为饽饽,相传旗人祖先多为渔猎民族,早期在行军或者围猎时携带大量糜子、粘谷、粘高粱做的黏食类的面食,既方便又能抵御饥饿。入关以后,这一饮食风俗被保留下来,上至宫廷下至普通旗人都喜爱食饽饽,且其种类也有了翻新。包括黏面饽饽(粘豆糕、水团子、打糕、驴打滚)、笨面饽饽(小米面馒头、小窝头、发糕、艾窝窝)、菜馅饽饽(菜团子、包子、饺子)。点心方面,宫廷提供的甜点较多,从光绪朝的膳食单子来看,除了用于祭祀的萨其马以外,还包括白蜂糕、千叶糕、枣糖糕、白糖油糕、果藕杏干肉、福油糕、黑糖油糕、枣儿卷子、糖三角、玫瑰浑糖千叶糕、糖薄脆、甜油炸果、咸油炸果等点心。
朝鲜使者对此也有较为细致的描述,洪大容就写道“皇城人小小会馔馐,皆取办于铺市。市中百物,无不具。凡面糕油煎者,统称果子。烹而吃之,最可口也”。[5]他对制作饽饽的器具也有记载,“食铺所卖饽饽糕饼果子之属,专用面粉。其罗筛大可十数围,架小屋,周涂以纸,纳筛于其中。筛有木柄出屋外,柄端有横木。一人从屋外迭踏之,筛在屋内左右撞扑渗下细粉,风不入屑不飞,纤微不散失”。[6]
柳得恭还曾经为清宫廷赐的饽饽赋诗一首,“普洱茶残国榼开,柿仁淹蜜伴杨梅,侍臣尚未从容退,且等朝盘饽饽来”。[7]表达了对宫廷饽饽的喜爱。
可见清朝的果品与糕点对于朝鲜使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结语
出于自身的华夷观念与“小中华”意识,朝鲜使者对清朝这一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存在一定的偏见,再加上满洲渔猎民族喜爱肉食的传统在清军入关后被延续下来,因此清初来华的朝鲜使者笔下的清朝旗人的饮食充满了油腻、粗糙的观感,随着清朝国力日益鼎盛,经济得到恢复,朝鲜方面对清朝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清朝丰富的果品与糕点得到了朝鲜使者的肯定与赞扬。
【参考文献】
[1] 李氏王朝又叫朝鲜王朝、李氏朝鲜,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高丽大将李成桂取代王氏高丽建立了朝鲜王国,并定都开京,经过两次“王子之乱”,最终定都汉城(即首尔)。朝鲜王朝鼎盛时期与明清两代中国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其国土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朝鲜与韩国的总和。
[2] 【韩】林中基编:《燕行录全集》卷35,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4-465页。
[3] 【韩】林中基编:《燕行录全集》卷35,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0页。
[4] 【韩】林中基编:《燕行录全集》卷35,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8页。
[5] 【韩】林中基编:《燕行录全集》卷42,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1页。
[6] 【韩】林中基编:《燕行录全集》卷42,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3页。
[7] 【韩】林中基编:《燕行录全集》卷52,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31页。
作者简介:张默林(1991—),女,汉族,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助教,硕士研究生,河北外国语学院,韩国语教育